所谓“安西四镇”,初期指的是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地,得四地者,即掌握西域(后期焉耆镇被碎叶镇取代)。控制西域的意义,汉朝已作出了榜样,所以唐太宗在位时,就派出军队在安西四镇兴师动众地修筑了城堡,建设成军镇,由唐朝委任的安西都护统一监管。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功能与安东都护府类似。
此前,西突厥强盛时,也曾对安西四镇动过心思,结果我们都知道,阿史那贺鲁和都曼相继被苏定方讨平,二人也都成为了唐军的俘虏。然而,随着形势易转,这时的大唐已没有苏定方,他们的对手却一下子强了几个等级,换成了实力远超西突厥的吐蕃王朝。论钦陵为了拿下安西四镇,很是花了一番心思:首先,他整整动员了四十多万大军,这一点即使对大唐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其次,论钦陵和他父亲一样,明明有绝对的实力,却更喜欢以智取胜,他在攻打安西四镇之前,先派人四处策反唐朝任命的四镇官员,要知道,唐高宗时期大唐帝国疆域极其辽阔,和日后的大元帝国有的一拼,光靠汉人官员治理,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安西四镇的官员任命也是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自大都护以下,担任各府都督的大多是西突厥的遗民和西域当地首领。其中,有两位西突厥王侯,一位名叫阿史那都支,一位名叫李遮匐,在吐蕃进攻西域之前就已被吐蕃收买。最后,论钦陵明白大唐绝不会坐视四镇沦陷,一旦其出兵西域,两大强国的决战不可避免。所以他为了尽早结束西域战事,提前为接下来的大决战做准备,下令吐蕃大军利用人数优势,不得一城一地的逐个攻克,而必须兵分多路,同时席卷包括龟兹在内的安西四镇一十八州(安西都护府是大都护府,辖地极广,除了安西四镇,还辖有濛池、昆陵等几个小一级的都护府,其总面积约等于今天的新疆省、带“斯坦”后缀的中亚五国、阿富汗的面积总和。这一十八州只是以安西四镇为中心,安西都护府管辖的部分地区)。唐军对论钦陵周密的布局根本无力招架,唐高宗才刚刚接到敌军的战书,大唐的安西四镇就已全部沦陷。
而这,就是唐高宗召薛仁贵回国的理由,他交给薛仁贵的任务,是打败论钦陵,最好将他和泉男建一样俘虏回来!
薛仁贵和郑仁泰一样也熬出头了,他终于可以以主帅身份全权指挥一场超大型战役。他的对手论钦陵的实力已介绍过了,受其节制的总兵力达四十余万,那唐高宗交给薛仁贵出征的兵力又是多少万呢?
答案是:五万(一说为十万,但五万是主流观点)。
什么,五万人太少了?对不起,如果不是李勣在讨平高句丽回国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李勣去世于公元669年),这一场大仗的指挥官很可能还轮不到薛仁贵。因为这一场战争与之前的战争不同,之前但凡与大唐有关的战争,唐军都是实力明显占优,稳操胜券的一方,讨伐西突厥,第一战失败,没关系,可以打第二战;讨伐高句丽,哪怕前面十次都失败了,也没关系,只要第十一次大唐取胜,依然可以挽回颜面,因为对方相比大唐而言,就譬如老鼠和猫的关系。但与吐蕃交战不同,由于地利在吐蕃一方(安西四镇临近吐蕃,远离中原),大唐首次在硬实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吐蕃有名将,有四十多万大军,还有主场优势,一旦这一战打输了,大唐很可能连扳平的机会都没有。让薛仁贵挂帅此战,对唐高宗来说是个极大的冒险,他相信李勣、相信苏定方,是因为这两位老帅都是传统型将领,从孙武到李靖,他们大多都是这么用兵的;只有薛仁贵是个另类,靠匹夫之勇纵横沙场,当然了,事实证明,他那一套打法确实适用于漠北,也适用于辽东,可是,一定适用于西域吗?
诶,还真别小看薛仁贵,“匹夫之勇”的他接下这个任务之后,又想出了一招奇策。他分析过敌我形势,向皇帝献计道:“今吐蕃大军已尽数夺取四镇,四镇境内,但凡效忠于大唐的官兵皆遭驱逐,留下的守将多是突厥、西域子民,尚在大唐与吐蕃之间进行观望。如果臣率军前往西域,与论钦陵在四镇境内交手,敌军以逸待劳,兵力又近十倍于我军,我军孤军深入,自是胜算寥寥。依臣之见,与其尝试收复安西四镇,不如兵行险招,直取吐蕃国都。吐蕃大军眼下尽在国外,闻知国都告急,论钦陵定无不回救之理,候其回师,臣于半道设伏击之,只要杀败其主力,安西四镇叛变的守将闻讯,不用一一前往征讨,他们便会主动向我大唐献上降书,助我军驱逐境内的吐蕃军队。如此,安西四镇不费大战便能全部收复,且吐蕃元气大伤,十年之内,势必不能成为我大唐西北之患。”
“妙计,妙计!好一个围魏救赵,这,正是朕希望薛将军学习的用兵方式!继苏爱卿、李爱卿之后,我大唐终于又有一位元帅之才了!”唐高宗越想薛仁贵献出的这一计,越是觉得妙不可言,遂依他所奏,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即逻些、拉萨)行军大总管,同时为他配备了两位副总管,分别是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又下诏给仍在凉州境内避难的吐谷浑可汗,令其担任唐军先锋,率先带着族人返回吐谷浑故地,以打探吐蕃大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