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辞别李勣,率数千骑兵向扶馀川进发。到了扶馀川后,唐军众人才发现,这扶馀川不是个小地方,它是一座大郡—总计有城池达四十余座,都快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一个中等诸侯国了;而其中,仅扶馀城一城,驻守的兵力就不下于两万人,靠他们两三千骑兵,连个攻城武器都没有,这仗怎么打?
薛仁贵明白部下们的顾虑,他想了想后,吩咐士兵们道:“快,将我的牙旗收起来,千万别让敌军发现。”
薛仁贵等人偃旗息鼓,悄悄逼近扶馀城。扶馀城守将自从得知金山、南苏等四城失守的消息后,终日不敢懈怠,这一日,正亲自巡视城头。他眼看有一队骑兵由远及近,从城下路过,其服饰与高句丽士兵不同,显然不是自己人。不是自己人,那只有一个答案—唐军。守将待确认过对方的人数,紧张感顿去,兴奋地下令守军道:“这队唐军一定是迷路了,竟然闯入这里,全军随我出战,别让他们跑了!”
扶馀城守将说罢,麾军齐出,主动出战唐军。薛仁贵等的就是这个,才一交手,两万高句丽士兵即全军覆没。要知道,薛仁贵的武艺,整个唐朝公认第一,无出其右,尤其是在旷野之上对付高句丽人,那更是绝对的克星—所以他才不敢显露旗号,一旦让扶馀城守将知道这队唐军是薛仁贵率领的,给他天大的胆子也绝不敢出城一步。此役交战的过程无须细说,完全是金山之战的翻版(史书上只有一句话:与敌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馀城),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蒙薛仁贵刻意关照,扶馀城守将捡得一条命,成功逃往了其他城池。几日后,得知薛仁贵亲自来攻打扶馀川,且已经夺取扶馀城的消息后,附近四十多座城池的守将争先恐后向薛仁贵献上了降表。
“薛将军,我等自知不是您的对手,还望您能高抬贵手,饶我等一命。”
薛仁贵笑了:“想投降?好办,只是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你等联名作书,立即向泉男建求援,他若出兵来救,我绝不妄害一人;若他不管你们的死活,哼哼…”
“我等向莫离支求援一事好办,但…将军能立誓不杀我们吗?”四十余城守将多少听闻过薛仁贵杀降的恶名,虽是投降诚意坚如铁石,不得不多长个心眼。
得薛仁贵立誓,扶馀川各城守将如释重负,连忙写好求援书信,派人送往平壤;与之同时,薛仁贵另派人将此事暗告李勣。泉男建的谋略也确实稀疏平常,之前不知守鸭绿江之险,竟要唐军来教;这次一听说扶馀川告急,他又不仔细辨析真伪,慌慌张张地东拼西凑了五万兵马,即下令他们北上支援。结果,这支军队路过薛贺水时,早已以逸待劳多时的李勣率唐军主力突然杀出,五万援军当场被击杀和俘虏达三万余人,又几乎是全军覆没—泉男建这才明白扶馀川众将已经叛变的事实。见情报如此紊乱,一时间,高句丽上下如惊弓之鸟,趁此良机,李勣再次发动渡江战役,鸭绿江南岸的士兵纵然和之前一样奋勇抵抗,奈何守卫的兵力刚被抽调走了许多,再也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势。公元668年春季,凭借薛仁贵的妙计和威名,李勣率领的唐军主力终于成功突破了鸭绿江防线,进入到高句丽国的腹地。契必何力、庞同善、薛仁贵等众将闻讯,亦纷纷率军渡江,在李勣的指挥下分头攻略城池。要说高句丽建国达七百年而不衰,也确实有其道理,即便泉男生、泉男建兄弟阋墙,且一个主动为唐军带路,一个军事才能堪称“弱智”,其国人自发抵抗,仍然又坚持了近半年之久。直到公元668年八月,唐军众将方才会师平壤城外,将高句丽都城包围。李勣派人劝降,泉男建置诸不理,决心与平壤共存亡。
接学校通知,全区又将举办作文大赛,班主任已经发话了,XXX,必须表现得和过去两年一样好哦。
PS:我儿子和我一样,就作文好,唐诗三百首都背得滚瓜烂熟了,《琵琶行》也基本能背得八九不离十。唯一的缺点是写作文容易走题,得帮他把把关,所以今明两天周末我就不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