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时,一员唐军猛将率数千骑从附近赶来,领军者,薛仁贵是也。见庞同善、高侃正遭到多如蚁聚的高句丽大军围攻,薛仁贵更不打话,当先持戟冲入敌阵。高句丽军队见唐军有援军抵达,正待重新列阵而战,猛然见薛仁贵身穿白袍,手持方天画戟,肩上背着弓箭,在千军万马之中显得分外醒目,高句丽士兵吓得叽叽呱呱地大声叫道:“不好,神箭将军怎么来了!”
“什么神箭将军?”有些新招募的高句丽士兵不认识薛仁贵,问那些老兵道。
“当年李世民与我等交战,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身穿白袍,手持长戟的猛将,他一个人就打败了我方十五万人;后来,这位猛将又曾多次与我军交锋,他不仅一杆长戟使用出神入化,射箭也是例无虚发,与他对战过的大将全都死了。这还不算,据国人传言,此人曾奉命征讨天山,仅凭三支箭,就射死了十万大军哪!”
“三支箭怎么可能射死十万大军呢?”那些新兵不信,还要接着再问。那些见识过薛仁贵枪法、箭法的老兵没想到说了这么多等于白说,急得直跳脚,也来不及和他们多解释了,只顾催促道:“快跑,跑就对了!”
十万高句丽大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突然集体转身拔腿就跑,这可把庞同善、高侃两位大将看傻眼了。庞同善、高侃不暇思索其中缘由,忙带着所部兵马尾随高句丽败兵之后,向北猛追上百里,一路追击他们至金山(在今辽宁省昌图县西)。高句丽士兵见摆脱不了追兵,不得不回身迎战,结果他们惊喜地发现:追赶他们的只有庞同善、高侃二将,那位“白袍神箭将军”竟然没跟来—“那还有啥好怕的,兄弟们杀啊!”庞同善、高侃都是唐朝知名的战将,绝非庸才,尤其是庞同善,此役更是高居副统帅一职,是十五万唐军阵中身份排名前四的大人物。但身份再高贵也没用,李勣之前交给庞同善看护辎重的军队仅不到一万人,要他和高侃客场作战,还得以一敌十,这实在太难为他俩了。于是战场形势瞬间逆转,高句丽大军倒过来追着唐军一顿痛打,溃逃的一方变成了唐军。
唐军逃着逃着,忽然,他们听见身后的高句丽军队又集体发出惨叫,急忙回头观望,这一看,可惊得掉了下巴。为何?因为在他们身后,高句丽士兵已经血流成河,数千唐军在薛仁贵的率领下,从侧翼对其展开进击,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薛仁贵之前见高句丽人不战而逃,心里也一直在琢磨到底是怎么回事,想来想去,唯一的理由只能是自己之前几战的表现实在太勇猛了,以至于把许多高句丽人打出了心理阴影。为了印证这一点,他之前率军尾随庞、高二将到金山后,并未急于现身,而是埋伏在战场的侧翼细心观战。果不其然,他发现,只要他不加入战局,高句丽大军又变得生龙活虎。明白自己超强的威慑力后,薛仁贵暗喜:“没想到他们敬畏我,竟然如同敬畏天神!”他遂让左右将自己的牙旗高高竖起,下令帐下士兵不用接应唐军,而是直接从侧翼加入战局,如一把柴刀一样横行劈向敌阵。也不用什么策略、战法,薛仁贵旗号所在之处,敌军望风而遁,其状况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他单骑追赶十五万大军那时。经庞、高二将助战,此役,被斩首的高句丽士兵竟然多达五万余人(这是实数。)
如此一来,不止新城的危机被彻底解除,金山城附近的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听闻惨烈的战况,不久后也皆主动献上降表。有意思的是,根据笔者推测,其实这次大唐与高句丽的决战,薛仁贵本来不在出征的将领之列(薛仁贵平定铁勒部叛乱后,长期担任左武卫将军,也就是禁军将领,职责是戍卫宫廷;而且唐高宗的诏书中也没有提到薛仁贵的名字,他的级别在窦义积、独孤卿云等人之上,如果得到正式委任,不可能提都不提),而他之所以会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新城,很可能是因为唐高宗听闻李勣连下十六座城池,派他带着赏赐之物前来劳军的。唐高宗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换来了如此完美的结果(连下四城,且杀敌五万余人),又惊又喜,亲自写信给薛仁贵道:“前线来报,金山之战,敌军十倍于我军,没人相信大唐能够取得胜利。多亏将军亲临矢石,舍身为国奋力杀敌,才创造了这一奇迹。既然将军的名号威震辽东,你跟随李勣好好的建功立业吧,不用回朝向朕复命了。”
薛仁贵收到信后,遂前往李勣军中向主帅报到。李勣正为一件事感到头疼—他有一位部下,名叫元万顷,颇有些文采,因此李勣令他负责撰写公文。元万顷为人放达不羁,他见高句丽人连战连败,便想发挥特长,用文字羞辱对方一下,进一步打击敌军士气。于是他写就了一篇洋洋洒洒,非常威风的檄文,令手下抄录了许多份,射向敌军阵中。檄文中有句话写道:“泉男建真乃蠢材,我军主力昼夜兼程,即将逼近你们国都,你们却不知守鸭绿江之险。”高句丽士兵拾得檄文,呈送给莫离支泉男建过目,泉男建得檄文提醒,急忙调集重兵沿着鸭绿江布防,同时回信答谢李勣道:“有幸得老将军指点兵法,小王感激不尽。”就这样,李勣兵贵神速,想趁敌军把注意力放在辽东之际,亲率主力偷渡鸭绿江的计划破产了,待唐军到鸭绿江之时,对岸的防御工事已建造得非常完善,李勣多次发起进攻,都被高句丽士兵击退,战局陷入僵持。李勣见过泉男建回信,方知是元万顷惹的祸,他大怒之余,向唐高宗严厉弹劾元万顷,说他泄露军事机密,是高句丽人的细作。唐高宗得知这一情况,下令将元万顷革职,流放至岭南。
元万顷被赶走后,李勣的大军依然无法渡过鸭绿江,双方整整相持了三四个月。李勣眼看“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再这样下去又得无功班师了,自然心急如焚。薛仁贵与之会合后,向李勣献计道:“末将之前得降兵告知,从金山城往北去四五百里,有一地,高句丽人称之为扶余川,扶馀川中有一城,名叫扶馀城,早年曾被高句丽定为国都。扶馀城建于山地之上,山下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因其地势险峻,土壤肥沃,又曾是该国昔日的国都,城中存有大量的钱粮。总管大人既然一时无法渡江,不如暂停向南进军,先发兵往攻扶馀城,敌军闻知扶馀城告急,若不出兵相救,则我军可得大量的缴获,以补给军需,从而节约大唐的民力;敌军若出兵相救,则鸭绿江、平壤二地的守军人数必然削减。届时,总管大人可以在半途中设伏,用围点打援之计,重创泉男建派来的援军,鸭绿江和平壤城即可不战而克。”
李勣得薛仁贵妙计,赞道:“此次若能一偿陛下夙愿,荡平高句丽全胜回国,将军可谓首功之臣。”果然下令唐军:在攻克扶馀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之前,全军暂停对南方的攻势,如果敌军为救援扶馀城主动渡江,那时就在鸭绿江北岸的薛贺水(古河名,在今辽宁省丹东市境内)一带设伏,对其发起致命一击。薛仁贵随后又向李勣请缨,就由他承担攻打扶馀川的重任,李勣因该计是薛仁贵所献,自然允准。只是他知薛仁贵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见他此行带来的兵马才两三千人,放心不下,出于好意说道:“老夫有十余万大军在此,用半数兵马设伏足矣。将军若要援手,老夫帐下的士兵任凭听用。”
薛仁贵俯身答谢道:“谢总管大人美意,然而末将此次出战,所率的兵马越少,其实反而越是有利。仅本部兵马足矣。”
李勣奇道:“为何?”
“因为此战的要害,不在于夺取扶馀城,而在于让我军主力及早渡江。我若是率数万大军围攻扶馀城,泉男建即便听闻此事,知道救之无益,定不会发兵增援;只有他确认我的兵马只有数千人之后,只道内外合战,胜券在握,才可能冒险发兵增援。何况兵法有云,兵不在多,而在将领如何使用,总管大人只需静候捷报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