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闰治理漠北期间,九姓铁勒除了替大唐守卫北方,每年还定期向大唐进贡许多牛马、铁器等物。九部铁勒人因婆闰父子忠心事唐,从无二意,纵便内心并不甘愿,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及至比粟毒篡夺回纥部首领之位,以利益说之,各部铁勒人趁着唐军主力正被渊盖苏文绊住,自然纷纷心动,遂集体背叛唐朝。比粟势单力孤,只得逃往关内避难,并将堂兄叛变之事上奏朝廷。唐高宗没想到回纥部竟在唐军眼看即将攻克平壤的关键时刻出了岔子,顺带着还把其他八部铁勒人,共计几十万军民拉下了水,不敢有丝毫怠慢,于是他不得不急召讨伐高句丽的两位主帅之一,北路军主帅契必何力立即回国,用以平定九姓铁勒之乱。
未等及契必何力所部兵马从前线返回,唐太宗生前设立,用以监管漠北各州军政事务的燕然都护府又送来紧急军情:“回纥、同罗、仆固三部铁勒人,在比粟毒的率领下,近日正督军猛攻臣的辖地。”时为唐元朔元年,公元661年冬季,距离比粟毒率九姓铁勒脱离大唐控制才仅过了两个月,朝廷派往辽东,下诏契必何力班师的使者即便有沿途驿站的快马可以换乘,也才刚从辽东返回,而契必何力带着大量的军队,又要提防高句丽军队从后追击,在未离开辽东之前都必须保持着严谨的队形小心前进,尚不知何时能回国。唐高宗担心燕然都护府一旦失守,不但会使得大唐驻守在塞外的将士们伤亡惨重,更会使得原本在忠于唐朝、背叛唐朝之间左右摇摆的部分铁勒部首领死心塌地地效忠于比粟毒—如此,则契必何力纵便回国,唐朝平定漠北叛乱的战事也将难度大增。正当他为此事寝食难安时,一员将领主动入宫向他请缨,希望皇帝能交给他一支偏师,在契必何力回国之前先行前往燕然都护府进行支援。
请战的正是薛仁贵,唐高宗对“恩公”的到来并不意外。由于大唐最善战的一批将领之前基本都被派去了高句丽战场,有胆量,且有能力充当此次“救火队员”的也只有他了。唐高宗斟酌过后,允准了薛仁贵的请战要求,只是提出了一个附带条件:由恩公率军增援燕然都护府可以,然而,你只能担任此战的副统帅,主帅一职,朕另有安排。
唐高宗绝非不信任薛仁贵,只是如前文所述,薛仁贵从未以主帅身份指挥过数万人对数万人级别的大型战役(此次叛乱的铁勒各部总人数达数十万),且他虽有谋略,在战场上却习惯单枪匹马用武力解决问题,唐高宗担心他“救火”不成,反倒枉送了性命,所以特派了一位老成持重的老将军替他压阵。这位老将军,名叫郑仁泰,当时已年过六旬,和薛仁贵一样,郑仁泰之前也没有以主将身份指挥过大型战役,大多是副将的身份参战。不过,郑仁泰当久了副将,确实当出了大名堂—他曾随唐太宗,参加过柏壁之战、洛阳之战、虎牢之战…甚至连玄武门之变,他也有参与。这么多年下来,别看他的表现机会不多,光靠熬资历也压倒了一大帮子人,之前一直当门卫的薛仁贵就甭提了,就连威震中亚的苏定方见了他也得行军礼,整个大唐国内尚健在的老将之中,功勋能够与郑仁泰媲美的只有两个人—李勣和程咬金。
见皇帝把郑老将军请了出来,薛仁贵当然没有任何意见。唐高宗遂颁诏下去: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总督二万步骑,克日前往漠北平定铁勒各部叛乱,薛仁贵副之。二位大将奉诏而行,于第二年春季,抵达阴山脚下的燕然都护府。比粟毒听闻大唐援军抵达,只道是契必何力已经从辽东返回,不敢与之交战,急忙率回纥、同罗、仆固三部铁勒人马向北撤退,改往天山扎营,同时召集其他六部铁勒盟友前来会合。郑仁泰担心敌军逃遁之后再难觅其行踪,忙令薛仁贵率六千骑兵在前追击,自统步骑一万四千人,也尾随其后朝天山方向进发。
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三月,薛仁贵所率的唐军先锋与比粟毒所率的铁勒大军在天山相遇。此天山,并非西域的天山,而是位于漠北的天山(即汉朝时期的燕然山,匈奴人曾在此山附近修筑过赵信城,窦宪曾在此刻石勒功),经过撤军途中的反复打探,比粟毒这才明白,与他对战的唐军主帅并非名将契必何力,而是无名之辈郑仁泰(郑仁泰资历虽然高,但和程咬金一样,对塞外的胡人没有威慑力),其所率的全部兵力满打满算才二万人,且还一前一后被拆分成两部,前部人数仅约六千。比粟毒弄清这一切,喜从心来,传令下去:“各部铁勒将士们,不用再躲躲藏藏了—大扬我们铁勒人威名的时机到了!”
此时,应他之前求助,九个铁勒部落中的骁勇善战之士已经陆续汇集至天山附近,比粟毒可调动的总兵力一下子达十余万之多。比粟毒看着对方唐军稀稀拉拉的数千兵马,越想越是得意,心道:若一拥而上,恃强凌弱,此战纵便得胜也算不得光彩,不如换个花样,让唐军输得心服口服,今后不敢再生小觑铁勒之心…须知,他为了篡夺首领之位,曾多年蓄养死士,其中有三人,更是勇冠大漠,皆有擒虎之力。比粟毒爱惜这三位壮士的勇悍,令其充当护卫之职,一向形影不离,今日三人也都在军中。计议已定,比粟毒便让这三位彪悍的壮士各骑一匹战马,在数十名铁勒人的簇拥下上前挑战唐军,让唐军也选择三位好汉出来,与他们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