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唐高宗从来没有把百济视作对手,之前让苏定方征讨百济,只是为灭高句丽做铺垫。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定方征讨百济虽然没有成功,但唐朝瓦解高句丽、百济联盟,开辟从南线进攻平壤第二战场的战略目标却已经成功了。在此插一句,百济的复国运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有一座特殊的城池一直未能成功收复—该国国都:泗沘城。苏定方率唐军主力从百济撤离时,他的部将刘仁愿带着一万军队坚持留了下来。唐高宗随后又令进献“欲灭高句丽,必先灭百济”之策的刘仁轨,以及新罗国王金春秋各率一支生力军前往增援刘仁愿。唐高宗交给二位刘将军和新罗王的任务很简单:在唐军攻克平壤之前,把泗沘城守住就行。百济人只要没有收复国都,他们是无暇插手接下来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战事的。

结果,增援泗沘城的新罗军队刚走到半路,就被百济军民击退,好在刘仁轨表现出色,他突破重重险阻,与刘仁愿在泗沘城顺利会师,经二位刘将军通力合作,泗沘城被牢牢控制在唐军手中。而百济方面,因前任国王、太子皆被唐军俘虏,首倡“复国运动”的黑齿常之在收复了该国绝大部分领土后,不敢自任国王,于是他派人前往日本,迎回了长期在该国当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拥立他为百济王;又将自己的兵权转交给另一位百济贵族,名叫鬼室福信,拥立此人为大将军。这么看来,黑齿常之淡泊名利,一心为国,堪称是位义士,但他让来让去却没能让出个好的结局—扶余丰、鬼室福信二人,外战外行,内斗内行,这二人都想独揽百济大权,因此长期不合。百济人自己的国王和大将军都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他们的“复国运动”形势急转直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注:隋唐时期,之前的倭国已更改国名为日本,意为:旭日升起之地。)

在百济的“配合”下,公元661年,踌躇满志的唐高宗更改年号为:龙朔,宣布大唐与高句丽的最终决战即将打响。既然是决战,这一次唐军出兵的规模也远超以往任何一战,经全面动员,参加此战的唐军人数约二十万之众,由汉族军队和唐朝辖下的各族胡人军队组成。唐高宗自任此战最高统帅,另有四员大将随他出征,分别是契苾何力、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其中,契苾何力率大唐辽东地区的军队自北向南发起进攻,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三人随唐高宗乘坐战船经浿水登陆,自南向北发起进攻。四路大军水路并进,约定于该年秋季在平壤会师。

先攻打百济的意义这时体现出来了,以往唐军攻打高句丽,历来是以北线战场作为主攻点,南线战场仅负责策应。这一次,唐军因为有刘仁愿、刘仁轨二将负责牵制百济,无后顾之忧,首次改将主力军队部署在平壤以南,而让契苾何力率领辽东军打策应。

改变主攻方向的好处在哪呢?—好处那可多了去了,首先,从南路进攻,唐军可以避开敌军设置在辽东、鸭绿江畔的层层关卡,无视崎岖的山川地形,直插平壤城下;其次,南路军是以水路方式行军,战船不但可以负载士兵,同时还能运输粮食,节约大量民力;最后,南路军在浿水登陆后,背靠百济、新罗两国,百济正忙着收复国都,腾不出手来帮助高句丽,新罗却能给予唐军援兵、粮草等各种支持。

正当唐高宗与四位将领即将踏上征途,改变此战命运,进而改变唐朝接下来命运的一件大事发生了。—唐高宗得了一种怪病,据史料描述:他在战前突然感觉头晕目眩,有时甚至会短暂失明。古时医学不发达,对这一症状概括为“风疾”,需要说明的是,之前李渊、李世民也出现过“风疾”症状,不过发病的时间较晚;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一症状其实就是众所周知的“高血压”症,的确是会遗传的。

唐高宗得了该病后,别说上阵调兵遣将了,连听取百官奏事,批阅奏章都成了问题,一下子成了残疾人。这就给了武皇后重新粉墨登场的机会—长孙无忌被扳倒后,武后自知她杀伐果断,深遭皇帝猜忌,这几年她一直不敢再轻易抛头露面。趁着这个机会,她向唐高宗提出了两个建议:一,建议唐高宗中止亲征辽东的计划,好好养病,把此战的指挥权下放给四位将领;二,建议唐高宗今后让她参与处理国事,因为她是皇帝的妻子,任何人的忠诚都无法与她相比。

唐高宗被“风疾”折腾得焦头烂额,心想也唯有如此,不得不全盘接受了武后的提议。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