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唐军形势一片大好,秋季到了。辽东的秋季比中原的秋季要寒冷得多,包括唐太宗在内,都对此准备不足。北路军主帅李勣眼看草木日渐枯萎,士兵、战马逐日消瘦,为了尽快拿下援兵尽绝,已成孤岛的安市城,他晓谕士兵们道:“只要拿下此城,城中所有的财物都是你等的战利品,男的活埋,女的充作奴仆。”
不知是谁把李勣的话传了出去,安市城兵力虽少,上下众志成城,唐军久攻不克。李勣遣人探听南路军统帅张亮的动向,得知张亮此时正与部下屯驻于卑沙城(在今辽宁省大连市),又向唐太宗进言:“张亮的军队,距离安市城只有两日的行程,不如两军合兵一处,绕过安市城,渡过鸭绿江,直取平壤!”唐太宗打算听从该提议,长孙无忌拦住唐太宗道:“您是天子,早已不是当初的秦王了,岂能用这等冒着风险侥幸求胜的策略,万一有所不测,十万大军危矣,江山社稷危矣!“唐太宗听从长孙无忌之谏,下令李勣、李道宗等人,加紧攻打安市城。
李勣、李道宗二人遂分工协作,李勣带着半数士兵在城池西北用投石车和冲车撞击城墙,李道宗带着半数士兵在城池东南堆建土山。安市城守将见状,也将守军分成两队,一队士兵在城池西北,用木栅栏修补被唐军撞毁的城墙,一队士兵在城池东南,用木料不断增高该处的城墙,以对抗唐军建在城外的土山。两军又相持了六十日,在安市城西北,李勣每次刚带人把城墙毁掉,就被城内的守军迅速修好,该策略未能奏效。在安市城东南,李道宗的策略倒是差一点成功了—一日,唐军堆建的土山意外坍塌,顺带着压垮了附近的城墙,正在加高城墙的高句丽人死伤惨重,纷纷抱头鼠窜。遗憾的是,奉李道宗之命,驻守山顶的唐军将领傅伏爱恰好不在现场,其手下士兵眼看着前方的城墙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因无人指挥,都不敢冲进城去。未过多时,安市城守将闻讯赶到,他派人把城墙的窟窿修补好了,并趁着傅伏爱不在,索性把城外的土山也一并夺了,并在山上挖掘壕沟,设置鹿角进行防御。
唐太宗听说竟然有这等奇事,龙颜大怒,下令将傅伏爱斩首示众,然后令李道宗率军重新夺取土山。李道宗攻打土山失利,光着脚到皇帝的面前请罪,唐太宗叹道:“你用人不当,合该处死。念在你此前攻打辽东城时立有大功,所以予以特赦。你通知全军将士,冬季快来临了,我军士兵、战马长期居住南方,恐怕难以在此地久留,让他们收拾行装,随朕尽早撤军回中原吧。“
九月下旬,辽东各地下起鹅毛大雪。经唐太宗定夺,留下部分士兵镇守之前收复的城邑,其余将士,皆启程回国。临行之前,唐太宗令人取出一百匹绸缎,放在安市城城外,告诉守将道:“阁下文武双全,令人钦佩,可好生侍奉贵国国主,勿与乱臣贼子渊盖苏文同流合污。”安市城守将称谢,在城楼上答礼为唐军送行。
唐军此次远征辽东,前后共收复城邑十座,累计斩杀高句丽士兵四万余人,俘虏士兵的不下十万(部分俘虏被释放回高句丽),另在辽州、岩州、盖州三地,有七万多百姓加入唐朝的户籍,而唐军的死伤人数大约两千人,总体上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远征,但算不得完胜。唐太宗久在前线,因水土不服,更在回京途中患病,不能骑乘战马,所以直到第二年春季,才坐着马车终于回到京城。唐太宗到京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卫国公府上探望李靖—李靖的坟茔是唐太宗作为嘉奖破例为他提前修建的,其实李靖这时候还活着,而且按照唐太宗的本意,是想让李靖作为军师,随他一道远征辽东。七十五岁高龄的李靖当时也同意了,因为唐太宗告诉他:“爱卿在南面平定了荆州、岭南和江东,在北面平定了突厥,在西面平定了吐谷浑,只有东面没有立下战功—如果此战爱卿出奇制胜,助大唐平定高句丽,那你就是古往今来唯一真正实现安定四方的人!”可是,李老爷子确实是年纪太大了,刚走到半路就因身体不适被迫向皇帝辞行,唐太宗颇觉遗憾,只好派人将李靖护送回府。唐军在辽东征战半年,期间,唐太宗、李勣、李道宗等人经常与李靖互通书信,讨论前线战况。
唐太宗问李靖道:“老将军,朕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朕生平指挥的每一战,几乎都是以寡击众,所战必克。但此战,朕首次统帅十万大军出征,却被一座小城所困,难道朕真的不善于统帅大规模军队吗?”
李靖权衡许久,才鼓起勇气说道:“此事臣不便解答,陛下与其询问老臣,不如扪心自问,当初您为何不听从李道宗的提议,让他率少量骑兵奇袭平壤?身为十万大军的统帅,并非每一战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的。”
唐太宗很纳闷:“李勣是曾提议由朕率主力大军直取平壤,被长孙无忌否决。李道宗又何时说过他要率一支偏师攻打平壤—他真的说过这话?”
“您可以把李道宗召来,当面问他。”
李道宗很快被传到,他说明了当时的情况:“臣的确提议过此计,但陛下只顾着和长孙无忌说话,没有理会。”
唐太宗怅然若失:“哎呀,是朕大意了。李老将军,如果当初你也在前线,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