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攻打高句丽仅历时三个月,便已成功收复辽东大半的土地。高句丽摄政王渊盖苏文见唐军今日下一城,明日下一城,深感惶恐,于是派人责问在辽东前线指挥作战的北部酋长高延寿、高惠真二人。这二位大将辩解道:“之前失利,非我等之罪,大王在前线部署了许多兵马,但并未授予我二人节制地方的大权,因此我军人数虽多,各地守将却各自为战,自然难敌合兵一处的唐军,被他们非常轻易的各个击破。”
渊盖苏文仔细分析,觉得二位酋长的话倒也有些道理,大唐北路军虽然只有六万,但都掌握在唐太宗和李勣手里,每攻一城,都能使尽全力;高句丽军队固然有三十余万,但事先被拆成了数十部,分别镇守辽东、白岩、盖牟等城池,每座城池的守军,多的只有几万,少的甚至只有几千。他痛定思痛,终于决定彻底放权给高延寿、高惠真二人,整个辽东地区,除去战死和被俘的高句丽将士,尚有可战之兵二十余万,皆听从两位北部酋长统一指挥。
二位酋长得渊盖苏文支持,亦深知重任在肩,经他俩策划,要转败为胜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尽快合兵一处,与唐军主力一战定胜负。这时候,辽东城以南的安市城(在今辽宁省海城市南)守将来报,说唐军沿袭之前的战术,又将安市城包围,日夜攻打。高延寿、高惠真遂召集除安市城之外的其他各地高句丽军队,共计得十五万之众,亲率他们向安市城进发。
很显然,高句丽人是想殊死一搏了。唐太宗得知该消息,下令全军停止攻城,对麾下众将道:“高句丽二位酋长此来,大致有三种策略。其一,利用安市城附近的地形,占据高山险隘,坚守不出,迫使我军担心腹背受敌,不敢全力攻城,这是上策;其二,接应城中守军连夜出逃,舍弃一座空城给我方,这是中策;其三,不自量力,于平地之上与我军交战,这是下策。你们看着,如果他们用第三条策略,朕要俘虏两位酋长将易如反掌。”
说话间,高延寿、高惠真的援军已行至安市城郊外,有一高句丽小官,年老且熟悉大唐国情,当道拦住二位酋长道:“你们此战的对手是李世民,可万万不可轻敌呀。此人对内铲除各路豪杰,对外使四方臣服,大大小小数十战,从未遇到过对手。老朽替二位酋长分析过了,唐军此次远征我国,唯有粮草是其软肋,二位酋长与唐军相遇后,不如采取拖延之策,一边占据高山险阻,一边分兵绕后断其粮道,如此,我军或许能够得胜,否则,我军必遭大败。”
“去去去,哪来的老头,竟敢在本帅面前大言不惭。”高延寿素来自负,哪容得别人指点他兵法,一挥手,让士兵们把那人拖到一旁,以免挡了大军前进的道路。高句丽大军继续向安市城进发,不久后有一队唐军骑兵前来阻止他们前进,两军方一相遇,唐军即大败而逃,高延寿哈哈大笑,手下士兵们也相顾笑道:“方才那人把李世民夸得如同天下下凡,谁料想李世民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高句丽大军初战告捷,人人振奋,于是争相前进。经高延寿调度,他们抵达安市城东南之后,依托附近的一座山丘迅速设下营地。
唐太宗带着长孙无忌、李道宗等人前往巡视敌军阵地,途中,唐太宗指点山川,一会儿指着这里说道,此处可以伏兵,一会儿指着那里说道,该处可以供大军出入。长孙无忌对军事并不擅长,听得津津有味,李道宗在一旁插话道:“陛下,臣突然想到一事,高延寿此来,几乎带来了平壤以北所有的军队,那么,如果我军此时分出一支奇兵直捣其国都平壤,渊盖苏文岂非手到擒来?”唐太宗正与长孙无忌交流兵法,似乎没听清李道宗的话,随口“唔、唔”了两句,就接着与长孙无忌往下议论。不多时,高延寿听说李世民正带着手下在营外巡视,为防军情泄露,派出一千骑兵前来截杀,唐军众将担心皇帝安危,急忙劝他回营,唐太宗遂拨马而回。
回到营中,唐太宗即令人连夜布置接受高延寿、高惠真投降的仪仗、帷幕,又召李勣、长孙无忌上前,下令道:明日一早,你等如此如此…到了第二日清晨,李勣带着一万五千唐军在高延寿营外叫阵,高延寿急于与唐军决战,欣然领兵齐出。两军刚厮杀了片刻,长孙无忌带着一万多唐军突然出现在高句丽大军的侧翼,高延寿仗着人多势众,不以为然,便也将军队分作两部,用数万士兵前往迎战长孙无忌。四部兵马又厮杀了片刻,只听战鼓声震天,号角声激昂,不知在哪里又冒出来一支唐军。高延寿寻找了好一会儿,才赫然发现,唐太宗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带着一支唐军登上了身后的那座山丘,那些战鼓声、号角声都是从山上传来的。高延寿因见唐太宗居高临下,提前抢占了地利优势,该部唐军的兵锋又正对着自己的身后,终于惊慌失措。他想把士兵们从两部分作三部,从而拼凑出一些人去抵挡唐太宗所部的进攻,然而这时高句丽军队的阵形已经全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