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经过灭突厥之战、平吐谷浑之战、以及联姻吐蕃三大事件,唐朝的声望逐渐享誉整个亚洲。当时的亚洲,共计有七个大国,自东向西一路数过去,分别是:大唐帝国、吐蕃王朝、戒日王朝(古称天竺,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北印度)、西突厥、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统治中心在今天的伊朗)、阿拉伯帝国(古称大食,统治中心在今天的阿拉伯半岛)、以及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土耳其)。七个大国之中,唐朝的实力公认第一,基本无人胆敢招惹,而其他六国则攻杀不断,强弱之势经常扭转,比如像萨珊王朝在不久后就被阿拉伯人所灭。鉴于本作的重点是中国战争史,故对于唐朝之外的各国纷争不会加以详述,在此,只大致谈一谈其中特殊的一个大国:戒日王朝。

戒日王朝是现代官方的称谓,唐朝时期的中原人都称之为身毒,或者天竺。唐朝著名高僧玄奘(唐僧)西天取经,最终目的地就是戒日王朝境内的那烂陀寺。《西游记》只是神话小说,正史中的玄奘取经,既没有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等一众武艺高强的保镖,也没有唐太宗御赐的袈裟、紫金钵—因为唐太宗并非佛教信徒,所以玄奘去西天取经是没有获得官方支持的,完全是个人行为。公元631年,玄奘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首次抵达戒日国,受到该国戒日王的隆重接待。又经过十二年的游历和讲学,公元643年,玄奘带着六百多部佛经从戒日国赞誉而归,唐太宗得知此事,钦佩于他的毅力和学识,这才郑重召见,并想让玄奘还俗,准备授他一显赫的官职。当然了,这与玄奘致力于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初衷相违背,自然遭到了玄奘的拒绝。唐太宗对玄奘取回的佛经兴趣不大,但对他取经途中的种种见闻十分感兴趣。经玄奘描述,当时的戒日国,并非如唐朝一样是大一统的国家,而是如同之前的春秋战国,城邦林立,共计有数十个小国组成。戒日王相当于周王,是整个地区的“共主”,在其治下,各个小国的首领、王侯都彼此独立。玄奘还指出,之前中原人习惯称呼该地区为身毒、天竺,其实都太不正确;从今往后,宜统一称呼其为印度。

既然是高僧玄奘起的国名,那我们就称之为印度吧。如其所言,当时的印度并未形成全国统一,因此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印度又可细分成五个部分—东印、西印、南印、北印、中印,合称“五印”(五印一说,也是出自于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其中,受戒日王直接管辖的领土便位于中印,也是五印之中面积最大的。

唐太宗既了解到印度的国情,于是派遣使者王玄策等人分别走访五印,与印度各国正式建交。印度权势最大的“共主”戒日王对此求之不得,不但友好地款待了王玄策等人,亦在随后派出多批使者赶赴长安,向唐太宗表达仰慕之意。唐朝、印度互相寻求合作,一拍即合,与当时的大势不无关系。印度方面,自从吐蕃国崛起以来,该国与吐蕃交战不断,戒日王心想唐朝与吐蕃国是盟友,如果能与大唐交好,便是间接的与吐蕃交好。唐朝方面,自从找了英明神武的松赞干布做“女婿”,该国西部一向平安无事,但在该国东北,却发生了些状况。公元642年,也就是玄奘回国的前夕,东北的高句丽国发生了一场政变,该国的大将渊盖苏文弑杀了国君荣留王,然后联合百济国,一起发兵攻打新罗(朝鲜半岛三国的形势前文已有介绍)。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都是得到唐朝册封的属国,新罗国王难敌另外两国联手,于是向大唐求援。唐太宗以宗主国的身份,派遣使节前往调解,勒令高句丽退兵,遭到了摄政王渊盖苏文的拒绝,因此,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迅速恶化,从而引发了一场大战,史称:唐朝灭高句丽之战。

相比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动辄出兵百万,一向擅长以寡击众的唐太宗的出兵规模并不大。公元645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唐军兵分两路,共计出兵十万余人攻入高句丽境内。北路军经陆路出发,统帅名叫张亮,麾下兵马约四万三千人;南路军经水路出发,统帅乃名将李勣,麾下水军约为六万。战役打响之后,唐太宗和隋炀帝一样,也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高句丽摄政王渊盖苏文野心极大,志在统一朝鲜半岛,得知唐太宗御驾亲征,毫不示弱,他动员高句丽上下,迅速征集得大军约三十万人,据守辽东,抵挡唐军。高句丽的实力远远超出了唐太宗的预料,就在他为渊盖苏文兵强马壮,人数众多而愁眉不展时,有一位好汉千里迢迢从河东赶来,大声嚷嚷着,自称要见天子。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