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是幸运的,他可以提前退休,安享晚年;但另一位“军神”唐太宗李世民就没得选了。公元635年年末,距离李靖辞官归隐不到半年,唐太宗收到奏报:吐谷浑国内发生兵变,之前刚被大唐册封为西平郡王、甘豆可汗的慕容顺遭人暗杀。甘豆可汗育有一子,名叫诺曷钵,这时才十岁出头。该国大臣们欺负诺曷钵年幼,都想觊觎可汗之位,因此拉帮结派争斗不休,局势一片混乱。
唐太宗派人前往吐谷浑,调查谁是刺杀甘豆可汗的凶手,没有查出个所以然,只好改封其子诺曷钵为乌地也拔勒豆可汗(以下简称勒豆可汗)。由于担心勒豆可汗也遭遇不测,唐太宗授意侯君集手握重兵驻守在唐、吐谷浑两国边境,晓谕吐谷浑臣民道:“勒豆可汗虽然年幼,乃大唐所立,任何人再敢觊觎可汗之位,就是与大唐为敌!”
吐谷浑臣民畏惧唐朝强大的实力,以及李靖的嫡传弟子侯君集,无人再敢生异心,遂停止争斗,皆奉勒豆可汗为主。勒豆可汗在位数年,年纪渐长,唐太宗与大臣们商议,可挑选一位宗室女子与勒豆可汗通婚,进一步巩固他在国中的威信。不知是何人把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竟然让吐蕃国主松赞干布得知,松赞干布又一次遣使前来长安,请求迎娶大唐公主。
上一次,唐太宗婉拒了松赞干布的求婚,间接引发了唐、吐蕃、吐谷浑三国之间的混战;这一次,唐太宗同样予以拒绝。松赞干布实在想不明白:论国家实力,我吐蕃是仅次于唐朝的超级大国,远胜于吐谷浑;论个人能力,我松赞干布文武双全,深得臣民敬仰,更是胜过那勒豆可汗千百倍。可为什么唐朝只同意把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不同意嫁给我呢?
想不明白了对吧,别说松赞干布想不明白,就连唐朝的大臣们也想不明白—如果说吐蕃国位于高原,怕公主嫁过去受苦的话,那吐谷浑也在高原,为何就没有类似的问题?面对群臣的疑虑,唐太宗取出一封书信给他们过目,这封书信是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大唐求婚时让吐蕃使者放在众多财礼中的。
书信中写道:“大唐将公主嫁给他国,独独不嫁于本赞普,是因为轻视我的才能么?如果这次不嫁公主给我,本赞普当亲提大军造访贵国,夺取你们的都城,斩杀你们的皇帝,然后把公主带回去!”
问题就出在这份信上,松赞干布以为靠激烈的言辞,就能逼着唐太宗将公主出嫁;他哪知道,人家唐太宗最恨的就是被人威胁,压根不吃这一套,你越是逼他,越是没门,如果是求他的话,或许还可以商量商量。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双方为了一位公主逐渐撕破了脸,本来对唐朝挺仰慕的松赞干布下不了台,果然如他所言,在公元638年秋季,亲率吐蕃大军离开青藏高原,挥师攻打唐朝。唐太宗见对方来真的,也不敢怠慢,随即任命侯君集为唐军主帅,率五万精兵前往迎战。双方在松州大战了一场,结果是唐军取胜,斩杀吐蕃将士一千余级。
经过此战,松赞干布认清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一旦失去了高原的优势,他确实不能拿唐朝怎样。不过,松赞干布还是用其他方法扳回了些颜面,他带着败兵调转方向,又把吐谷浑痛打了一顿(求吐谷浑君臣的心理阴影面积),然后分兵占领了吐谷浑和党项羌的领地。吐谷浑惨啊,每次唐朝和吐蕃交恶,受害的都是他们,勒豆可汗不像他祖父伏允可汗一样有骨气,被打得哭爹叫娘,丝毫不敢还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松赞干布第三次遣使前往长安提亲,说只要唐朝将公主下嫁,他们愿意开出三个条件。
一,进献黄金五千两,另有其他珍宝数百件。
二,放弃之前所占领的吐谷浑和党项羌领地,吐蕃军队全部退回青藏高原。
三,松赞干布愿意为唐朝公主修建一座无与伦比的宫殿—布达拉宫,以示他求婚的诚意。
松赞干布真的是太聪明了,这三个条件既给予唐朝极大的尊重,又拿吐谷浑、党项羌两个唐朝的属国作要挟,可谓软硬兼施,由不得唐太宗不答应。再不答应的话,唐军为保护勒豆可汗,就必须二度远征吐谷浑,别忘了,高原是吐蕃军队的主场,唐军在平原之上无敌,到了高原上能不能打赢吐蕃暂且不论,一笔史无前例的庞大军费开支是免不了的。最终,唐太宗接受了松赞干布第三次求婚开出的三个条件,将唐朝显赫的宗室—名将李道宗的女儿远嫁吐蕃,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史书上并未记载文成公主是李道宗之女,但经诸多学者反复考证,这一推断基本无误)。
松赞干布言而有信,听说唐太宗已经许婚,他即令人在国都拉萨大兴土木,筹备营建由三座九层楼宇构成,包含一千间宫殿的“奇观”布达拉宫(松赞干布所修建的布达拉宫早已毁于战火,今天的布达拉宫为近代重新修建)—之所以称赞布达拉宫是奇观,首先是该宫殿在当时规模宏大,辉煌壮丽,如同仙境降临人间,其次布达拉宫是修建在高原之巅,论施工难度,即使在平原上造十座宫殿也无法与之相比。同时,控制吐谷浑、党项羌的二十万吐蕃大军也接到松赞干布的命令,分批撤退回国。所谓好事多磨,待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一切条件齐备,已是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颁诏,令李道宗担任“护花使者”,以唐朝最高特使兼吐蕃国君岳父的身份,亲自将他的宝贝女儿护送到拉萨。
这一年,松赞干布二十四岁,文成公主十六岁。这二人的婚姻,也是大唐、吐蕃的首次联合,由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皆正当盛年,又是郎才女貌,后世对此多有溢美之词。事实证明,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和亲,这是一起足以改变历史的和亲。尤其是对唐太宗而言,数年之后的他,应该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英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