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就在李靖平定吐谷浑的同月,唐朝太上皇李渊因中风之疾意外驾崩,享年七十岁。唐太宗为替父皇守孝,暂时不理朝政,只派人通知李靖尽快率军回朝,结果李靖迟迟未归。不久后,有人上书弹劾李靖,说他拥兵自重,准备联合西平郡王顺,发兵背叛大唐。弹劾李靖的不是别人,正是李靖帐下的诸位副将之一:高甑生。唐太宗捺下弹劾李靖的奏疏,随意地扔在了一旁,说此事真假朕会派人核实,一切等服丧期过了再作理会。有官员建议唐太宗紧急通知西部边境官员,让他们作好戒备,万一李靖联合吐谷浑大军真的打过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唐太宗道:“此事大可不必,别说李靖压根不可能谋反,他若真的谋反,边境作不作准备有什么区别,难道就凭那些人,还能拦得住他吗?”他把国家军政大事全部交给太子李承乾打理,对李靖等人的行踪不再过问。

此时的李靖,正在为怎么回国发愁。大家还记得拓跋赤辞吗,对,就是那位派出向导给唐军带路的党项族首领,这位兄弟是个实诚人,早在和唐军结盟之初就明确表态:是朋友,来了有美酒,是敌人,来了有弓箭。李靖和他结了盟,发了誓,保证自己是朋友,所以拓跋赤辞派出手下鞍前马后的替唐军效力。可哪知道唐军内部出了一个败类—李靖的另一位副将,奉他的命令留守吐谷浑的李道彦。李道彦是李神通之子,也是唐太宗的族弟。这位将军没有跟随主力出征,自然也没有机会参加李靖等人在西域举行的庆功宴。可是他身为大唐宗室,同样为唐军平定吐谷浑,并擒杀伏允而高兴啊,那怎么办?

好办,别人庆功不带咱们,咱们自己办个宴会庆祝一下呗。

按说李靖去西域之前,留给李道彦的粮食应该很充裕(唐朝北路军缴获极多)。可李道彦不知怎么想的,放着自己的牛羊舍不得吃,竟趁拓跋赤辞疏于防备,派兵又去对方驻地一下子偷了几千头牛羊回来。党项人虽然民风淳朴,但并不傻,见自己辛苦养殖的牲畜突然大量失踪,自然怀疑到驻军在附近的李道彦等人身上。李道彦没把小小的党项族放在眼里,见赖不过去,索性大方承认:没错,就是我干的,你能咋滴?

拓跋赤辞火了:看我打不死你!

双方在野狐硖(地名)爆发激战,由于李道彦盲目轻敌,一战下来,留守吐谷浑的唐军几乎全军覆没,仅阵亡人数就多达数万人!这是唐太宗登基以来唐军所遭遇的最惨痛的一次失利,李道彦自知死罪,一路逃至松州(在今四川省松潘县),派人向李靖求援。李靖惊闻该噩耗,一时如遭五雷轰顶,经他深思熟虑,他发现:要打败拓跋赤辞,为李道彦报仇不难;难的是,此战李道彦完全是自取其辱,人家拓跋赤辞是相助唐军平定吐谷浑的大功臣,而且事先与自己定过盟约,道义上压根没错。不过,党项人一下子杀死了这么多唐军,对其不施加任何惩罚也是说不过去的—就算他们的初衷是正当防卫,结果却是防卫过当。

李靖于是派人责问拓跋赤辞,令其亲自前往松州向李道彦赔罪,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台阶可下。哪知拓跋赤辞对此一口回绝,率族人据守野狐硖,截断李靖回国之路。李靖与党项人相持多日,因拓跋赤辞坚守不出,李靖下令全军绕道而行,改经肃元山(地名)归国。拓跋赤辞也是夜郎自大,打了场胜仗真觉得自己是那么回事了,竟然下令党项人从后追击李靖的大军,结果自然是中了李靖设下的埋伏,被唐军斩首数百级,损失牲畜六千余头。拓跋赤辞吃了这一挫,始有畏惧之心,这才听从李靖劝解,向手下败将李道彦负荆请罪。事后,李道彦因损兵折将遭李靖弹劾,被削去官爵流放至边远地区;拓跋赤辞却因李靖的举荐,带着族人迁徙至松州,从此被朝廷任命为大唐西戎州都督。

李靖在处理党项人叛乱这件事上,为求尽量公允,耗费了许多时日,因此才有流言蜚语传入朝廷,说他不及时回国,是准备谋反。好在云雾拨开,终见天日,距离唐军平定吐谷浑两个月后,公元635年七月,远征西域的唐军凯旋回国,即将抵达凉州。李靖此时上表朝廷,请求派特使前来,双方交割兵权。唐太宗本来就没怀疑过李靖的忠诚,得报大喜,颁诏下去:高甑生身为副将,诬告主帅谋反,其罪当诛,念其此战有功,免去死罪,判处流放之刑。同时,唐太宗另派出使节带着牛酒前往大斗拔谷(地名,连接甘肃和青海两省的一处狭道)劳军,以抚慰李靖和他麾下众将。

和远征西域时一样,行走在唐军大部队最前方的,仍是契苾何力和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唐军先锋和朝廷使节在大斗拔谷相遇后,又有变故发生了—薛氏兄弟当着使节的面,激烈地指责契苾何力畏战不前,在西域时多次企图放走敌人,幸亏他们两兄弟不畏艰难,孤军奋战到底,才相助主帅李靖成功赢得了这次伟大的远征。契苾何力大怒,对薛氏兄弟拔刀相向,朝廷使节不明究竟,令人把契苾何力绑了,带回朝廷交由皇帝发落。唐太宗听说竟然有这等事,专门召见契苾何力,责问他为何要当众攻击同僚,契苾何力双目含泪,将事情的原委如实交代,同时为自己情绪失控,险些杀死唐军将领向皇帝赔罪。唐太宗随后向李靖询问此事,李靖连杀死数万唐军的党项人叛乱都能秉公处理,自然也会义无反顾地替铁勒人契苾何力作证。了解清楚来龙去脉之后,唐太宗怒不可遏,打算削去薛氏兄弟的官职,并收回二人的赏赐之物,全部改授于契苾何力。这么一来,契苾何力反倒不好意思了,他执意推辞了唐太宗的好意,说道:“陛下能够不以民族之见,公正的对待众将,末将便已心满意足。如今,陛下身为天可汗,四海之内皆是您的臣子,在处理麾下的汉族、胡族官员的问题上必须慎重,如果对臣赏赐太多,对薛氏兄弟责罚太重,不知详情的官员会误以为陛下重视胡人而轻视汉人,一旦以讹传讹,对大唐社稷的稳定不利。薛氏兄弟此战实有大功,赤水源一战,二人率数百唐军大战数万敌军,哪怕身负重伤,也宁死不降,请陛下给予他们应有的表彰。”唐太宗赞许他的意见,于是没有责罚薛氏兄弟,传令下去:但凡参加此次远征的所有唐军将领,除了已经被判作流放的李道彦和高甑生,其他人一律加官进爵,受朕亲自召见。

唐军众将无不喜悦,唯有李靖面带忧色。待唐太宗服丧之期过了,重新临朝执政,李靖又一次请求告老还乡,见皇帝对自己依依不舍。李靖坚决地说道:“陛下向老臣承诺过,反击吐谷浑一战,是老臣最后一次为大唐亲临战场。天子一言,驷马难追,今后无老臣为陛下分忧,请陛下保重!”言毕,即拜别皇帝而去。

李靖说到做到,从此之后,他永久性地脱下了戎衣,深居不出,阖门自守,不再过问任何军国大事。有仰慕其才学的后辈将领前来求教兵法,李靖一律谢绝不见,即使是他的亲戚、好友,也不得妄进他的府宅。唐太宗是明白人,感慨道:“先有高甑生诬告李靖谋反,后有薛万均、薛万彻窃取契苾何力的战功,朕虽洞察一切,皆予以妥善处置。但李靖因此知道,人言可畏,将领不仅需要面对战场上的敌人,还需要防着自己军中的小人。唉,由他去吧,不过他为大唐所作的一切,朕会永远铭记于心!”

数年之后,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该爵位世袭罔替,后人为示对李靖的尊敬,因此不称呼其名,皆以“卫国公”称之。唐太宗又令人绘制唐朝开国功勋的肖像,共计二十四人,陈列在凌烟阁—这就是著名的“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共分内外三层,每层放置八位功臣的画像。最中间的一层是功劳最大的宰辅之臣,而且基本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为代表;中间一层功劳次之,以屈突通、柴绍为代表;最外一层功劳再次之,以侯君集、秦琼为代表(家喻户晓的“门神”秦琼刚好排倒数第一,这…)。经唐太宗定夺,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两位特殊功臣,皆位列第一等。其中魏征位列第四,李靖位列第八。唐太宗又令人提前为李靖建造坟茔,其规格严格按照“大汉双壁”卫青、霍去病的旧例,坟茔呈两山形状,一座是位于突厥国境内的铁山,一座是位于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综观凌烟阁二十四位名臣、名将,唯有李靖享受到这一殊荣。

原因无他,因为只有他才担得起“唐朝第一军神”的赞誉。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