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同于其他地区,该地国家众多,民族混杂,不管伏允可汗等人是逃到了于阗国,还是去了其他更远的国家,以契苾何力仅有的千余骑兵,都无法再继续追捕他们。眼看好不容易就要抓住伏允,却让他又侥幸逃走了,契苾何力感到非常失落—他即使想继续追下去,也不知道该往哪追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倒是很高兴,嘿嘿,幸好那伏允够机灵,逃得够快,不然真让首功给一个胡人将领得了,我们这些汉人将领的面子往哪搁啊。
如此过了多日,唐军主帅李靖的大军终于也抵达且末,与契苾何力、薛氏兄弟在西域会合。契苾何力将之前的战况相告,李靖听后,下令重赏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对此不敢接受,叹道:“吐谷浑和我们铁勒一样,没有定居之所,没有城郭,此次功亏一篑,未能擒得其王,捣毁其巢穴,假以时日,等我军班师回国,他们又将是大唐的心腹之患,末将岂敢无故接受老将军的赏赐?”
李靖笑呵呵地道:“谁说你没有功劳,这一战,我军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降服吐谷浑,全靠将军在前竭力驱驰。来人哪,把帐外的那位客人请进来。”
在契苾何力惊讶的目光中,一位吐谷浑王子被唐军请入帐内。这位王子名叫顺(全名慕容顺,和慕容伏允同姓),是伏允的嫡长子。早年顺以吐谷浑太子的名义,奉其父之命出使隋朝,结果被隋炀帝当作人质扣留了下来,准备拿他要挟吐谷浑。哪知道伏允根本不吃这一套,他见隋炀帝不把大儿子放回国,随后便正式改封他的另一个儿子为太子。如此一来,顺既不是太子,隋炀帝再留着他作人质便也失去了意义,隋炀帝只好把顺给放了回去。
伏允可汗的这一招着实高明,顺安全回到国中,满心以为父王改立自己的弟弟为太子只是权宜之计,只要见自己回来了,一定会把太子之位还给他。哪知道过去了很多年,眼看伏允可汗都年逾古稀了,顺仍没有夺回曾属于自己的太子之位。顺为此常年郁郁寡欢,私下打探,才知道不把太子之位还给自己是父王的宠臣天柱王的主意。及至天柱王劝伏允发兵攻唐,直接导致李靖总督七军大举反击吐谷浑,吐谷浑国人为躲避灾祸,被迫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地跟随可汗迁徙至西域,上下无不怨恨天柱王。最痛恨天柱王的顺发现除掉天柱王的机会到了,于是李靖才到西域,他就火急火燎地单独前来拜会,希望以杀掉天柱王为条件,与唐军媾和。
李靖当着众将的面斟酌了一阵,神态严肃地答复顺:“若王子殿下果真能将天柱王的首级送到,我军不但会立即班师回国,更会正式册封殿下为吐谷浑可汗。”
顺大喜过望,不敢置信地问李靖道:“此事老将军能作保吗,如果您同意立我为君,大唐皇帝却不同意怎办?”
“王子大可放心,老夫一般不许诺他人,但凡许诺,一定会兑现。”
“好罢,至多三日,我带着天柱王的首级再来拜会。”
三日之后,顺带着几名随从,手捧木匣又来见李靖。李靖经过核实,确认木匣中的人头果然是天柱王的,点点头,说王子你可以回去了,你走之后,老夫自会上表朝廷,让大唐皇帝册封你为吐谷浑可汗。
待顺走后,李靖将早已拟好的奏表与木匣一起交给手下,让他们用八百里快骑送至长安。奏表中写道:“陛下明鉴,吐谷浑此次与大唐交恶,罪魁祸首非慕容伏允父子,乃天柱王也。吐谷浑地处高原,疆域辽阔,我军虽灭其国,却无法像漠南地区一样设置为州县,任命都督进行监管。除了气候、地利等因素之外,我大唐可以掌控漠南地区,是因为漠南附近暂无强敌威胁,而在吐谷浑附近,吐蕃等众多劲敌对其环伺已久,如果任命官员留守该地,便是代吐谷浑而受吐蕃入侵之苦。所以老臣自作主张,已许诺册封伏允长子顺为可汗,并与之停战。顺一旦合法继位,且有劝退唐军之功,伏允帐下的官员必争相前往投效,届时,伏允众叛亲离,可以不战而擒之。如若不然,我军在西域境内大肆检索伏允的行踪,定会惊动西域各国,他们若联合起来与唐军为敌,我军远离本土,又缺乏后勤补给,只怕会徒增事端,有不测之祸发生。”
奏表末尾,署名:老臣李靖。
唐太宗阅过李靖派人送来的奏表,欣然准奏,批道:“爱卿思虑周全,更甚于朕,就依你之言,即日起册封顺为吐谷浑可汗。”
五月下旬,朝廷特使抵达西域,召顺入见,宣布恢复吐谷浑国,并将之前被唐军占领的国土悉数交还于顺。顺获大唐册封,为西平郡王、故吕乌甘豆可汗。唐太宗担心顺即位之初,其影响力尚不及其父伏允可汗,所以又授意李靖暂借数千兵马给顺,以助长其声威,李靖奉诏,让部下李大亮带着数千精兵护送顺,担任他的后援力量。
顺成为唐朝册封的可汗之后,伏允可汗的部下纷纷叛变,一时逃散殆尽。伏允一来是恼恨顺暗杀了自己的宠臣天柱王,二来他不甘心失去国君之位,因此求助于西域各国,试图与儿子顺一决胜负。伏允可汗尚未借到兵马,他已被身边的随从杀死。于是,吐谷浑彻底平定,李靖随后将伏允的首级献捷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