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半个月后,唐军主帅李靖与其他五位主将,押着颉利可汗、苏尼失两位身份显赫的俘虏凯旋回国。太上皇李渊听闻此事,一开始不敢相信,直到他亲眼见过颉利可汗本人,才又惊又喜地感叹道:“昔日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包围在白登,无人替他报仇;如今突厥对我大唐不敬,朕的儿子便一举把突厥剿灭,连他们的最高首领都擒回来了,可见朕当初传位给李世民是多么英明的决定啊!”

他传令下去:今夜由我太上皇做东,让皇上、皇后、王公大臣、还有此战劳苦功高的将军们集体前来赴宴。

当夜,唐太宗携皇后、百官、众将欣然前来赴宴,自从玄武门之变事件发生以来,太上皇和唐太宗之间就产生了一道心结,这很好理解,毕竟从当时的情况看,李渊禅让皇位给李世民,属于无奈之举。而这次宴会,就是打破二人隔阂的最好机会—与灭亡宿敌突厥这样的大喜事相比,还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值得耿耿于怀?宴会上,君臣众人酒喝到兴处,太上皇令人取来琵琶,即兴演奏起来,而唐太宗则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公卿大臣纷纷起身为二人祝寿,宴会的气氛一下子被推至高丨潮丨。等太上皇的琵琶演奏结束,唐太宗令在座的诸位将军自述功绩,李勣、李道宗、苏定方等人也不谦让,各自将他们与突厥人斗智斗勇的过程向太上皇、皇帝进行了汇报,结果自然是换来了其他大臣的称羡和太上皇、皇帝的表彰。唯有功劳最大的李靖,却从始至终一言不发。

唐太宗留意到了这一点,他问李靖:“爱卿有什么心事吗?”

“陛下,臣没有心事,只是不善言谈。”李靖说道。

“那就好。”

这次宴会结束才过了几日,唐太宗单独宣召李靖入宫。李靖到后,唐太宗一改之前的和颜悦色,他怒气冲冲地将一封奏疏摔在李靖面前,斥责道:“那晚的宴会上,朕就奇怪你的表现为何与众人不同,原来是因为你治军无方,又私吞缴获的战利品,所以才无颜自述功绩。你说,你把私吞的财物藏在哪了?”

“陛下,臣没有私吞财物,这一定是他人诽谤。”

“还敢狡辩?”

“好吧,那臣有罪。”李靖说完,脱下头戴的官帽,向皇帝磕头赔罪,不再作任何解释。

原来,李靖此次出兵突厥,期间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夫人—义成公主。义成公主相助几代突厥可汗对抗大唐,对唐朝来说她是敌人;但对刚被李靖派人护送回中原的萧皇后来说,义成公主却是照顾她多年的亲人和恩人。因此萧皇后得知义成公主的死讯,日夜哭泣,悲痛不止。萧皇后之弟萧瑀,是唐朝的宰相,而且他还有另一层身份—唐太宗的亲家(萧瑀的儿子,娶的是唐太宗的女儿)。萧瑀为了替姐出头,竟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弹劾李靖,指责他利用身为主帅的便利,私吞战利品,借着这次战争大发横财—反正这次唐军缴获的战利品多到无法计算,那堆积成山的金银珠宝,排成数百里长队的牛羊牲畜,非得说其中少了几箱财物,少了几十头牛羊,谁也无法查证。唐太宗自己用兵,一向重视军纪,他听说李靖竟然干出如此不知廉耻的事,于是将其召入宫中,当面训斥。哪知李靖竟然轻易认罪了,这倒着实出乎他的预料。

过了许久,唐太宗收起愠怒,用平和的语气安抚李靖道:“此事是真是假,朕会亲自详查,不过你放心,以你此战的功勋,就算真的私吞了部分战利品,也足以功过相抵了。”于是下诏,加授李靖为左光禄大夫,另赏赐封邑些许。

事后,唐太宗查明了真相,明白李靖确实是被冤枉的,又晋升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加赐绢二千匹。李靖当了宰相以后,每次与其他重臣讨论国事,总是很少发言,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只有唐太宗专门询问他,他才偶尔发言几句。唐太宗对此非常感慨,叹道:“像李靖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在战场下却沉稳厚重,从不居功自傲,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

经过这一插曲,唐太宗对李靖更加信任。唐太宗随后开始着手处置突厥国领土的管理问题,以及突厥俘虏的安顿问题。要知道,突厥国虽然亡了,但突厥国的领土还在,突厥国的数十万子民还在。在这两个问题上,朝中大臣议论纷纷,主要的观点如下。

一,把俘虏的突厥人全部留在中原,让他们移风易俗,变得和中原人一样。如此,则塞北(主要指漠南地区)便永远成了一片空地,大唐再也不用担心有北方之患了。

二,把俘虏的突厥人全部赶到塞外去,至于之前从他们手中缴获的财物、牲畜,则不必还给他们。至于他们被赶走以后,是饿死还是冻死那就不必管了,这些人作恶多端,为祸中原多年,不把他们的头颅全部砍下来就已算得上是皇恩浩荡了。

三,让突厥人返回原先的领地,顺应他们的习俗,发放他们足够解决温饱的衣物和牲畜,同时设置官员对他们进行管理,使其成为唐朝长城以北的屏障。

由于第一个观点根本不可行,被唐太宗直接略过—塞外没有了突厥人,也不会长期成为空地,薛延陀、契丹等其他游牧民族都眼巴巴等着争抢这片区域呢。他纠结的是第二个观点和第三个观点,哪一个更可行。提出第二个观点的官员是魏征,提出第三个观点的官员名叫温彦博。从魏征的观点看,他对突厥人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让这些人全部饿死,当然,魏征之所以观点偏激也是有原因的,他认为当初之所以会有“汉羌之争”“五胡乱华”等灾祸,就是东汉王朝对那些少数民族太仁慈了,对这些忘恩负义之徒,绝对不能心慈手软。温彦博的观点,则和当初汉光武帝刘秀的观点比较接近,主张仁慈地对待突厥遗民,不但要解决他们的饮食、起居问题,还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温彦博劝说唐太宗道:“像羌人、匈奴人、羯人引发的那些灾祸,固然是极大的悲剧,但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们,而在于当时中原统治者的无能。若非晋朝八王之乱内战不休,异族人怎会有机可趁?真正的君王,对各族子民都应该有所包容,既然他们已选择投降,他们就是我大唐的百姓。陛下实在无法放心的话,可挑选一些突厥首领留在宫中,充作护卫,把其他人释放回原籍,用仁义礼教进行感化。只要恩威并施得当,何惧日后再有灾祸发生?”

唐太宗最终听从了温彦博的观点,把突厥子民大多放回原籍,让他们保持原先的习俗,并发放衣物和牲畜。为防止这些人日后图谋作乱,唐朝将原先颉利可汗的领地划分为六个州,设云中都督府进行监管;将原先突利可汗的领地划分为四个州,设定襄都督府进行监管。突利可汗因长期与唐朝交好,唐太宗任命他为首任顺州都督,受定襄都督府节制。唐太宗致信突利可汗道:“昔日你的祖父启民可汗投奔隋朝,隋朝立他为大可汗,且相助他统一塞外,可谓仁至义尽。然而到了你父亲始毕可汗在位,突厥大军却重新对中原展开侵略,最终自取灭亡。朕之所以封你为都督,而不封你为可汗,正是因此事为鉴。希望你遵守大唐的法令,安分守己管辖地方,这不仅对大唐有益,也是避免你们突厥人彻底亡种的唯一办法。”

突利可汗本就无胆量与唐朝为敌,他见唐太宗将突厥俘虏妥善安置,又以汉光武帝之法宽容地对待他们,心中感激、敬畏皆而有之。于是他与四方各族首领集体入朝,请求唐太宗任“天可汗”,即受各族子民集体爱戴的天下共主。唐太宗顺应他们的请求,正式接受天可汗的尊号,之后大唐朝廷但凡向长城以北的各族首领下达诏令,玺书上皆署名“天可汗”。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5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5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