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在唐朝皇帝为传国玉玺的归来欢欣鼓舞之时,突厥国大可汗正在白道浴血奋战。李靖从马邑出兵前,曾授予李勣一道密令,这道密令,即是让李勣率东路军三万人提前在白道一带设伏。颉利可汗放弃了定襄,果然带着突厥国臣民退往白道,李勣一声令下,唐军伏兵齐出,突厥军队措手不及,一战下来,损失的兵力约有三成。颉利可汗带着幸存的突厥国臣民继续向北溃逃,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摆脱了李勣所部的追击,辗转退至铁山(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在该地重新设下王庭。
经过定襄、白道两战,颉利可汗总算看明白了,这次唐军的攻势不同以往,其组织严密,分工详细,策略精妙,皆是突厥国从未经历过的,很显然,对方的目标不仅仅是报复突厥之前劫掠河西,而是奔着灭亡突厥来的。颉利可汗想到这里,紧急下令:召集分散在各地的突厥国首领、王侯,让他们尽快赶来铁山,共商抵挡唐军北伐的对策。
颉利可汗是至高无上的大可汗,收到他的命令后,各地大大小小的首领、王侯陆续赶到铁山报到,只有一部兵马抗拒大汗命令,未能准时前来会师—“小可汗”突利可汗所部。颉利可汗大怒:“这都什么时候了,无论过去我二人有什么私仇,现在都该放在一边,一切以保住国家为重。再去请他一次,告诉突利可汗,只要他能前来会师,过去的事本可汗既往不咎,他依然是我的好侄儿。”
他并不知道,突利可汗此时已遭到六路唐军之一,灵州都督薛万淑所部的严密监视。只要突利可汗胆敢擅离其驻地,李靖、李勣两路大军马上就会调转矛头,前往攻之,所以突利可汗就算被叔父的言语打动,他也是身不由己。颉利可汗多次派人催促,见突利可汗迟迟不到,再检阅自己手中的军队,人数虽然有好几十万人,但其中老弱居多—一年前的那场天灾,受灾最严重的就是突厥国的腹心区域,相比之下,在漠北建国的薛延陀汗国受灾情况要好得多,因此很多年轻力壮的突厥士兵都在不久前前往漠北觅食。颉利可汗长叹一声,对一众突厥臣民道:“本可汗决定,即日起向唐国投降,之前是他们向我们进贡财物,今后改为我们向他们进贡财物,甚至他们要我们称臣,我们也可以答应,诸位以为如何?”
“大可汗,万万不可!”突厥国即使连遭重创,依然不乏大量忠实的臣民。他们明白颉利可汗的话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看来,宁可战死,也不能接受这等奇耻大辱。是啊,距离渭水之盟这才过去三年,他们在泾阳河畔耀武扬威的盛况还历历在目,他们实在无法接受唐国、突厥国双方身份的突然转变,曾经依仗强大的实力,遥控包括唐国在内中原各路诸侯的突厥帝国,难道真的沦落到要屈膝求和的地步了吗?
颉利可汗见臣民们悲愤欲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接着说道:“本可汗也不愿接受这样的耻辱,但现实摆在眼前,唐军此次北上,准备非常充分,而我大突厥却刚经历了天灾和部下叛变,如果再与他们继续交战下去,很可能因此彻底亡国。不过你们放心,唐国能够用三年时间崛起,同样,再给我大突厥三年,我们牢记今日的耻辱,一定也能再次打败他们。当务之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是及时把薛延陀和突利可汗这两大叛徒除掉,重新统一塞外,只有重新统一塞外,我们才有与唐国抗衡的资本。之所以向唐国求和,只是为了麻痹他们,让他们停止北上的攻势,只要唐军接受我等求和,退回中原,我等便能集合兵力,先讨伐那两部叛军。等两部叛军皆被剿除,天灾过去,草青马肥之时,我大突厥又将成为天下最强的霸主!”
说罢,他召执失思力上前,吩咐道:“和三年前一样,你再去长安一趟,和唐国皇帝会面,告诉他,我们突厥国认输了,只要他同意停战,双方可重新签订盟约,这次的盟约内容由他们来定。”
执失思力于是策马南下长安,请求与唐太宗会面。唐太宗听说执失思力又来了,微微一笑,亲自在朝堂召见他。执失思力经过上次的遭遇,知道这位唐国皇帝脾气暴躁,是极不好惹的,进入大殿后,小心翼翼地将大可汗的意思进行了阐述,语气近乎哀求。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笑道:“如果贵国愿意向大唐称臣纳贡,朕又怎会与你们兵戎相见。请回报颉利可汗,朕接受他的提议,双方可重新签订盟约,唐俭、安修仁二人上前听令!”
唐俭、安修仁是唐朝的两位大臣,得皇帝召唤,忙都上前听令。唐太宗道:“朕任命你二人为大唐使节,随执失思力前往塞外与突厥大可汗相见,重订盟约之事,就交给你二人了。”
由于这次是突厥国主动求和,且对方把态度都亮明了,只要唐军撤退,他们愿意接受一切条件,二位大臣听后大喜,心道:这可是一份大大的美差啊。二人遂满心欢喜地辞别唐太宗,随执失思力一道前往塞外。到铁山王庭后,与二位使者预想的一样,颉利可汗对二位唐朝官员进行了隆重接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新的“不平等条约”也很快签订完毕。唐俭、安修仁待盟约签好,本想就此回国,但颉利可汗的目标是靠这份盟约换取至少三年的和平,强拉着二位使者大人不让他们离开,长期殷勤挽留,从而希望他们回国后能替自己多美言几句。唐俭、安修仁得突厥人整日好酒好肉的供着,也乐得如此,他俩于是在铁山王庭滞留了下来,不知不觉很快大半个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