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得报,大喜:“现今突厥国的现状,与朕的岳父齐国公(唐太宗登基后,追封长孙晟为齐国公)首次出使突厥,施展‘一箭双雕’绝技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朕用其以夷制夷之策,再辅以李靖、李勣率军北伐,何愁不能将突厥国连根拔起?”
于是,他下诏册封薛延陀首领俟斤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简称真珠可汗),并赐予他可汗的仪仗—鼓吹和大纛,薛延陀从此正式立国,史称薛延陀汗国。对西突厥许以和亲,允许统叶护可汗以一万条金带、五千匹良马为聘礼,前来迎娶唐朝宗室公主。另外,唐太宗还与突利可汗私下结义为兄弟,许之道:“如果你在国内受到颉利可汗的排挤和迫害,可南下投奔大唐,朕必待你不薄。”
当时,恰逢西突厥国发生内乱,统叶护可汗被人刺杀,唐朝和西突厥的和亲计划因此中断。但薛延陀、突利可汗两部,都成功被唐朝策反,先后遣使入朝,向唐太宗表示感谢。薛延陀汗国建立后,将王庭设在当初的“赵信城”附近(在今蒙古国杭爱山),位于突厥国的北面,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纷纷前往投效,薛延陀在唐朝和十几位“小弟”的帮助下,很快强盛起来,号称拥有精兵二十万,联合唐朝一南一北对突厥国形成了钳型夹击之势。
颉利可汗对薛延陀汗国的突然崛起感到非常忧虑,加上他一直担心侄儿突利可汗早晚会夺取自己的大汗之位,于是采用一石二鸟之计,下令突利可汗率军征讨真珠可汗,企图让二者自相火并。突利可汗一来是与唐朝暗中通和,不愿替颉利可汗卖命;二来薛延陀汗国“小弟”众多,真珠可汗的军力本就在突利可汗之上,突利可汗与薛延陀大军稍一交战就大败而归,声称不是真珠可汗的对手。颉利可汗又不傻,他用鞭子狠狠地抽打突利可汗,大骂对方是“叛徒”,又把他打入狱中,一连关押了十几日。事后,突厥国的王侯都替突利可汗求情,说人家把大可汗的位置都让给您了,打了一场败仗也罪不至死吧。颉利可汗苦于找不到突利可汗和唐朝通和的证据,虽然知道这个侄儿已经不可信,但迫于舆论压力,最终还是把他放了,仍旧让他管理原先的地盘。经过此事,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叔侄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也是突厥注定要灭亡,就在这一年,突厥国内天灾频发,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闹干旱,一会儿又出现大面积霜冻。塞外的大草原因此枯萎殆尽,导致很多马、牛、羊被冻死、饿死,消息传到长安,唐朝大臣大感振奋,皆祝贺唐太宗道:“反击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唐太宗分析之后,对大臣们道:“中原是礼仪之邦,不像那些不守信诺的蛮夷,即使突厥天怒人怨,我军北伐,必须师出有名。大唐两年前刚和突厥人签订了渭水盟约,既然有盟约,我军就不能率先动手,不如等颉利可汗主动南下进犯,我军再执行反击也不迟。”
一切都在唐太宗的掌控之中,薛延陀汗国成立、突厥国发生天灾的第二年,由于国内食物短缺,突厥颉利可汗果然擅自撕毁渭水盟约,大举南下侵犯唐朝的河西地区。唐朝对此早有准备,河西各地守将抢在突厥人抵达之前就完成了坚壁清野,把百姓和粮食全部收拢至各座坚城之内。颉利可汗带兵在河西转了一大圈,缴获寥寥无几,只得泱泱退回王庭。突厥人走了以后,唐朝将领张公瑾上奏朝廷,列举可讨伐突厥的六大理由:一,颉利可汗贪婪残暴,众叛亲离;二,薛延陀汗国已在塞外独立;三,突利可汗等人与颉利可汗不和;四,塞北地区天灾频发,粮食匮乏;五,突厥汗国治下的外族人如铁勒、奚、契丹等日渐崛起,突厥国已无法节制;六,隋末前往塞外避乱的汉族人恭候王师多年,只要朝廷大军一到,他们一定会响应我军。综合以上六条,唐军此次北伐突厥,一定会大获全胜!
唐太宗欣然准奏,随后诏命全国:此役,我大唐共计出动六路大军,兵力合计十余万,另征发辎重部队三十万人,对突厥国进行全面反击,以洗刷昔日渭水之盟的耻辱。哪六路大军?分别是:主力军三路,负责正面和突厥军队作战。其中兵部尚书李靖担任定襄道行军总管(此处的定襄,指的是汉朝时期的云中郡,当时是突厥国的领土,所以不在唐太宗划分的唐朝十道之中。大家可以理解为战争时期特设的临时军区,下同),张公瑾为副,二人率军经中路北上;并州都督李勣担任通漠道行军总管,率军经东路北上;华州刺史柴绍担任金河道行军总管,率军经西路北上。
另有偏师三路,负责策应主力军的北伐攻势。其中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担任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二人经灵州向西北方向挺进;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担任恒安道行军总管,镇守燕云地区,以防止突厥主力东逃;灵州都督薛万淑担任畅武道行军总管,率军前往突利可汗的驻地,以防止他顾念叔侄之情,出兵救援颉利大可汗。
以上六路兵马,又以李靖为最高统帅,所有唐军将领,所有唐军士兵,在与突厥人交战期间,必须全部听从李靖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