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唐太宗把整个唐朝的名将过了一遍,发现有三个人颇合他的心意—李艺、李靖和李勣。应该说,这三个人都合适,也都不合适。合适的是,他们三个都曾打败过突厥人,在唐军阵中也都享有崇高的威望;不合适的是,这三人都和唐太宗有些私仇,李艺的错误是借兵给李建成,虽然人数不多,但却因此被烙上了“前太子党”的烙印。李靖、李勣的错误更严重,他俩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拒绝给予李世民任何形式的支持,皆宣布中立,别人这么做也就罢了,偏偏他俩都曾是李世民的部下,尤其是李靖的命还是李世民救的,于是有人猜测,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一定会找机会好好修理这两个忘恩负义之徒。

“就是他们三个了,讨伐突厥的主帅人选,三择其一。”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对啊,这三人都和唐太宗有私仇,唐太宗怎么反而打算重用他们?—不用诧异,这就是唐太宗“千古一帝”的胸襟。他连称帝前处心积虑要把李建成扶上皇位,称帝后十年如一日,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的“乡巴佬”魏征都能容得下,自然也能容得下李艺、李靖和李勣。

可是让唐太宗始料未及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召见这三个人,李艺就率先造反了。

贞观初年,李艺因借兵给李建成之事,一直担心唐太宗登基后会怪罪他,遂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朝廷。讽刺的是,唐太宗刚听说这事,这场叛乱就被平定了,李艺也被他的部下斩下首级,送呈京师。道理很简单,除了李艺自己,他的部下没人放着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愿意继续追随他当反贼。曾割据幽州多年,雄霸一方的名将罗艺(因为谋反,李艺的赐姓被朝廷剥夺),就这么愚蠢地把自己害死了。

罗艺一死,能让唐太宗看得上眼的,只剩下李靖和李勣了。

最终,唐太宗从“二李”之中选择了李靖,由他担任日后反击突厥的最高统帅,李勣副之。唐太宗之所以作这个决定,与“渭水之盟”期间发生的一件插曲有关—上文笔者在讲述渭水之盟的过程时,曾提出过一个反问“为何那么多唐朝大将守在北方,却让突厥人在朝廷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直抵京城郊外?”这里笔者解释一下答案:经朝廷事后总结,当时至少有五位将领在积极抵挡突厥大军的南下,分别是李靖、李勣、屈突通、尉迟敬德、程咬金。然而,突厥颉利可汗非常的狡猾,他分出数支偏师与这些将领交战,设法把他们拖住;自己则亲率二十万大军绕过唐军众将的层层围堵,秘密杀赴长安,差一点就把唐朝给灭了。李勣、屈突通、尉迟敬德、程咬金四人全部中计,在渭水之盟结束不久,都送来捷报,夸耀自己斩杀了多少突厥人;只有李靖所部,一个突厥人都没杀死,他不觉理亏,反倒写信埋怨唐太宗道:“臣一眼便看出,那几支主动前来与我等邀战的突厥军队全是疑兵,颉利可汗的主力大军迟迟未露面,必是往京城方面去了。因此臣率军倍道赶往豳州(在今陕西省彬州市),准备截断他们的归路,哪知我军到了豳州以后,听说陛下已经和颉利可汗签订了盟约,突厥主力带着大量的财物,已经毫发无损地出关。否则的话,臣与陛下联手,对颉利可汗实施前后夹击,有信心一战将突厥主力彻底歼灭。”(颉利可汗入泾阳,率兵倍道趋豳州,邀贼归路,既而与虏和亲而罢。)

唐太宗阅过李靖送来的书信,为对方的敏锐洞察力暗暗叫绝。不过,唐太宗并不对此次放走突厥人感到后悔,李靖的计策虽好,毕竟还是有风险的,在他的心中,另有一个更完美的战略构思。

别忘了,唐太宗是长孙晟的女婿,他精通箭法和突厥语,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这位岳父的影响。长孙晟作为不世出的纵横家,用“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把突厥国长期分化为两部,确保大隋北方三十年的安宁。虽然在长孙晟去世后,他用来压制突厥人的策略也随之功亏一篑,但这个策略本身是没问题的,只是隋炀帝在位期间,只顾着和高句丽较劲,未能将这一策略继续贯彻下去罢了。唐太宗的整体战略构思,就是结合长孙晟、李靖二人的特长,在外交上,用岳父的方法,先分化突厥国内部,使得该国众可汗林立,重新陷入混乱;然后,再用李靖为统帅,对突厥国进行军事上的正面打击,从而实现外交和军事结合,双管齐下,一锤定音。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按照“渭水之盟”的条约,又有一批唐朝使者带着满载金银、器皿、布帛、丝绸的车队踏上了前往突厥国的路途,一切看起来都与之前一样。所不同的是,此次担任主使的唐朝官员乔师望在出发前,得到了唐太宗交给他的一个秘密任务:

在突厥国内,寻找不愿听命于颉利可汗的部落首领和王侯,设法策反他们,他日,我大唐将和他们联手,共灭突厥!

乔师望不辱使命,经他几个月的走访,和三个部落的首领暗中进行了会晤,这三个部落的首领都向他表态,愿相助大唐讨伐颉利可汗。

第一个部落,史称薛延陀,大家可能对这个部落的名字感到陌生,但只要说到铁勒部,相信大家一定还有印象。铁勒部是塞外胡人对高车人后裔的统称,在铁勒部的内部,由于姓氏不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十五个小部落,薛延陀即是当时实力最强的铁勒部分支,除了薛延陀外,铁勒部还包括回纥、拔也古、同罗等诸部,这些部落都被突厥人称作铁勒人,他们的实力有强有弱,但语言、风俗大体相同。薛延陀之所以会答应与唐朝结盟,共同讨伐突厥,原因很好理解,与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一直是由华夏民族统治不一样(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曾受少数民族统治,但到了隋唐,又重新被华夏民族夺回统治权),塞外的统治者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当初的匈奴、鲜卑,再到之后的柔然、突厥(再往后还有契丹、蒙古),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数百年”,只要机遇得当,薛延陀又何尝不想当一回“塞外霸主”。本来以薛延陀一部的实力,他即使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但别忘了,他身后还有回纥、拔也古、同罗等十几个小弟,这些部落都坚定的站在薛延陀部这边,于是薛延陀这才有了脱离突厥的勇气,与唐朝达成了秘密结盟。

第二个部落,史称西突厥。统领这个部落的首领,是达头可汗(即步迦可汗)的后裔。众所周知,达头可汗当初与启民可汗争夺隋朝长城以北的归属权,达头可汗失利,逃入吐谷浑,从此在史书上消失,启民可汗胜利,不仅兼并了达头可汗的部众,且从此成为长城以北地区唯一的大可汗。达头可汗逃入吐谷浑过了几年就去世了,但他的后裔有人逃到中亚,重新建立了一个王国,也自称突厥。达头可汗后裔建立的这个突厥国,王庭约设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以北的千泉,鉴于该王国不但远离了突厥国的故地,连他们治下的子民也包括很多中亚、西亚人,所以颉利可汗统治的突厥国一直被视为正统,可以称之为东突厥、或者直接称之为突厥。但西突厥国的前面却必须加一个“西”字。不过,西突厥虽然在正统问题上比东突厥要低一截,其实力却不容小觑,隋末唐初,该国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国王,史称: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在中亚、西亚地区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其治下的西突厥疆域、兵力,都几乎和以正统自居的东突厥持平。统叶护可汗在中亚待久了,觉得还是漠北好,这次结盟是他主动提出的,希望能和唐朝联手打败东突厥,然后他就能返回祖先的故地,夺回“真正突厥大可汗”的称号,把那个该死的“西”字前缀去掉。

第三个部落,是突厥国的分支。其首领史称:突利可汗(之前启民可汗也曾受封为突利可汗),也称“东突厥小可汗”。他是启民可汗之孙,始毕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去世的时候,突利可汗十七岁,由于他年纪较小,他的叔父处罗可汗依照“可汗之子倘若年幼,可兄终弟及”的制度继位;处罗可汗在位一年多,因服用五石散暴毙,颉利可汗随后也依照“兄终弟及”的制度继位。颉利可汗成为大可汗后,任命突利可汗为突厥国东部首领,人称“小可汗”,让他管辖东突厥的的东部。

颉利可汗的这一任命,和当初沙钵略可汗让阿波可汗管辖西域,结果导致二人互相攻伐的情况非常相似,在突厥国的内部埋下了祸根。但颉利可汗没办法,因为分封制和兄终弟及制一样,是突厥国的传统,本来他就是抢了突利可汗的汗位,现在随着突利可汗即将成年,不让他当大可汗就算了,如果连个小可汗也不授予他的话,只怕国内臣民会认为颉利可汗分封不公。颉利可汗把突利可汗派到东方后,因担心他无法胜任该职,定期派人前往监督,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突利可汗成为突厥国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后,常年花天酒地,横征暴敛,让很多原先臣服于突厥的小部落首领非常失望,这些部落首领甚至因此与唐朝暗中交好—薛延陀部就是其中之一。颉利可汗对侄子的行为很不满意,突利可汗对叔父的严密监视同样颇有微词,于是,突利可汗为了保险起见,也悄悄与唐朝取得了联系,倘若他叔父有朝一日下令免除他的封号和小可汗之位,他就去唐朝谋求个一官半职,不然他这么不成器的家伙,怎么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潇洒日子呢。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