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该河横跨今天的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中部,东西走向,全长达一千六百余里。颉利可汗驻军的地点,名叫泾阳,位于整个渭水流域的中部,该地距离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仅有四十里的路程。
另外,在泾阳的境内,事先就造有一座大桥,史称:便桥。之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这座桥架在渭水之上,使得渭水两岸的军民南下北上变得非常方便。
综上所述,突厥大军所在的地点,离长安非常近,而且还有一座桥可以用作渡河,只要他们想杀到长安城下,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数十万突厥大军来到泾阳后,在渭水北岸原地等待了一上午,再没有一个士兵敢跨过这座大桥。
他们在等待执失思力的归来。
执失思力是唯一跨过便桥的突厥人,颉利可汗交给他的任务,是前往唐朝国都向对方君臣示威,顺便查清对方的京师防御力量。这很符合颉利可汗的性格,之前说过,这位突厥国君行事非常的稳,只打有把握之仗,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就会打着求和的幌子向对方索要钱物。结果执失思力去了以后,音讯全无,就好像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一样,颉利可汗对此感觉非常纳闷,想再派个人去长安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时,唐太宗来了,身后仅跟着六名随从。
唐太宗径自来到桥边,用突厥语大声向颉利可汗喊话,指责他背弃盟约,无故侵犯中原。颉利可汗和突厥将士见唐朝皇帝如此托大,明明知道自己有几十万大军,仍选择单刀赴会,无不大惊失色。颉利可汗作为突厥国的最高首领,自然也不是被人吓大的,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反应过来,也独自骑着战马来到便桥的北侧,与唐太宗隔桥相对,询问对方道:“我的手下执失思力呢,他现在身在何处?”
“放心,他还活着。”
颉利可汗听到这话,才暗暗松了一口气,然后,二位国君都不发一言,隔着一座桥梁展开了漫长的对峙。半个时辰之后,数万唐军相继抵达—各部禁军将领担心皇帝的安危,几乎把整个长安的戍卫部队都带过来了。他们迅速在渭水南岸布成战阵,从人数上看,唐军的阵容虽然没有突厥人强大,但由于唐军旗号鲜明,武器和盔甲都十分精良,又拥有主场之利,其战斗力让突厥人也不敢小觑。唐太宗召那些带兵前来的将领们上前,严厉地问他们道:“你们这是干什么,谁让你们带兵过来的?”将领们在马上拱手回道:“臣等担心陛下轻敌,会被突厥人所擒,因此特地赶来护驾。”唐太宗道:“你们让军队向后退一些,朕有话对你们说。”
将领们得令,骑着马分别前往各自军中,让士兵们保持着严谨的队形,向后撤退约一百步距离。然后他们骑着马又回到唐太宗身边,问他有何指示。唐太宗看了一眼渭水对岸的颉利可汗,轻声对他们说道:“一切都在朕的预料之中,你们为何尚不了解朕的用意。突厥国此次倾巢而出,以从未有过的声势直逼京城郊野,是因为他们听说大唐刚发生内乱,有看清我军之心。朕之所以未下令全城戒严,又将各处城门大开,正是因为朕担心一旦向他们示弱,关闭城门,防守抵御,他们就会有恃无恐地全部渡过便桥,那时我军就无法遏制他们了。所以,朕才轻装前来,单骑赴会,就是要显示朕完全没将突厥国的数十万大军放在眼里,他们见朕的行为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内心便会出现慌乱,朕的疑兵之计就有了用武之地。你们来了也好,从对方的表现来看,他们已经成功中计,诸位将军听令,朕命令你等远远侍立在朕的身后,按兵不动,耐心等待颉利可汗主动派人前来请和。”
众将醍醐灌顶,全部依照皇帝的命令行事。他们退下后不久,颉利可汗果然派人过来请和,愿意用三千匹马,一万头羊,换取唐朝的金银、丝绸、瓷器、粮食等物。唐太宗道:“朕乃守信之人,不像你们突厥人出尔反尔,经常违反盟约。之前我大唐每年向贵国输送多少财物,今后每年依然会定期派人送去,至于战马和牛羊,这些就免了吧,朕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颉利可汗把此次入侵中原劫掠的百姓全部放回原籍。如果大可汗同意此事,我们可重新签订盟约,此次定盟,与之前不一样,双方应当斩杀白马发誓,互相之间永不侵犯。否则你们也见到了,我军已提前让出交战的阵地,大可汗可率军从容渡河,与我大唐的军队在渭水南岸一决胜负!”
突厥使者将唐太宗的话如是禀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可汗思考了两日两夜,于八月三十日方才作出决定:接受唐太宗提出的条件,与唐朝重新签订盟约。由于此次定盟的地点发生在渭水,史称:渭水之盟(或称便桥之盟)。盟约签订后,双方国君宰杀了一匹白马,当着数十万将士的面歃血立誓,然后各自带着本国的军队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