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如果让李建成当了皇帝,即使他能做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能够像唐太宗这样纳谏从流,严格自律,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吗?别说李建成不能,即使换成“秦皇汉武”来了,魏征这样的人也不会存在。另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裴矩的,相信朋友们对此人还大致有些印象,当初隋炀帝执政前中期,裴矩主张发兵讨伐高句丽,导致隋朝国力大损;隋炀帝执政后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灭亡已经不可扭转,隋炀帝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以求麻丨醉丨自己,裴矩也见风使舵,逢迎取悦,是公认的佞臣。唐朝建立后,裴矩改换门庭,成了唐朝官员,这位过去的佞臣在唐太宗治下,突然洗心革面,竟和魏征一样也以仗义执言,正直敢谏而闻名,并且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后世有人评价说,裴矩一直都是裴矩,他自己并没有改变,只是朝廷的风气改变了,隋炀帝时期,只有奸邪小人才能得到重用,所以他只能做佞臣;唐太宗时期,只有正直的大臣才能得到重用,所以他只能做贤臣。“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裴矩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像他这样的人,在贞观年间还有千千万万。
说到贞观,发生在贞观之前的一起重大事件不得不提—因为这起事件险些使得唐朝尚未进入贞观之治就提前夭折。公元626年八月下旬,唐太宗登基的同月,此时唐朝的年号还是武德,按照惯例,唐太宗即便当上皇帝,须得在之后的一年才能重定年号。在长安城附近的渭水北岸,突然闯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突厥国首领颉利可汗不知从哪得知了唐朝刚换了皇帝的消息,带着数十万突厥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这里,为了壮大其声势,突厥人没有对外公布实际人数,只是宣称此次南下的大军有百万人之多。
唐高祖应该庆幸他退位得及时,这时候已不需要他来直接面对此次危机,不过他还是替儿子李世民捏了一把汗。按说,唐朝北方有李靖、李勣等许多名将顶着,就算他们无法抵挡突厥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入侵,也至少该派人送个情报过来,让朝廷及时做好准备,可奇怪的是,突厥大军来犯的消息反而是突厥人率先送上的。
有一人,名叫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心腹爱将。突厥人此次突袭中原,执失思力参与了计策制定,力助颉利可汗打了唐朝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唐朝北方前线的情报尚未送达,突厥数十万大军的旌旗已在渭水北岸迎风飘展,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有人提议征发百姓守城,有人提议速召各地将领勤王,还有人提议干脆放弃长安,迁都洛阳。
这三种建议,各有各的道理,总之就长安眼下的布防情况看,突厥大军只要渡过渭水,后果不堪设想。唐太宗经过分析,以新任国君的身份下令全城:不可骚扰百姓,不可关闭城门,所有官员、将领、百姓与往日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当突厥人大举驻扎在渭水北岸的消息是假的。
这个消息当然不可能是假的,因为执失思力来了,他骑着高头大马,神色傲慢地进入了长安城,要求与唐朝皇帝会面,且特意指明了不要见老皇帝,要见小的那位。唐太宗听闻此事,下令有司以迎接外国宾客的礼仪带执失思力进宫,执失思力在入宫的途中,仔细打量长安城的防备情况,等到进入皇宫,他对长安城内的兵力部署已大致有底。见了唐太宗之后,执失思力冷笑一声,得意洋洋地说道:“你就是唐国新任皇帝是吗,我与颉利可汗听说你继位,特地远程前来拜访,现在百万大军就在城外。嘿嘿,据我观察,你们长安城内并没多少兵马嘛,怎么还敢大开着城门!”
唐太宗正在阅读官员呈上的奏疏,抬头一看,执失思力已昂首挺胸地站在自己面前,他把手中的奏疏一扔,怒骂道:“你既然知道朕是大唐皇帝,怎敢这样与朕说话!”(唐太宗精通突厥国的语言)他随即示意左右:“还愣着做什么,此人对朕无礼,把他拖出去砍了!”
侍卫们得令,有些犹豫,嘀咕着道:“陛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唐太宗双目圆瞪,用突厥语斥责他们道:“此人算什么使者—当初,大唐与突厥相约,只要双方相安无事,可大量赐予他们金银。这么多年来,突厥国得到我大唐的馈赠已多得无法计算,他们却背负盟约,率领兵马深入我大唐境内,在朕面前夸耀他们兵强马壮,以示威胁。朕曾以为,突厥人虽是胡人,也是长着一颗人心的,但他们今日的表现,与禽兽有何区别!赶紧把他杀了,朕要把他的心肝挖出来看看,到底长什么模样!”
这话实在太狠了,执失思力只觉得双膝发软,忍不住就噗通一声跪下了,连连磕头,检讨自己失礼之处。侍卫之外,其他官员也替执失思力求情,说如果杀了他,只怕会激怒颉利可汗,万一百万突厥大军真的兵临城下,以长安眼下的兵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唐太宗问他们:“那依诸位爱卿之见,怎样处置此人较好?”大多数官员提议:“不如赏赐他一些金银,让他回去在颉利可汗可汗面前替我等美言,双方重新签订盟约,只要突厥人同意退兵,我大唐今后依然会定期向他们进献财物。”唐太宗气得面色发白,骂道:“糊涂,此人自称已知悉长安的兵力情况,他一回去,颉利可汗听说我军兵力尚不及其十之一二,只会立即发兵渡河。”大臣们听了这话,人人打了个寒颤,顿时明白皇帝是对的,此人绝不能放,但杀了他似乎也有很大的风险,该怎么做才好呢?
“先把他关押起来,等到颉利可汗退兵之后,再把他放了。”唐太宗下完此令,对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位官员道:“你等六人准备一下,马上随朕出城。”
“陛下,您准备去哪里?”
“当然是去渭水,朕要亲自去会会那位颉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