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李密、王伯当带着愿意随他们一起回关东的军队大约一万人,悄然离去。他们前脚刚走,唐高祖后脚派人通知潼关以东各地唐军守将:“李密声望颇著,又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果他就这么回关东和王世充继续拼杀,不必勉强留之。但是,他若试图侵夺我大唐的城邑,显露出不轨之心,各地将领可先斩后奏。”
各地唐军守将得了皇帝口谕,无不叹服:“李密这一去,肯定不会再回来了,陛下明知此事却依然放虎归山,这是何等的胸襟!”正当他们议论这事,又有急报传来,说李密反了,他率军行至稠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眼看就要回到他自己的地盘时,突然下令夺取附近的桃林县城,并斩杀了唐国朝廷委派的该城县令。
“李密这是疯了吧,魏军主力都在黎阳,他手下就那点部队,皇帝都让他走了,他不赶紧走,还带人在唐国境内攻城略地,斩杀官吏,这岂不是自己找死?”各地守将很快反应过来,纷纷带兵围剿李密,其中一位名叫盛彦师的行军总管行动最快,他派兵在桃林县附近的熊耳山设下埋伏,李密带领部下翻越此山时,被盛彦师的军队击败。混战之中,李密、王伯当皆被唐军斩杀,二人的首级随后被送往长安。事后,盛彦师因功进爵葛国公。
本来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超级猛人李密就这么窝囊的死了,不但死了,而且还背上了“忘恩负义,三背其主”的骂名,尤其是唐高祖李渊对他这么好,他还夺人家的城邑,杀人家的官吏,简直死有余辜。不过在笔者看来,有两件事需要替李密解释一下:第一,李密此去关东,走得十分匆忙,他和一万士兵应该没有足够的粮草坚持走到关东;第二,便在李密抵达稠桑之时,唐高祖派人送给他一封密信,这封信中,唐高祖让李密独自回长安一趟,却没解释是什么原因召他回去。李密一来缺粮,二来因信生疑,所以才夺人城池,杀人官吏,落得了个凄惨的结局。
临死之前,李密回想起几日前的那次宴会,这才终于领悟出唐高祖笑容中隐藏的深意。
唐高祖老李用教科书级别的政治手腕,就这样欲擒故纵把小李给活活玩死了。有朋友可能会问了:以李渊在关中的权势,要杀死李密易如反掌,为何一会儿放,一会儿让他回去,非得逼着李密造反,把简单的事儿整得这么麻烦?其实唐高祖也不想麻烦,他之所以这么做,是给李勣和数十万西魏将士看的—你们看,不是朕容不下你等旧主,非得杀他不可;实在是李密这厮恩将仇报,逼着盛彦师等人追杀他,别怪朕哦!
在被王世充打败之前,李密统治河南近两年,期间他开放所有被西魏军队控制的粮仓,任由附近百姓取用,且不需要凭证,百姓想拿多少就取多少,用车拉也行,用筐背也行,以至于洛水两岸方圆十里,洒落在地面上的米粒达几寸厚,远远看去像覆盖了一层白沙。河南的将士、百姓无人不爱戴李密,听闻其死讯,许多人咒骂李渊,哭得吐血。唐高祖遣使将李密的首级送达黎阳,向西魏众将解释了李密谋反被杀的经过,示意李勣可遵照安葬国君的礼仪厚葬李密。李勣遂率全军戴孝,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之南,前来悼念李密的百姓络绎不绝。得李勣等人宣扬,李密是因为攻打唐国的县邑而被杀,河南将士、百姓对唐国的怨恨也随之大减。
李密被杀的第二年,公元619年春季,当初随单雄信投降王世充的西魏骠骑将军秦琼、程咬金因不齿王世充的为人,从洛阳来到关中,归顺唐国。唐高祖问二人为何来投。二位将军道:“魏公李密是位君子,在战场下礼贤下士,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即使我等轻慢了他,他也不会怪罪;可是王世充不一样,此人喜欢装神弄鬼,打仗都远远躲在后方,根本是个无耻小人。本来这也就罢了,偏偏王世充还喜欢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爱民如子的嘴脸,我等若不对他曲意逢迎,歌功颂德,他连自己的心腹功勋都能杀害。”
李渊对秦琼、程咬金的英勇早有耳闻,于是召李世民与他们相见。—李世民同样是以礼贤下士、身先士卒而闻名,两位猛将与他意气相投,都乐意为他效劳。鉴于秦琼、程咬金皆以指挥骑兵见长,李世民为二将新建一军,名叫:玄甲军。玄甲军属于重骑兵,因士兵和战马一律装备黑色的铁甲而得名(玄,即黑色),李世民拜秦琼为马军总管,程咬金为左三统军(玄甲军由左右统军,共计约十位将领分别指挥,每位统军麾下的骑兵人数上百至数百人不等)。玄甲军的出现,意味着唐国也拥有了一支可媲美“西魏八千精骑”的特种部队,这对唐国日后竞逐天下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通过李勣、秦琼等李密旧部的汇报,唐高祖得知传国玉玺到这时还在宇文化及的手中,于是他下令李神通、李勣等人追查宇文化及的下落,尽早夺回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