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李密的兵力构成太复杂,邙山决战还没打响,西魏军队内部就爆发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瓦岗军三大元老之一的单雄信为首,认为王世充的军事才能不堪一提,对付这等常败将军,只要随便发起一波冲锋就可以像以石击卵一样将之击败;一派,以裴仁基为首(裴行俨之父,西魏骠骑将军秦琼、裴行俨之前都是他的部下),认为王世充此战是有备而来,应该慎重起见,先构筑好坚固的营地,再伺机反攻。
李密更偏向于裴仁基的观点,他对众将分析道:“与洛口仓之战不同,此战,王世充手握三大优势,第一,其装备精良;第二,其求战坚决;第三,其没有粮仓—正因为隋军没有粮仓,他们除了取胜,别无退路。这样的敌人,可谓亡命之徒,因此,裴将军的提议正是本公所想的,只要我军构筑好防线,坚守不出,十日之内,来势汹汹的隋军因求战不得,必土崩瓦解。”
李密到底是一代名将,并没有因为过去的辉煌战绩而轻视对手。可是单雄信不乐意了,他高声质问在场的其他将领:“你等是情愿立即出战,还是像裴仁基那样,躲在营中做懦夫?”许多将领被他煽动,齐声向李密请缨,请求立即决战。经过表决,想立即决战的将领占了十之七八;而响应裴仁基,主张先守后战的将领寥寥无几。李密拗不过单雄信等人,只好改口,说既然绝大多数将领都赞同立即决战,那就依你等之言吧。裴仁基苦苦争辩,无法再打动李密,失望地叹息道:“这是左右此战胜负的决策,明公理当独具慧眼,力排众议,岂能拘泥于人少服从人多?看着吧,您一定会后悔今日的决定!”
九月十一日,和单雄信等人所希望的一样,李密初到邙山,壕沟未掘,鹿角未设,刚草草安置好营地,即下令全军齐出,与王世充一决胜负。让李密始料未及的是,此次交手,王世充的军队宛如脱胎换骨,战斗力与之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只见两万隋军人人念着咒语,有一些士兵还扛着奇怪的旗帜,只顾埋头冲锋,西魏的将士们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猛烈攻势。战前夸下海口,被李密委以先锋重任,最先与隋军短兵相接的单雄信很快溃不成军。李密在邙山高处观战,见单雄信危在旦夕,忙接连派出两位骠骑将军程咬金、裴行俨带着半数“八千精锐”前往增援。
作为曾打败骁果军的西魏军王牌劲旅,该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以往李密但凡派出这支军队,不管形势如何严峻,一定能力挽狂澜。但这一次,不可思议的事儿发生了,裴行俨、程咬金这两位著名的猛将刚上了战场,连单雄信的面都没见着,就也迅速败下阵来,其中裴行俨更是中箭坠马,几乎丧命,幸亏程咬金奋力将他救起,杀退追兵,才侥幸和他合乘着一匹马逃回营中。二位大将都如此狼狈,他二人带去的数千精兵命运可想而知。
眼看王世充的军队越战越勇,李密的军队即将全面溃败时,天恰好黑了,双方各自收兵。这对西魏将士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一个夜晚。裴仁基心疼爱子负伤,再次向李密进言,希望他把握住短暂的停战机会,立即改变策略,让全体士兵连夜加固军营,设置障碍,弃战为守。可惜的是,此时的李密,犹如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他躁怒地拒绝了裴仁基的提醒,理由是他连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军都打败了,会敌不过王世充的区区两万嬴兵?
是啊,别说李密想不通王世充的军队战斗力为何会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战前叫嚣着要以石击卵,战斗打响后才发现其实是以卵击石的单雄信等人战败归来,也一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在他们看来,战争的主动权依然还在西魏军一方—从白天的交战过程来看,王世充显然是用了什么诡计,从而煽动得士兵们热血沸腾,爆发出了数倍的战斗力。但这种不合兵法,旁门左道的伎俩,肯定是无法长久维持的,就算王世充给他们喝了迷魂汤,也有药效失效的一刻。所以,李密决定,对既定策略不作任何改变,天亮之后接着再战,如果第二回交手王世充依然能靠旁门左道的方式取胜,那是天意,本公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