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原一役,唐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不但折墌、高墌二城连续陷落敌手,随李世民出征的四万精兵更损失了六成。唐高祖李渊得知这一噩耗,急怒交加,下诏将此战失利最主要的两位责任人刘文静、殷开山贬为庶人。许多官员为二者求情,劝唐高祖道:“刘、殷两位将军对大唐忠心耿耿,纵然此战违背秦王命令,擅自出战以致失利,犹能将功补过,还请陛下再给他俩一个机会。”唐高祖拍案骂道:“这是普通的失利吗,这是溃败,完败,唐国都快灭亡了,哪还有机会让他俩将功补过!”群臣屏声息气,无人再敢发一言。
唐高祖的话绝非危言耸听,薛举父子大胜之后,整个西秦上下众志成城,准备一举攻灭唐国。岂料老天爷之前给李世民开了个大玩笑,这时也给薛举开了个更大的玩笑。距离上次浅水原战役结束才过一个月,正在调兵遣将,制定攻打长安计划的薛举突然也得病了,而且他病得比李世民还严重,直接死了。
薛举去世前,再三叮嘱太子薛仁杲,一定要抓住灭唐的最佳时机,继续穷追猛打,不能让唐国获得喘息的机会。薛仁杲显然是把这话听进去了,他登基之后,连薛举的灵柩都没顾得及下葬,就把国都从秦州迁到了折墌城,因为该地邻近关中,更方便对唐国用兵。唐国方面,李世民被人抬回长安后仍在养病,故唐高祖虽明确对方迁都的用意,对此也无法阻止,只能寄希望于泾州总管刘感,希望他能设计拖住薛仁杲,暂缓秦军对长安的攻势。—至少,也得拖到李世民病完全好了,能够重新披挂上阵的那一刻吧。
李世民上一战虽然败了,但根据刘文静、殷开山等人的回报,李世民所制定的策略却是正确的,只是没有被执行下去而已。所以唐高祖并不决定更换统帅,他相信,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的二公子一定有能力扭转乾坤。
有朋友这时可能会感到疑惑:折墌城不是已经被秦军攻占,且被薛仁杲定为国都了么,为什么在泾州境内,唐军还有一位泾州总管?关于这个问题,特在此解释一下:泾州虽然不大,但并非只有折墌城一座城池,在该城以西,还有另一座泾州城,由泾州总管刘感带着数千军队镇守,此时仍属唐国管辖。这也解释了在上一战中,为什么李世民断定秦军的粮草难以持久,因为薛举父子在浅水原和李世民对峙期间,李世民身后的粮道是畅通无阻的,而薛举父子身后,却埋着一颗“定时丨炸丨弹”泾州总管刘感。刘感的兵力不多,无法与薛举父子正面抗衡,但他的驻地位于陇西和浅水原之间,骚扰一下秦军的运粮车队还是没问题的。此人对唐国非常忠心,即使泾州、宁州辖下的城池已陷落了大半,他仍坚守在泾州,拒绝投降西秦。
和唐高祖所期盼的那样,薛仁杲称帝后果然没有立即选择东进,而是决定先把刘感这颗“定时丨炸丨弹”拔掉,于是派兵包围了泾州城。当然,他这一选择也无可厚非,当时的泾州城,是唐国的一块飞地,四面八方都是西秦的势力范围,根本没有其他唐军能够赶来支援。但让薛仁杲没想到的是,那泾州总管刘感不但忠心,而且还十分善守,他凭借不到薛仁杲十分之一的兵力,愣是把城池守得滴水不漏,薛仁杲使出浑身解数,连续攻打了一个月,都没能攻克泾州。
泾州虽未陷落,但作为一座孤城,经过一个月连续的苦战,城内的状况也趋于崩溃。刘感最大的难题,一是没兵,战死一个少一个,二是没粮,吃掉一粒少一粒。为了鼓舞士兵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坚守下去,刘感将自己骑乘多年的爱马斩杀,分给将士们食用,自己却仅以木屑搅拌汤水为食物。泾州的唐军将士们亲眼目睹将军的大义,自是越发卖力守城,泾州城矢尽粮绝,反倒愈发坚不可摧。终于,在刘感的坚持下,泾州将士们看见了曙光,唐高祖被泾州将士们的顽强斗志所打动,下令其堂弟李叔良率领一支军队,带着许多粮食前往支援泾州。李叔良临行前,唐高祖勒令他道:“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将军队和粮食送入城内,如果刘感有所不测,朕唯你是问!”
李叔良之前压根没上过战场,碍于皇帝的严令,也只好硬着头皮上阵。所幸薛仁杲围城日久,压根没想到唐军这时竟然会派援兵前来,因此李叔良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将军队、粮食都成功地带入了泾州城,解了刘感的燃眉之急。薛仁杲为自己的大意后悔不迭,深知泾州城补充过兵员、粮食,继续强攻已无法攻取。他心生一计,下令全军后撤,托言自己的军队粮食也已经耗尽,无力继续作战;同时派人伪装成高墌城秦军守将派出的使者,送信给李叔良、刘感二人,书信中写道:“薛仁杲生性残暴,不得人心,卑将痛恨此人已久。既得知先帝去世,让薛仁杲当上了秦国皇帝,卑将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从即日起率高墌城全体秦军将士归降大唐。还望各位将军收留。”
李叔良侥幸完成了使命,正准备回长安,听说有这等好事,便派刘感前往高墌城受降。刘感提醒他道:“薛仁杲继位已有一个多月了,那高墌城守将早不请降,晚不请降,偏偏在薛仁杲大军撤退时派人送来求降书信,这封信一定有诈。”李叔良急于立功,以皇亲国戚兼上级的身份逼着刘感前去,刘感没法子,只得姑且答应试一试。他带着少数随从奔波近百里,来到高墌城城外,刚开口呼唤守将答话,城池四周喊杀声骤起,秦军伏兵蜂拥而出,将刘感轻松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