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条件显然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刘文静却明白始毕可汗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要求。其中的玄机,可以参考隋朝当初针对突厥国的策略—离强合弱,分而治之。事实上,李渊、李世民、刘文静这些人都明白,隋炀帝是不可能再回长安了,别说窦建德和李密的两支势力牢牢挡住了李渊前往迎接隋炀帝的必经之路,就算他真有能力把隋炀帝接回来,他也不敢这么做—这不等于主动把脑袋送给隋炀帝砍么。但是这一点,身居塞外,不知内情的始毕可汗却并不明白,所以他看了书信之后,真的以为李渊要去江都迎接隋炀帝,这可大大不妙。始毕可汗好不容易才等到中原大乱,大隋帝国眼看就要分崩离析的这一天。若是让隋炀帝成功返回长安,他凭借险固的关中平原,很有可能迅速平定各地叛乱,若是他再吸取之前穷兵黩武的教训,来个保境安民、休养生息,那突厥国从此又将被隋朝长期压制,这是始毕可汗最不愿意见到的结局。所以,他才怂恿李渊自己称帝,自己统治关中,只要李渊称帝,那他和隋炀帝之间就将彻底划清界限,隋朝的内部分裂也将随之延续下去。至于刘武周,始毕可汗心里清楚,此人虽然有些能耐,但与根正苗红、世代贵族出身的李渊不能比,如果李渊同意接受突厥的扶持,发展成为隋朝的敌人,他对隋朝的破坏能力要比刘武周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简而言之,团结统一的隋朝是始毕可汗不愿意见到的,四分五裂的隋朝,才是始毕可汗梦寐以求的。宣布独立的诸侯越多,始毕可汗越高兴,这意味着那些中原诸侯将长期斗个你死我活,谁也无法做大做强,就像二三十年前的突厥人一样。
刘文静带着始毕可汗提出的条件返回了晋阳,向李渊汇报。李渊对此又陷入了犹豫—其实到这里,李世民的计策已经算成功了,这位二公子正是利用始毕可汗畏惧隋炀帝回西京的心理,迫使对方同意像赞助刘武周兵马一样,也赞助李渊兵马。赞助多少兵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突厥人的态度,这意味着李渊可以放心离开晋阳,突厥人绝不会前脚刚和他达成同盟,后脚就帮助刘武周攻打其根据地。李渊对他的儿子、亲信们感叹道:“称帝之事,暂不可行,但为了让始毕可汗放心,我等可以宣布,废黜杨广的帝位,改称他为太上皇,另拥护杨侑为天子,唯有这样,我军此去长安才算师出有名。另外,我军可以把旌旗稍作改变,隋军的旗号一律红色,突厥军队的旗号一律白色,我军所用的旗号,则采用红白相间的颜色,这样就能显示出我军与其他隋朝军队的不同,对突厥人也算有了交代。”
刘文静带着李渊的答复再次出使突厥,他此次出发之前,李渊暗下告诫他道:“我军最缺的是战马,突厥人若肯相借,可以用财物与他们交换;但军队不需要借太多,有个数百人就足够了。这些突厥人一旦来到中原,一定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军暂时尚要倚重他们,又不能用法令禁止,切记切记。”
按照李渊的指示,一个多月后,刘文静带着几百名突厥士兵和数千匹战马满载而归,禀报李渊道:“将军可以出兵了,突厥可汗承诺,只要我军攻破长安后将所得的财物向他进贡,他愿意鼎立相助您成为新的关中之主。”
虽然“进贡”二字有些难听,但李渊明白,他要想后方安稳,必须暂时全盘接受这一说法,在突厥人面前点头哈腰,掩藏起自己的野心,表现得像一头绵羊。试想,只要突厥人深信:李渊如果打下了长安,整个关中的财富都是他们的,他们又怎会在他西征的道路上使绊呢?
去吧去吧,马不够借你马,兵不够借你兵,刘武周那边我们也替你看着,李渊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去,我们突厥人作为宗主国,将全力以赴支持你!
公元617年七月,盛夏,万事俱备的李渊终于在晋阳城内举行了誓师大会—这也是每一位起义军首领约定成俗的必经程序。此时的李渊,在突厥人的资助下,已经拥有了四万步骑军队,他振臂高呼,声讨隋炀帝的暴虐罪行,宣布将他的表哥从此废黜为太上皇,另遵他表哥的孙子杨侑为皇帝。同时,为了鼓舞三军的士气,李渊提前给参加此次西征行动的一干将领分封了官职,其中包括他的三个儿子(嫡子)。
“李建成,即日起你担任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即日起你担任右领军大都督,你二人以将军的身份跟随为父出征;李元吉,你接任太原留守之职,留下看守晋阳!”
李渊的誓师行动很成功,那些本来最多只能当个县令、偏将的晋阳官员一下子官升数级,比如裴寂升任大将军长史,刘文静升任大将军司马,其他人有的当了统军,有的当了参军,个个激动的热泪盈眶,发誓效忠于李渊。就连老天爷都被感动得哭了起来,李渊誓师行动才结束没多久,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刚刚踏上征途的李渊等人措手不及。一些年老的士兵因体力较弱,刚出晋阳城就病倒了,李渊只得分出几位将领带着这些老兵提前返回晋阳养病。经过三百里行军,在来到宋老生镇守的霍邑之后,其他精壮的士兵也纷纷表示精疲力尽,无法顶着大雨攀登城墙,李渊只好让士兵们在霍邑城外安营休整,等待雨过天晴。
没想到,这场大雨自打来了以后就没停过,断断续续下了一个月,李渊迟迟等不到天气好转,军需官却来报:“大将军,军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在这之前,李渊专门分派将佐沈叔安等人负责督运粮草,但由于道路湿滑,运输粮食的车队刚走到半路就全部陷落在水洼里,沈叔安为此愧疚地向李渊请罪,说粮食一时运不过来了。李渊正为军中缺粮一事发愁,突厥人那边又派使者前来催促,责问李渊借了他们的兵马,为什么没有像约定的那样迅速攻克长安,然后向他们进贡,李渊急忙派刘文静再次出使突厥,当面向始毕可汗解释他的困境。刘文静走后,又有不好的消息传来—突厥人被刘武周劝动,认为李渊花了一个月,连霍邑都没能攻克,根本就没有能力拿下长安,既然他拿不下长安,突厥人也压根别想得到李渊连本带利的丰厚回报了;所以为了弥补损失,突厥人准备联合刘武周直接把晋阳占了,来个釜底抽薪,杀鸡取卵。
这个消息太可怕了,只要晋阳城还在李渊手中,缺粮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可是一旦失去了晋阳城,那李渊的军队今后就甭想再得不到一粒粮食。李渊最信任的部下,不久前升任大将军长史的裴寂率先表现出信心动摇,他劝说李渊道:“即使顶着恶劣的天气侥幸打败了宋老生,还有屈突通和卫文升的两支大军在等着我们;突厥人素无信义,又急功近利,根本不值得信任,万一这个消息属实,那我军就彻底完了。依下官之见,不管这一消息是否属实,我军都应该立即放弃攻打霍邑,集体班师返回晋阳。”
李渊眉头紧锁,问他的两个儿子怎么看。李世民谏道:“现在是夏季,马上就到庄稼收获的季节,大军何患无粮。而且,父亲已经传檄四方,宣布拥护杨侑为皇帝,我军若半途而废,身份就成了贼寇,唯有按预定计划打下长安,方能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故撤军之议,绝不可行!”李建成也坚定地赞同二弟的观点。李渊道:“我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我身为主帅,数万将士的性命系于我一人之手,不得不慎重考虑。”他遂宣布:全军掉头向晋阳撤退,待刘文静归来,确认塞外突厥人的动向之后,再作下一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