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了这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后,李渊终于成功带着家人抵达晋阳,还没等及他喘口气,隋炀帝的使者又来了。那使者宣读诏书道:“朕不忿高句丽王无礼,遂第三次征发百万大军前往征讨,本来旗开得胜,高句丽王也同意请降,孰料始毕可汗突然亲率骑兵数十万人出现,截断我军退路。朕不得已而回师,又在巡行雁门时被始毕可汗围困多日,幸得朕用长孙晟遗言,派人与义成公主相见,请她代为说情,始毕可汗方才下令解除包围撤军回国。太原留守李渊、马邑太守王仁恭二人听令,朕命令你二人主动出击突厥人,替朕一雪前耻!”
李渊待使者把诏书读完,差点没晕厥过去—表弟您贵为天子,手握百万雄师都差点遇难,您表哥我就这点兵力,能把晋阳守住就不错了,您竟然还要我主动出击突厥人,我…李渊当然不敢正面顶撞使者,只好又硬着头皮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然后他赶紧派人去询问那位马邑太守王仁恭:“王太守,你那边有多少兵力?”
王太守的回信很快送到:“我有一千多士兵,正为突厥人频繁入侵愁得寝食难安呢,如今李大人您终于赶来支援在下,这真是太好了!”
这一答复让李渊哭笑不得,整了半天,他和王仁恭的兵力加起来还不足五千人(这里指的是正规军,之前俘虏的流民不算),拿什么去打败突厥人?面对这个几乎无解的难题,还别说,李渊最终还真的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让儿子李世民教士兵们练 骑射,组建成一支两千人的骑兵部队,然后李渊让这两千骑兵模仿突厥人的饮食起居,常驻塞外,四处打游击,只要遭遇到突厥人,就伺机偷袭,射杀他们的士兵,烧毁他们的营帐,掠夺他们的牲畜,打完了就跑;突厥人若愤怒地前来报复,他和王仁恭就依托晋阳、马邑二地坚固的城墙,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这样前后获胜多次,突厥人求战不得,对初来乍到的太原留守李渊十分畏惧。
正当李渊在王仁恭的帮助下,逐渐在晋阳城站稳脚跟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形势再度发生剧变。首先就在这一年,李渊的战友马邑太守王仁恭却被部下刘武周所杀。刘武周起兵之后,自立为皇帝,他派人寻访境内名将,得知一人名叫宋金刚,很善于用兵,刘武周大喜,派人将宋金刚请到军中,封他为宋王,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由宋金刚一人打理,自己几乎从不过问;又把之前夺取的财物分成两份,刘武周一份,宋金刚一份。宋金刚得刘武周如此知遇之恩,自然感动得五体投地,他向刘武周提议:“突厥国缺少美女,可以将俘虏得来的女子进献给始毕可汗,换得他的支持;然后,我军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先攻取附近的楼烦(在今山西静乐县)、定襄二郡,然后攻取晋阳作为立足之地,就能向南争夺天下了。”刘武周从宋金刚之言,将俘虏的女子献给始毕可汗,向突厥国称臣,始毕可汗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赐予他许多战马,刘武周至此实力日渐峥嵘,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势力。
与之同一时期,另有一人在河北称王,名叫窦建德。此人也是一位英雄人物,早前,他是隋军的一名小军官,为逃避兵役,他带着一群不愿当兵的穷苦百姓落草为寇。窦建德仗义疏财,将自己所有的钱财用于接济穷人,因此投奔他的士兵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面对朝廷军队的讨伐,窦建德的做法也十分有远见,他对士兵们道:“那些前来讨伐我军的官兵,其实并非恶人,他们只是畏惧暴君怪罪,所以才被迫前来交战。如果俘虏了他们,一定要以礼相待,愿意加入我军的就留下,不愿意加入的就放他们离开。”消息传了开去,窦建德所过之处,各地隋军官兵大多都主动投降他,因此窦建德吸纳了许多朝廷的军队,逐渐拥有精兵强将十多万人。
在窦建德的驻地河北以南,此时也有一支强大起义军威名远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岗军”。瓦岗军的创始人名叫翟让,此人是个粗人,空有一身蛮力,没什么太大的抱负;但他的部下说起名号来,那可真的是个个如雷贯耳—李密、单雄信、徐世勣(《隋唐演义》中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王伯当、秦琼(秦叔宝)、程咬金、裴行俨(《隋唐演义》中“万人敌”裴元庆的原型)、罗士信(《隋唐演义》中“冷面寒枪俏罗成”的原型),这些人都是瓦岗军的成员。其中李密、王伯当在杨玄感兵败之后,就投奔了翟让(王伯当是李密的学生),单雄信、徐世勣加入瓦岗军在李密、王伯当之前,秦琼、程咬金、裴行俨、罗士信四人加入瓦岗军稍晚,于公元617年这一年才前来报道。因为这支军队的根据是位于河南地区的瓦岗寨(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故称之为瓦岗军。
相比刘武周、窦建德的两支起义军,瓦岗军尤其值得一提。不是说秦叔宝、程咬金这些人的名气大,而是因为这支军队一来是最早扛起反隋大旗,公元611年,翟让就和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在瓦岗一带打家劫舍,杀富济贫;二来这支军队活跃的地区很特殊,是在河南,毗邻洛阳。所以瓦岗军所面临的朝廷征剿力度最大,生存的环境最恶劣。尤其是三征高句丽失败之后,隋炀帝放弃了这一徒劳之举,把眼光重新放回国内,瓦岗军频繁遭到朝廷大军围剿,屡遭重创。直到李密、王伯当加入,像当初辅佐杨玄感一样,为翟让制定了清晰的攻战策略,瓦岗军才重新振作起来,在与朝廷的对抗中占得优势。秦琼、程咬金、裴行俨、罗士信四人也都是经李密游说,之后加入了瓦岗军。翟让自觉谋略、名望、用人皆不如李密,最后干脆将瓦岗军首领的位置主动禅让于李密。于是公元617年,李密和刘武周、窦建德二人一样,也正式建立政权,史称:西魏,李密自封“行军元帅魏公”,任命翟让为司徒,其余两位瓦岗军的最早开创者单雄信、徐世勣分别担任左武侯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又任命秦琼、程咬金、裴行俨、罗士信四人为“魏国四大骠骑将军”,从军中挑选出八千精兵,分别交由四人统领。经过李密的整编,西魏军队的战斗力焕然一新,即使在炎热的酷暑,只要李密下令他们出战,士兵们仿佛身裹冰霜一样严峻的执行,所到之处,攻必克,守必固,军容齐整,秋毫无犯。李密曾说道:“我有四大骠骑将军在手,即使是八千人,可当百万之众。”这不是夸口,而是事实。而且李密身为名门之后,不看重财物,他每战夺取的战利品,都主动分发给附近的百姓。各地义军、百姓非常仰慕李密的为人,将他誉为“反隋各路义军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