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高句丽之所以能在辽东屹立近七个世纪而不倒,是有原因的。第一就是辽东地区的天时、地利十分特殊,这相当于高句丽的一把保护伞。说来也是奇怪,历史上只要辽东地区一爆发大战,该地就会下起大暴雨,这一点,当初远征乌桓差点未能回国的曹操同志,以及亲征公孙渊被泡在水中长达数月的司马懿同志应该都深有体会。更绝的是,不但陆路不好走,海路也同样蕴藏着极大的危险—飓风,这比大暴雨还可怕。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业虽然已算得上发达,但到底还是木板船,只要一遇上飓风,这些木板船就跟纸糊的一样,铁定有去无回。

第二个原因,就是高句丽历代国王都善于见风使舵。别看这些国王心中骄傲得紧,但他们也懂得要做好表面工作的道理。比如说当时在位的高句丽国王,名叫高元,史称:婴阳王(高句丽第26代国君,公元590年—公元518年在位)。婴阳王在辽西吃了败仗,没过多久听说隋文帝发兵三十万前来攻打他,知道隋朝这次是要动真格的,愁得寝食难安;后来再一打听,什么,隋国的陆军因道路泥泞全退兵了,水军全淹死了,心中那个乐啊!左右问他怎么办,婴阳王一拍桌案,大声道:“赶紧向隋国皇帝赔罪啊,不给他个台阶下,万一等大雨停了,飓风走了,他再发兵三十万人前来怎么办?”于是隋军败兵方回国中,婴阳王的赔罪文书也已送到,文书中写道:“大隋皇帝雷霆之威,何须为了小王怄气,若能就此罢兵,小王从此情愿改名为‘辽东粪土王’。”隋文帝看了文书之后,果然不再追究高句丽侵犯辽西之事,双方和平共处十余年。

虽然如此,婴阳王终究担心隋军再来复仇,此后致力于和突厥交好,共同对抗隋朝。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启民可汗王庭,恰巧高句丽国使者也在,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引荐该国使者前往拜见隋炀帝。隋炀帝当时正值春风得意,如众星捧月一般被众多小国首领奉为“圣人可汗”,见了高句丽使者,就下令他回去告诉婴阳王,和其他小国国君一样速来朝拜。高句丽使者这一走,此事就没了下文,过了好多年,婴阳王也未曾前来。

长孙晟去世后,隋炀帝新提拔了一位官员,让他主管外交事务。此人名叫裴矩,《西域图记》就是他绘制的,经裴矩奔走,西域的那些小国国君陆续来到中原拜见隋炀帝,隋朝和突厥的外交工作,也多由裴矩接管。因此隋炀帝对裴矩越来越器重,将他视为“长孙晟第二”。眼见婴阳王违抗上意,铁了心不肯前来朝拜,隋炀帝问裴矩对这事怎么看,裴矩引经据典分析道:“辽东之地,从周朝开始就属于华夏,汉朝之后,被高句丽这帮蛮人据有至今,早就该还给大隋了。陛下当严厉告诫高句丽国王,愿意称臣就速来朝拜,如果仍冥顽不灵,我大隋一定会发兵攻打他!”

此言一出,随即有大臣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攻打高句丽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军事行动,更是关乎国运的一场豪赌。先帝以三十万精兵为筹码,已经赌输了,我们有了过去的教训,绝不能再盲目下注。再说了,隋朝之于高句丽,就好比猛虎之于老鼠,猛虎是万兽之王,世所公认,并不会因为它抓不住老鼠,就有损于它的威名。强如突厥,都已经臣服于陛下,这难道还不够吗,又何必贪心不足,非要以金玉之身与顽石殊死相搏呢?

隋炀帝未作任何犹豫,就拒绝了裴矩以外其他大臣的观点—先帝之仇,他自己可以不报,朕身为一代雄主,非报此仇不可。若不然,先有吐谷浑,后有高句丽,我大隋的尊严将至于何地?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朝开始为攻打高句丽作准备,考虑到暴雨和飓风的气候因素,隋炀帝责令有司:一年之内,必须建造出三百艘可以抵挡飓风的超大型战船,组建出一支百万人级别的强大军队,以及筹备出足够百万大军食用一年的粮食。负责造船的是幽州总管元弘嗣,此人是有名的酷吏,为了迎合皇帝心意,他强行征用了数十万工匠,下令士兵们手持刀剑在一旁监督,逼迫工匠们昼夜泡在水中劳作,在把三百艘战船悉数建造完毕之前,任何人不得上岸歇息。由于他残酷的命令,那些工匠泡在水中数个月,自腰以下,皆生出蛆虫,死者近有一半。隋炀帝不知其中究竟,只是听说元弘嗣监造的战船又大又牢固,多次下旨对他进行嘉奖,短短几个月,元弘嗣便官升数级。消息传了开去,负责招募军队、征集粮食的其他官员们纷纷效仿,于是招募军队变成了强征壮丁,征集粮食变成了搜刮百姓,很快,隋朝便集齐了天南地北各地的军队一百五十万人,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队的两倍,约合三百万人。这些人在被驱使往涿郡(今北京市,隋朝陆军经此出发)和东莱(隋朝水军经此出发)的途中,因难以承受官吏的鞭打折磨,死者相枕,白骨相依。等到第二年,水陆两支军队终于在涿郡、东莱完成集合时,军队人数已骤降为一百一十三万人。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8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78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