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公元598年-公元649年)
典故:天可汗、贞观之治
功绩:利用军事才能助其父李渊建立大唐帝国,又利用政治才能奠定了之后一百多年的大唐盛世,被誉为“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典范。
关于盛极一时的大隋帝国为何会突然灭亡,后世的史学家们对此早有总结,简而言之,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窦武,在他登基之后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就把隋文帝辛勤经营隋朝二十多年积累的大量财富挥霍一空,从而导致天下民不聊生,义军纷起。
隋炀帝干得最出格的事儿,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是营建洛阳东都,这项工程共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第二件是开凿京杭大运河,用水路连接今天的北京—杭州,这项工程共历时六年,共征调民力三百六十万人;第三件是三次远征高句丽,这项军事行动前后持续三年,出动了近一千万军民—其中约有三百万是专职军队,负责打仗,另有约六百万民夫,负责往前线输送粮食。
光从这些数字来看,隋朝亡得就不冤。别忘了,之前的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大宛之战”两场战役,总计出动军民也不过百万人,还都赢了,西汉却因此险些提前灭亡,汉武帝被迫发布了“罪己诏”,又及时改变了一系列国策才算稳住局势。隋炀帝在位时期,大事件一起接着一起,一出手就是几百万人,就算隋朝的粮食号称可以吃几十年那也扛不住啊。虽然到了近代逐渐有人给隋炀帝“平反”,说他主持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利在千秋,又说他在隋文帝的基础上完善了科举制度,这对中国之后的朝代形成了深远影响,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是一位暴君的事实。正是由于他急功近利,在登基的第一年,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就同时下令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民夫难以承受艰苦的劳役,死亡率高得令人感到恐惧(仅大业元年这一年,就有两百多万人死于劳役);民夫死亡率高,导致无人耕种田地;无人耕种田地,又导致田地荒芜,赋税锐减…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在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刚刚完成大运河工程的隋朝其实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一局面下,隋炀帝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随即开启了三次远征高句丽之战,于是,这场持续三年,出兵近一千万人的超级战役,不出意外的成为了压死隋朝这头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隋炀帝当初夺取太子之位的过程来看,此人不仅不糊涂,而且还十分的英明,糊涂的人,不会南灭陈国,北胜突厥,拉拢杨素、器重长孙晟,让隋文帝夫妻对他刮目相看。既然他不糊涂,隋朝大厦将倾的危机他不可能一点都未察觉,那么他为何还要固执的和高句丽这个小国过不去?这场战役爆发的根源,还得从公元607年的那次北巡说起。
公元607年的隋炀帝北巡,长孙晟是见证人,应该说,那次北巡虽然和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一样也是劳民伤财,但效果是相对完美的。隋炀帝在北巡期间,虽然付出了多达二千万段布帛,以及其他不计其数的财物,但同时也带回了几千万头牛羊、骆驼,算不得吃亏。更关键的是,那场北巡,隋朝凭借他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震惊了世界,用一场军事演习,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几乎赢得了所有邻邦的主动臣服,是为:万国来朝。
唯有的没有来朝的国家,只有两个:吐谷浑、高句丽。
从慕容氏的一部西迁至今天的青海地区,建立吐谷浑政权开始(吐谷浑政权的由来前文已有讲述),这一政权贯穿了整个南北朝,已存在了三个世纪。元氏(拓跋氏)、宇文氏、杨坚这些之前的中原统治者与吐谷浑的统治者打了几百年交道,期间打打和和,也一直没有吞并该政权,是因为在元氏、宇文氏、杨坚这些中原统治者的眼中,他们只求征服传统农耕地区,像突厥、吐谷浑这样的塞外游牧民族,只要他们不来惹事就行,把他们的土地吞并了,那些草原也不适合中原人进行农耕;至于称臣不称臣,面子的事儿,他们能主动低头最好,不肯低头也就算了。到了隋炀帝这儿,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眼里根本揉不进沙子,他一看“万国来朝”的名单里缺了吐谷浑,顿时恼了:小小吐谷浑,仗着偏居西陲,竟敢不来向朕朝拜?于是他随后发兵大举攻打吐谷浑,想要狠狠教训一下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国国主。
当时的吐谷浑可汗名叫慕容世允,史称:伏允。伏允年纪比隋炀帝还小几岁,是个血气方刚的主,他面对隋军的大举进攻,坚决不低头,明知正面打不过,那就改打游击战。他召集军队,主动让出了吐谷浑的大量领土,收缩到吐谷浑的西部地区,然后不断寻找机会对进驻吐谷浑的隋军进行骚扰。由于伏允的正确策略,隋军虽然成功占领了吐谷浑的土地,并在该地建立了四个郡,但由于草原地区无法生产粮食,隋朝每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接济驻扎在新设的四个郡的隋军。久而久之,隋朝觉得继续设置这四个郡除了浪费粮食实在意义不大,被迫召回了驻守在吐谷浑国内的军队,伏允由是轻松收复了全部的失地。
有了伏允这个好榜样,同样不愿向隋朝称臣的高句丽国这下胆子更壮了—吐谷浑才建立多久?三个世纪,你们隋朝都拿他没办法;我们高句丽国从汉朝时期就有了,已存在了近七个世纪,曹操派兵打过我,公孙度派兵打过我,鲜卑慕容氏派兵打过我,结果怎么样,曹魏、公孙燕、前燕、后燕全亡了,我们高句丽还是好好的当着东北霸主!所以,不同于隋朝和吐谷浑之战是隋朝一方主动挑起来的,严格的说是吐谷浑反抗隋军侵略;高句丽这个国家从隋朝建立之初,就从未真正把隋朝放在眼里。—管你是大隋王朝也好,大隋帝国也好,哪怕你有精兵百万,甚至能造出移动城堡,我就是夜郎自大,我就是不臣服,不但不臣服你,我还要侵略你!
公元598年,当时在位的还是一代明君隋文帝。高句丽出兵万余,攻打隋朝的辽西地区,被隋朝辽西守将轻松击退。这一结果并不意外,高句丽国王再是牛气哄哄,他所辖的领土也不过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吉林、辽宁两省的部分领土,从地图上俯瞰,该国领土面积不到隋朝的十分之一,人口大约一百多万(高句丽国由于存在时间很长,该国的疆域、人口一直在变动,这一数据是指隋朝时期),更是只有隋朝的是四十分之一,就凭这点实力,想要侵略隋朝,甚至攫夺隋朝的领土无异于痴人做梦。隋文帝得辽西守将来报,也来了火气,下令杨谅、王世积、周罗睺等人率水陆大军三十万,兵分两路对高句丽进行反击。这次的结果很意外,三十万百胜之师的隋军攻打高句丽仅历时数月,便全军覆没,史称“十死八九”。出征失败的杨谅等人在回朝之后禀报隋文帝道:“我大隋的陆军经山海关出发,刚出关就遇上了暴雨,军中缺乏食物,又瘟疫肆虐,因此等这支军队进入高句丽国时已经几乎没有作战能力;我大隋的水军更是凄惨,他们经东莱(在今山东莱州市)出海,刚行驶了一半的水路就遭遇了海上飓风,战船全沉了,水军全淹死了,所以这支军队甚至都没能挨近高句丽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