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宇文宪当初最担心的事儿成为了事实,宇文氏几代人奋斗四十年才打下的江山,被杨坚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以篡位的形式轻松夺取。更讽刺的是,杨坚篡位的野心,也正是因为宇文宪和周武帝都对他产生怀疑,才滋生出萌芽。大家还记得那位被周武帝征召入宫,负责给杨坚看相的术士吗?那位术士当着周武帝的面,一口咬定说杨坚面相普通,成不了气候;私下里却单独求见杨坚,对他说道:“在下从未见到过汉族人之中,有您这样的英雄人物。您日后必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建立一个伟大的王朝,努力吧!”杨坚相信了他的话,所以周武帝在位的时候,他韬光隐晦,不显山不露水,宇文赟在位的时候,他任由小皇帝胡作非为,冷眼旁观其亡国之举。终于在宇文赟死后,杨坚联合盟友韦孝宽,以雷霆之势夺取了政权。

如术士所言,杨坚成为皇帝之后,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后世学者在给中国历代皇帝排座次的时候,不管怎么排,隋文帝都能稳居“中国最伟大皇帝”的前五位。因为隋文帝深知得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综观他称帝之后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活脱脱就是一位加强版的周武帝。

周武帝最卓越的功绩,是释放奴隶,改革府兵,统一货币、度量衡,和统一北方。隋文帝在周武帝的基础上,进一步下诏解放依附于豪强的人口,据史料记载,隋朝建立三年,经隋文帝核查被释放的奴隶人数达一百六十余万人。隋文帝又继续改革府兵,之前北周时期的府兵不从事生产,国家为了养着一支庞大的军队耗资无数,到隋文帝执政,他下诏将府兵制和屯田制结合,让数十万府兵在继续享受优厚待遇和免除赋税政策的同时,和平时期除了定期的训练,需要和农民一样从事生产,战争时期才召集各地府兵出征,是为“兵农合一”,为此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府兵们也通过劳动获得了更大的回报,这符合当时北方连年征战,田地荒僻,无人耕种的国情。隋文帝又重新派人监造货币,以最难仿造的五铢钱作为隋朝的唯一合法货币(汉朝发行的五铢钱被称为汉五铢,隋朝发行的五铢钱被称为隋五铢),度量衡、律法等等也被隋文帝本着方便推广、宽政轻刑的标准重新进行修正,总之务求施惠于民,减少严刑峻法。

对北周这个国家来说,杨坚的出现是它的悲哀;但是对北周的臣民来说,能够有一位像隋文帝这样的君主来实现周武帝未完成的遗志,却是一种荣幸—如果再摊上宇文赟这样的庸君,国家就毁了。隋文帝虽与周武帝属于不同民族,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周武帝希望后世之人做的。治国上,隋文帝管理国家的方式比周武帝更高效,他废除了之前北周沿用的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由军人掌管国家的“六军制”,改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负责制定国家方针、审核国家方针、执行国家方针,三省的最高官员即是宰相,六部包括: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也称“六曹”,负责管理具体的国家政务,其各自的职责可对照部门的称谓;生活上,隋文帝比以节俭闻名的周武帝还要节俭,周武帝只是不穿绫罗绸缎,不住豪华宫殿,隋文帝更绝,他不但穿的衣物也是由普通的布料制成,甚至连衣物破了他都舍不得扔,令人缝缝补补还能接着穿;对待百姓,隋文帝比爱民如子的周武帝还要亲民,甚至隋朝还颁布了一条从来没有哪个朝代颁布过的独特政令:年满五旬的百姓,不用再向国家纳税。在他的治下,隋朝如旭日东升,很快显出帝国之相,加上老天佑护,风调雨顺,没几年隋朝各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多到吃不完。隋文帝既然以节俭、亲民著称,他眼看役夫把这么多粮食运到京城着实不容易,途中损耗又多,可是不管理的话粮食又会霉变腐烂,为此又诏令各地开始修建粮仓,陆续营建了许多座面积大约为半平方公里的巨大屯粮仓库,每座仓库内包含数百个粮窖,每个粮窖里面都装满了粮食。

除了完善周武帝的各项改革,让隋朝的臣民获得比北周时期更高的幸福指数,隋文帝同时也把周武帝未能完成的事业之中最重要的一项“统一全国”纳入了议程。

作为北周的延续,隋朝建立之后,该国的最大对手还是之前北周的两位“老朋友”:突厥和陈国。按照之前周武帝的设想,欲统一全国,必灭南陈;欲灭掉南陈,必先重创突厥。结果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公元582年,隋朝以南情况有变:就在这一年的正月,陈国的第四任皇帝陈顼驾崩,谥号:陈孝宣皇帝,其长子陈叔宝随后继位,即陈后主。我们知道,只要被称为“后主”的都是亡国之君,就这位这位陈后主的表现来看,与之前的齐后主高纬颇为相似。高纬宠幸美人冯小怜,无心治国,最大的爱好是弹琵琶,创作了“亡国之音”《无忧曲》;这位陈叔宝则宠幸一位名叫张丽华的美人,也是无心治国,他最大的爱好是听张美人唱歌,并且亲自填词,创作了一首同样被称为“亡国之音”的名曲《玉树后庭花》。

隋文帝听说新登基的陈国皇帝是这号人物,正是喜从天降,他与大臣们商议,决定立即发兵南征,先剪灭南陈。大臣们知道隋文帝和原先的周武帝一样,有削平四海之志,并不反对,只是提醒他道:“突厥对我大隋的威胁,十倍于南陈,该国可汗若是听说我军大举南征,必会率军前来侵犯。此事陛下不得不防。”隋文帝不听,任命安州总管元景山为行军元帅,从汉口出兵,南下伐陈。

元景山是北魏宗室后裔,为人极有韬略,他率军进入陈国境内,很快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然而此时,隋国以北传来重大军情:“报,突厥人出动四十万大军,现已突破长城,进入我大隋境内!”

隋文帝乍然听得这个消息,大惊道:“不可能,突厥人怎么会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军队,而且还让他们全部通过了长城,该消息一定是假的!”他为了郑重起见,立即派使者北上,核实北方前线刚送回的消息。结果使者刚去,北方前线又有消息送来:“陛下,不好了,现今马邑、武威、金城、天水、安定、上郡、弘化、延安、辽西等各地到处都是突厥骑兵,这些人仗着武器精锐,马匹精良,纵兵四处劫掠,见人就杀。许多总管、守将带兵前往迎战,都被他们击败,我军损失惨重。”

见突厥人大举南侵的消息确实属实,隋文帝不再有疑虑,连忙派人通知正在攻打陈国的行军元帅元景山,让他班师,同时下诏北方各州郡守将,让他们小心与突厥人周旋,朝廷很快就会增援他们。

其实,这时候隋文帝心中有个疑问:突厥人虽然在北齐灭亡之后,就与北周化友为敌,但像这种举国出征,动用四十万大军侵犯关内的情况,该国自建国以来还从未有过。朕只不过把周国的国号换成了隋国,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发展农耕,对突厥人并无冒犯。他们对朕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竟然摆出要灭亡我大隋的架势?

他想不出答案,大臣们也想不出答案,幸得此时,唯一知道答案的人回来了。此人名叫长孙晟,时年三十二岁,两年前,隋文帝未诛杀五王,还是北周丞相的时候,长孙晟以底层军官的身份,已持矛戍卫宫廷达十年之久。一次机缘巧合,丞相杨坚留意到了这名侍卫,见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便问他姓名。长孙晟据实答道:“在下长孙晟,是长孙炽的弟弟。”长孙炽当时在杨坚手下担任参军,是杨坚的心腹。杨坚听后对长孙晟来了兴趣,又问他有什么特长,长孙晟道:“但会射箭而已。”杨坚令人取来弓箭,让长孙晟试射一番,果然箭法奇准;又令人牵来一匹马,让他骑在马上射箭,发现长孙晟的箭法仍然百发百中。杨坚临走时留下话道:“过些日子,本相有件紧要的事情,本来是想派你兄长长孙炽前往的;今日一试,本相觉得你的才能更在你兄长之上,不如就由你代替他去。若能不负使命,等你回来之后,本相自有重赏。”

丞相杨坚说的这件事,与他当初把以宇文招为首的五王骗到京城有关。杨坚在写信给五王时说过,之所以把他们请到京城来,是因为应突厥可汗的提议,朝廷准备将一位宗室公主嫁给突厥可汗,与之和亲。其实突厥可汗在向杨坚提议和亲的同时,还特别提出了另一个附带条件—听说你们中原王朝人才济济,请派一位最擅长骑射的壮士护送公主北上王庭,本可汗也会选一位国中的好汉,与之较量一番。说白了,突厥可汗是想借这个机会,向周国炫耀一下他们的实力。突厥人是游牧民族,靠着骑射的本事,二十多年前刚扳倒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柔然王朝,所以他们自认为突厥人的骑射技术天下无双,中原王朝根本找不出一位像他们这样的好汉。因为这一原因,杨坚才让长孙晟又是射箭又是骑马的,为的就是考验一下他的骑射技术,结果他发现长孙晟在这两项技术上的造诣非凡,应该不会输给突厥人,甚至能利用此次机会彰显中原王朝的国威,于是就把选入了护送公主北上和亲的使者团队。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6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76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