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一退不打紧,十几万人熙熙攘攘地退到城门口,才发现根本回不了城—那些老百姓可不管谁是主帅,谁是大将,他们逃命要紧,得让他们先进城再说;城里的百姓们也闻风出动,拼命往城外挤,父亲呼唤儿子,兄长呼唤弟弟,几座城门都被百姓们堵得严严实实。韦孝宽见了这一状况,随即又下令:将回不得城去的敌军包围,降者不杀;又派李询、贺娄子干、崔弘度等人分别率数百壮士,每人带一面旗帜,趁乱占领城楼。很快,一小波朝廷军队成功登上了邺城的城墙,他们拔掉尉迟迥的旗号,换上韦孝宽的旗号,继续实施攻心战术,对着城下的士兵、百姓们大喊:“邺城被韦元帅占领啦,叛贼尉迟迥彻底失败啦!”被围住的那些邺城将士见城头果然插上了朝廷军队的旗号,不再犹豫,全部乖乖地放下武器,排着长队向韦孝宽投降。韦孝宽将他们收编至一处,用重兵看守,等聚集在城门口的百姓陆续散去,才派一万士兵尾随他们进城,缉捕尉迟迥。
尉迟迥还想退守内城,继续抵抗,可惜人心一旦散了,再想把队伍召集起来可就难了。眼看大势已去,连他最得意的特种部队“黄龙兵”,也不再效忠于他。尉迟迥走投无路,派人计点未投降的士兵,仅得数千人,此时,朝廷的军队却以崔弘度为向导,大举逼近。崔弘度的妹妹是尉迟迥儿子的妻子,二人有姻亲,尉迟迥见是他带兵前来,弯弓搭箭指着对方,怒而问道:“我二人是亲戚,为何相逼至此?”崔弘度摘下头盔,从容回道:“今日之战,非是你我二人的恩怨,而是国家和民族的恩怨,请恕我不能顾及亲情。”尉迟迥将弓箭狠狠地砸向地面,仰天大骂:“杨坚,你这个窃国奸贼,竟让你得逞了!”说罢,他拔剑自刎。崔弘度派人斩下尉迟迥的首级,给尉迟迥身后的士兵过目,那数千士兵都是最忠心的部下,见老将军死了,悲伤大哭,皆自刎殉主。尉迟迥的儿子也纷纷自杀,他的弟弟尉迟勤带着青州的军队投降了韦孝宽。
历时六十八日的尉迟迥起义至此被朝廷平定,韦孝宽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来到邺城,然后用了几个时辰,便将邺城攻克,逼死义军领袖尉迟迥。得知尉迟迥死讯,关东参加起义的各地守将一一宣布投降,韦孝宽分派各位副将前往安抚,自己押着尉迟勤得胜还朝。杨坚见韦孝宽归来,大喜之后,问他该怎么处置尉迟勤。韦孝宽认为:首恶既除,余者不宜追究,否则无以显示丞相的开阔胸襟,以及朝廷开明的民族政策—当初周武帝在位的时候,他平等对待汉族人,我们也该像他一样对待鲜卑族人。杨坚遂下诏释放尉迟勤和其他鲜卑族的将士,除尉迟勤之外,大多数人都官复原职。北方各族子民对杨坚的做法显然十分满意,当时,北周辖下共有二百一十一个州,五百零八个郡,称颂杨坚仁德的公文就像雪花一般从各州各郡送往京城。
韦孝宽回朝一个月之后就去世了,杨坚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下令以王公级别的最高待遇将韦孝宽厚葬,甚至还给他加了谥号:襄,所有后人也称韦孝宽为“韦襄公”(韦孝宽的爵位是郧国公)。这位超级牛人一辈子指挥的大战并不多,但每一战都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关键战役,“玉壁之战”,他打碎了高欢统一北方的梦想,“汾北之战”,他除掉了斛律光,间接导致了北齐的灭亡;“邺城之战”,他又帮助杨坚以弱胜强,镇压了鲜卑贵族的反抗,间接导致了北周的灭亡。且不论他受宇文氏大恩,却在晚年背叛宇文氏,帮助杨坚的行为正确与否,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不得不让人叹服,简直就是为了结束南北朝而生。
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公元580年十二月,距离韦孝宽去世仅过了二十余日,杨坚尽诛以五王为首的所有政敌,接受朝廷赐予的加九锡之礼,爵位也由“随公”晋升为“随王”。第二年,公元581年二月十四日,杨坚接受宇文赟之子北周静帝的禅让,正式建立隋朝,他本人也皇袍加身,成为隋文帝。杨坚的女儿,北周太后杨丽华则怀着对父亲的满腔愤怒,被迫降格为公主。
(杨坚称帝之后,之所以改“随”为“隋”,是因为“随”有“随波逐流”之意,字面上不吉利,杨坚担心他建立的国家像北周王朝一样享柞短暂,因此将国号稍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