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杨坚为何这么急着夺取玉玺和兵符?原因很简单,他这个丞相是官员们选举出来的,虽然合法,但是不合情。不合情在哪呢,不合情在签字画押推举他当选丞相的人固然都是北周的主要官员(基本上都是公卿级别的),但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代表北周宗室,也就是宇文家族的态度。宇文赟去世时,他有五个叔叔在外地担任藩王,分别是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合称“五王”。这五位王爷都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的异母弟,年纪最小的也二十多岁了,说句不客气的话,只要宇文家族自己人同意,从他们之中选一位出来做皇帝都是可行的,哪还用得着杨坚辅政。杨坚不和他们商量,就坐上了丞相、首辅的大位,万一惹恼了他们来个“五王入京”,把杨坚从丞相、首辅的宝座上赶下去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所以杨坚还是政治经验丰富啊,他提前一步把玉玺、兵符等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统统捏在手里,就不用担心上述情况了。那些宫廷禁军可不管谁是丞相,谁是王爷,谁有兵符、玉玺,他们就听谁的指挥,更何况杨坚手里还控制着一位名正言顺的小皇帝呢。

杨坚刻意隐瞒宇文赟去世的消息,但皇帝驾崩绝非小事,没多久便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开来。五王得讯,果然大为不满—杨坚秘不发丧,又违禁掌管玉玺和兵符,他到底想干什么?正在此时,杨坚却派人分别向他们送来书信,大意是:皇帝突然驾崩,因情况紧急,他为防变故发生,不得不在官员们的推举下暂时接管宫廷和禁军。现在朝廷已经度过了危险期,又适逢突厥可汗遣使南下求亲,想修复与大周的关系,这种大事他一个外人不敢擅自做主,想请五位王爷入京共商大事。五位王爷见杨坚的态度诚恳,这才怒气稍息,各自召集少量的随从就要去长安。没等及他们动身,另一边也有人分别派人送信过来,大意是:千万不要去长安,你们五人呆在封地是最安全的,若去了长安等于是送死!

写这几封信的人,是北周上柱国尉迟迥,北周灭北齐之后,尉迟迥担任相州总管,兼有相州、卫州、赵州、冀州、沧州等十个州的管辖权,手握重兵长期驻守邺城。除此之外,尉迟迥还有两重特殊的身份:第一,他的母亲是宇文泰的姐姐,他是宇文泰的外甥;第二,他和五王一样,是鲜卑族人(有这两重身份,所以宇文邕、宇文赟父子才敢授予他如此大的权力)。

在尉迟迥看来,杨坚召五王入京,百分百是个大阴谋—现在朝廷被以杨坚为首的一帮汉人控制了,有权势有兵马的鲜卑人都驻扎在关外,如果不接受他的邀请,不去关中,将五王和尉迟迥的兵力相加起来足以和杨坚抗衡;但如果五王去了长安,失去了各自军队保护的他们,从此便成了砧上鱼肉,杨坚手握皇帝、玉玺、兵符三件宝物,要杀他们简直易如反掌。

那五王带着大军入京行不行呢,这样总稳妥了吧?不行,人家杨坚是请他们去做客,集体欢送公主远嫁他方的,他们带个十几万部队过去,谁敢放他们进城喝喜酒,闹不好要火并起来。诸侯入京不得带大量军队是各朝各代的铁律,谁真的这么做了,谁就是谋反,皇帝的亲兄弟都不例外,何况他们只是宇文邕的异母兄弟。

所以尉迟迥的意思是你们压根别理杨坚,不理他就行了,他也不能因为你们不去喝喜酒就给你们定个谋反罪名不是?都听老夫的,老老实实呆在封地准没错。

五王到底还是年轻气盛啊,一个也没听劝,全部去了京城。这一去,就让杨坚给软禁了起来,也不杀他们,但却派兵严密地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五王这下糊涂了,杨坚你到底要干嘛,真的要篡夺大周的江山吗?可仔细想来又不太像,因为他们入京之后,杨坚除了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平时对他们非常尊重,还特意赐他们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殊荣。唯有年过六旬的尉迟迥(这一年尉迟迥六十五岁)对此看得一清二楚—杨坚不杀你们,还不是因为我尉迟迥之前没有接受他的邀请(杨坚邀请五王入京时,尉迟迥也在受邀之列),执意留在关东。唉,事已至此,干脆与他拼了。赢了,大周江山还是鲜卑人的,输了,大周江山从此将被汉族人窃取咯。

公元580年六月上旬,距离宇文赟驾崩才过半个月,尉迟迥在邺城向属下各州发出檄文:杨坚挟持天子,软禁诸侯,实已显出窃夺江山之心,我尉迟迥蒙先帝重托,责无旁贷,将率军前往讨伐。他所统各州的将领们也对杨坚软禁五王的行为表示忧虑,纷纷响应,数日之内,便集合了十几万兵马;不久,尉迟迥的侄子,时任青州总管的尉迟勤带着他所统领的青、齐、胶、光、莒等州军队前来与尉迟迥会师;荥州、徐州、申州、东楚州等地刺史见尉迟迥的号召力实在了得,也相继响应他的起事,一时间,整个关东几乎全都打出了讨伐杨坚的旗号,士兵、战马如蚁聚一般汇聚至尉迟迥旗下,总兵力达数十万之众。消息传到关中,原先推举杨坚担任丞相、首辅的那些官员心肝俱裂,也不知是该出关投奔尉迟迥,还是该继续力挺杨坚,或者干脆趁着尉迟迥大军未到,及时把杨坚赶下台。对此,杨坚继上次强硬夺取玉玺、兵符的事件之后,再次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能力和令人称异的沉着冷静。

“慌什么,任凭他尉迟迥有多少兵马,本相都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多三个月,尉迟迥之乱便可平定。”

“敢问丞相大人,您的自信从何而来?”官员们虽见杨坚的镇定自若不像是装出来的,但为了自身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多此一问。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当初得到韦孝宽韦老将军的支持,我绝不会坐上这个丞相之位!”

为了平定尉迟迥起义,时年七十二岁的韦孝宽再次被委以重任,杨坚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兵符放心地授予他,任命他为行军元帅,率领梁士彦、宇文述(宇文化及之父)、杨素等七位副将,数万兵马前往讨伐尉迟迥。杨坚之所以如此信任韦孝宽,除了他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名将(自从北齐三杰集体殒命,这一称号韦孝宽当仁不让),另有两重原因,刚好可以和尉迟迥作个比较。

第一,韦孝宽的至交好友,与之并称“合璧”的独孤信是杨坚的岳父。

第二,韦孝宽和杨坚一样,是汉族人。

所以这一场两位白发老将的对决,不仅仅是关乎北周帝国归属权的战争,也可以被视作是汉族人和鲜卑族人为了华夏北方统治权的战争。在此笔者插一句,经过多个世纪以来持续性的民族大融合,其实这时候汉族人和鲜卑族人的体内互相流着对方的血液,双方的形貌特征、文化风俗已几乎完全一样,之所以仍用汉族人和鲜卑族人的来区分两者,更多的是他们双方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自我认知。比如说杨坚的儿子自称是汉族人,但他们的母亲,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却是鲜卑族人;宇文氏的子孙自称是鲜卑族人,但他们中许多人的母亲都是汉族人。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使得之前的周武帝在任命官员、招募士兵时完全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进行公平选拨,不再对他们的民族进行强行区分—事实上也确实很难区分了。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7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