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周武帝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喜人。公元575年,周国相关部门经过严谨的调查,上奏皇帝道:“陛下亲政之前,我大周人口总数约为八百万人;陛下亲政才过三年,我大周现今的人口总数已有一千二百余万人。”

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三年多时间,北周一下子多出来四百万人口,其中原因,自然与周武帝的“释放奴隶”“勒令僧人、道人还俗”的两条政策大有关联(奴隶、僧人、道人之前不编入户籍)。另外就是北周近年来君明臣贤、政治清明,让主上昏庸、国家一团紊乱的齐国人好生羡慕,许多人为此弃暗投明。

周武帝阅过奏疏,问那些大臣道:“那么,齐国现今有多少人口,可有哪位爱卿知道?”

有一大臣,曾在北齐长期为官,改仕北周不久,他答道:“按照臣的估算,齐国至少有两千万人口,约比我大周的人口总数多出一倍。”

笔者如果听到这样的回答,第一反应肯定是:我去!敢情我忙了这么多年,还不如败家子高纬的家底子厚—齐国巅峰时期那得多强大啊。

周武帝微笑着合起奏疏,说道:“这么说来,再过三年,我大周将拥有三千余万人口了。以此为资本,足以组建百万精兵,那么又何愁再过三年,统一不了整个华夏?—召韦孝宽回京,朕有要事问他。”

周武帝不拔剑则已,既决定亮剑,全面发兵攻打齐国,显然是有了百分之百的胜算。已是垂暮老将的韦孝宽(这一年韦孝宽六十七岁)奉召回朝,也认为齐国正处于最虚弱的时候,极力赞同趁机灭齐。他随后向周武帝进献了灭齐三策:

第一,联络陈国和北方的胡人,让他们作为先驱,骚扰齐国的南北边境。

第二,周军广积粮草、勤练军队,先按兵不动。等到齐军疲于奔命,在南北边境陷入苦战之后,周军再从洛阳、平阳两条路线之中选择一条,对该国发起迅雷般的一击。

第三,在以上两计成功之前,立即派使者赶赴齐国,重申盟约,互通商贾,贿赂齐国大臣,安抚齐国百姓,以示周军无意进犯。

真是老狐狸啊,周武帝听取了韦孝宽的灭齐三策,尤其是最后一策,深为叹服—这都要人家的命了,还要伪装成笑脸相迎,好你个韦孝宽,也真是绝了。公元575年三月,周武帝听从韦孝宽之策,派出一支使者团队前往齐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晤,重申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周国使者向齐国君臣献上了许多奇珍异宝,齐国皇帝高纬作为回礼,也让周国使者带着大量的绫罗绸缎回国。待使者回国之后,周武帝下旨,将那些绫罗绸缎当众焚毁,以示他将艰苦朴素作风进行到底的决心。他问一众使者:“齐帝高纬近来如何,依然沉迷音律,继续弹奏他的无忧曲吗?”

“不久前,有大臣进献了一位美女给齐国皇帝,名叫冯小怜。此女善弹琵琶、精于歌舞、肤白胜雪、不可方物。齐国皇帝把冯小怜当作了宝贝,日夜和她一起弹唱,一刻也离不开她。”

“哦?万里江山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女人吗?”

“陛下是英明君主,自然会有这样的疑虑;但那齐国皇帝可就未必了,据臣等观察,在他心中美人可比江山重要多了。”

数月之后,陈国、突厥皆派使者来到长安,声称二国俱已出兵,询问周国何时派兵相助。按照韦孝宽的计策,周武帝原本存心让那两部盟友先骚扰一通,待齐军疲弱再出兵不迟;可是眼看那高纬昏庸得不可救命,一个人弹《无忧曲》还不够,又拉了一位美女陪他日日夜夜的弹奏—万一周军尚未出动,齐国已被陈国、突厥联手攻灭,那齐国丧失的地盘算谁的。于是该年七月,周武帝亲自检阅三军,下诏伐齐。韦孝宽身在勋州,上书请战,自称熟悉齐国地形,申请担任先锋一职。周武帝不准,回书他道:“玉壁重地,非韦将军不能守,况且有你进献的灭齐三策,朕与众将虽然才疏学浅,在老将军的指导下,已足以将齐国一举荡平。”韦孝宽见皇帝成竹在胸,也不再强求。

七月下旬,周军兵分六路,先后驰离关中,开启了北齐、北周两国的第四场大战。第一路兵马,主将为齐王、大冢宰宇文宪,率军两万,攻打黎阳;第二路兵马,主将为杨忠之子,随公杨坚,率军三万,进兵河东;第三路兵马,主将为侯莫陈崇之子,梁公侯莫陈芮,率军二万,占据太行道;第四路兵马,主将为申公李穆,率军三万,占据河阳道;第五路兵马,主将为于谨之子,常山公于翼,率军二万,攻打齐国的陈州、汝州;第六路兵马,主将为御驾亲征的皇帝宇文邕,率军六万,主攻此战的最终目标:洛阳、金墉。另以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三人为前军总管,以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三人为后军总管。以上共计是十八万大军,主要是由新近增编的府兵构成,俱是精锐,出战的众将不是北周宗室,便是开国功勋的后人(为了感谢侯莫陈崇当初作出的牺牲,他的兄弟、儿子皆在此战被委以重任)。阵容盛极,气吞山河,西魏、北周建国近五十年,从未有过这等声势。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7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