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武帝和高纬(高纬是亡国之君,连个正式的谥号都没有,史称北齐后主)的“合作”下,北齐的镇国之宝—由“三杰”筑成的万里长城就这样被连根拔起,失去了三杰守护的北齐,从此将自己的腐朽和虚弱赤裸裸地暴露在敌国面前。就像一颗枯死多年的参天大树,只要踹上一脚,便会轰然倒地。
志在统一北方的周武帝并未立即率军东征,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从周武帝的兄长宇文毓对他的描述,以及他斗倒宇文护的漫长过程来看,周武帝的行事风格如果用他最大的兴趣爱好“下象棋”来形容的话:他习惯先把对方的“车、马、炮、象、士、卒”全给吃光了,只剩一个“将老头子”,然后再轻轻松松、毫无悬念的一招将死对方(他下象棋没准真是这种风格)。
北方双雄争斗了近有半个世纪,分别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名将,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争,至今还没结果。从事后来看,其中最厉害的“boss级名将”不是高欢、宇文泰,也不是韦孝宽、齐国三杰这些人,而正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上过战场的周武帝宇文邕。
因为等到他决定亮剑的时候,胜负就已经提前宣判。他从来不做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
周武帝正式开启戎马生涯之前,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打击奴隶制度,让大量的奴隶变回平民。
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奴隶人数达到顶峰,原因很简单,齐、周两国相继称霸,为称霸就要打仗,打了胜仗就能获得大量的俘虏,这些战败一方的俘虏在战胜的一方得不到人权,只能沦为奴隶。周武帝亲政后,在查看国家征收的赋税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相比西魏时期,北周在南方巴蜀、荆襄等地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固,拓地数千里,但国家的赋税却没有因此得到大幅度的增加。面对周武帝的疑惑,有司向他汇报时提到:巴蜀、荆襄等地原先的军民多达数十万人,其中大多数被掳至北方,罚作王公大臣家中的奴隶,所以看似国土面积增加了,但人口没太大变化,国家赋税收入自然也难有提升。周武帝为此颁诏下去,将这些从南方俘虏的军民释放,还他们自由,与北方的周国军民一样享有土地耕种,进行同等对待。这条诏令,使得周国一下子多出来数十万人口,原先荒芜的南方地区逐渐人口稠密,周国的赋税收入很快得到显著的提升。
第二:在宇文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府兵制。
前文说过,周武帝父亲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分作六部,由六位柱国、十二位大将军分别统领;二,领导府兵的柱国、大将军等职,虽然汉族人也能担任,但基层的府兵几乎清一色是由鲜卑人组成(这是因为宇文泰身为鲜卑人,他认为鲜卑族士兵的战斗力更强,也比汉族士兵更能对他誓死效忠);三,府兵的待遇很高。
根据这些特点,简单概括宇文泰时期的府兵制,可以简单总结为:养尊处优,汉人很少,精而不多,权力很分散。周武帝要进行的改革,不但要扩大府兵的规模,让朝廷拥有的府兵数量从数万增编至数十万人,而且在府兵人数增加的同时,要削弱那些柱国、大将军的权力,让这些府兵的领导权完全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
为此,周武帝下诏:之前的府兵军士,不再称“军士”,改称“侍官”,按轮流制入宫戍卫。这样一来,原先的府兵便改头换面,一下子成了皇帝的亲兵(相当于汉朝时期的羽林、虎贲),不再隶属于其他的柱国和大将军。在侍官之下,再重新招募新的军士—这些新招募的军士也称府兵,用作对外征战。随着府兵分作两个等级:侍官和军士,府兵的总人数随之激增,为了减少扩充新军的难度,新招募的府兵不再以民族作为区分,而是完全出于战争的需要,按照体质、年龄、特长等条件进行公平选拔。通过此举,周武帝不但拥有了一支仅效忠于他一人的精锐戍卫部队,更为北周组建了一支没有最大人数限制的新军,这就保证了周军日后的战斗力。要知道,宇文护当初对齐国作战屡屡失败,除了他本身军事能力的欠缺,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发动的几场战争人数虽然很多,但多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像金墉洛阳之战,甚至把很多未经操练的羌、氐土人都赶上了战场。
第三:打击佛教、道教,推崇儒学。周武帝招募新军,扩充府兵规模,最需要的是什么?—钱!
府兵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但待遇却不能有显著的下滑,不然谁还以当上府兵为荣?这给北周主管财政的大臣们出了个大难题。北周发展到这时,比当初西魏一穷二白的局面已经好了不少,但与邻国北齐最富庶的时期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别忘了,当初宇文泰悬赏给杀死高敖曹的那位士兵的一万匹布帛还在分期付款,没全部还清呢。周武帝因此痛恨奢靡之风,他以身作则,严厉抵制任何铺张浪费的行为,一次他外出打猎,见手下把行宫布置得稍微有些豪华,勃然大怒,一把火把行宫烧了,改住军帐。但光靠他个人和少数官员的节约,对诺大的国家和数十万军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周武帝又把眼光盯上了佛教。—佛教并没有错,错的是部分信仰佛教的人,在周武帝看来,佛教中人本该清心寡欲,普度芸芸众生,结果却被一些人利用,四处大兴土木,修建庙宇,终年香火不断。因此他下诏,强拆各地寺庙,勒令普通僧人还俗,发放他们耕地,要求他们像普通百姓一样投入生产,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只有极少数真正的得道高僧,才允许保持信仰。僧人对此自然不满,纷纷向朝廷抗议,说道教中人修建道观,浪费的钱财也不少,国家怎么不管。周武帝正有此意,他随后又下诏,拆毁各地道观,和佛教一样,只允许极少数德行兼备的道人保持宗教信仰。
因南北朝后期,佛教比道教繁荣的多,周武帝此举史称“周武灭佛”(其实是佛教、道教一起被禁)。随着大量的寺庙、道观被拆毁,成千上万的僧人、道人被强制要求投入生产,向国家缴纳赋税,周国的军费难题终于得到了有效缓解。不过与之同时,也有大臣忧心忡忡的向周武帝反映,说灭佛之举,虽然利国利民,却使得周国内部的矛盾被严重激化,那些失去了宗教信仰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很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对此,周武帝早已想好了对策,他与大臣们分析道:“汉朝时期,中原尚没有佛教,但能却北击匈奴,南吞交趾,建立了强盛的王朝;相反,梁帝萧衍倒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甚至不惜亲自出家为僧,他和国家的结局又如何?”
没有信仰,这还不好办,学习强汉,重视儒学。只要把汉朝作为榜样,我们也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