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虽然因亲信小人而失败了,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没有丢弃身为国君的尊严,慨然面对现实。侯景不敢弑君,又不能放了他,只好令人将梁武帝软禁起来,活活饿死。与之同时,侯景自封为“宇宙大将军”,控制了梁国的军政大权。他因萧正德不是梁武帝的亲生儿子,品行又不佳,攻陷台城不久,便撕毁当初的秘密协定,逼迫刚称帝不久的萧正德退位,改立梁武帝的第三子萧纲为帝,从而效仿高欢、宇文泰,挟天子以令诸侯—侯景此时不敢称帝,是因为梁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尚控制着长江上、中游等地区,具备一定的实力。萧正德对此当然极度不满,他皇位还没坐热就被人赶下台,心中愤愤不平,还想召集萧氏的其他族人与侯景争权。侯景势力已成,哪还会把他看在眼里,遂派人将萧正德勒杀。
侯景在梁国的京畿地区站稳了阵脚,逐渐原形毕露,他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屠杀朝中的官员达三千余人,又纵兵在三吴地区烧杀抢掠,梁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位于长江以北挨着东魏南部边境的淮南军民纷纷向高澄投降,一时间整个淮南地区多达二十三个州的广袤土地,几乎全部归顺于东魏,其中包括寿阳、合肥、钟离等军事重镇。
高澄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碰上一件烦心的事—慕容绍宗在攻打王思政的时候牺牲了,他在犹豫是不是还要继续攻打河南。侯景之乱的结果,等于间接帮了他一个大忙,本来高澄十分担心他和东魏交战之际,南梁或许会因为他不肯释放萧渊明的缘故而卷入战争,结果一打听,得,梁国已处于半灭亡状态,那还担心什么?于是公元549年五月,梁武帝被饿杀不久,高澄亲率十万援军启程赶赴颍川,助战慕容绍宗去世后在此地督战的高岳等将领。
说到慕容绍宗的死因,也着实蹊跷。这位被高欢冷藏了半辈子,好不容易才获得大展拳脚机会的东魏名将,竟是死于一场意外。前一年,慕容绍宗抵达颍川之后,利用兵力优势,将王思政包围在颍川境内的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市东),王思政身为西魏十二位大将军之首,也非泛泛之辈,他兵力虽少,却依仗坚城奋力抵抗,两军交战近一年,不分胜负。慕容绍宗观察过长社一带的地形,构思出一计,他利用长社地处凹地的特点,派兵在城北修筑了一条大型水堰,以拦截附近的洧水,引水灌入城池。南北朝期间屡试不爽的水攻之计再次获得成功,长社城很快被大水包围,沦为孤岛。慕容绍宗等水位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又派人打造了大量战船,准备利用水军强行攻城。为求一战全胜,在攻城之前,慕容绍宗带着部将刘丰生等人乘坐战船亲自前往视察长社城的防守状况。就在此次视察的途中,莫名其妙的刮来一阵大风,竟把慕容绍宗乘坐的那艘战船直直吹向长社的城墙,慕容绍宗大惊,忙令士兵们抛锚停船,哪知那阵大风相当猛烈,锚绳刚抛下去,绳子就经受不住巨大的拉力从中断开。王思政本来败局已定,一看慕容绍宗仅得数十人保护,坐着船被大风吹到自己的面前,连忙兴奋地下令:“用钩索拉住那条船,生擒慕容绍宗!”西魏士兵得令,用十数条钩索钩住大船,奋力往回拉,慕容绍宗和刘丰生等人为求脱身,只得跳入水中。刘丰生会游泳,奋力向自己的军营游去,才游了没多远就被乱箭射死;而慕容绍宗不通水性,跳入水中直接就没影了。
王思政派人打捞出慕容绍宗和刘丰生的尸体,下令将他们厚葬。过了一个月,侯景之乱的最大获益者高澄带着十万援军抵达,王思政见敌军越聚越多,而自己的退路尽被大水阻断,自知无力回天,欲要自杀保全名节,西魏将士敬爱他的为人,牢牢地看住他不让他得手。高澄也怕王思政自杀,派人向城内喊话:“本相尊敬王大将军,若他完好无损,守军皆有赏赐;若他有丝毫损伤,守军统统斩首。”王思政因此只好投降。高澄欣赏王思政这种忠勇双全的好汉,之后将他带回国内,赐他官爵,赏他金银,一直对他礼遇有加;但王思政心系西魏,多次想寻机回国都宣告失败,没过几年就郁郁而终了。
随着颍川沦陷,王思政被俘虏,东魏、西魏的这场河南争夺战历时一年多,划上了句号。西魏将士不久后全数从河南撤出,东魏将士在高澄的指挥下,成功光复河南七州;加上梁国淮南军民为躲避侯景之乱,主动献上的二十三州,高澄继任东魏大权只花费两年多时间,就为东魏开疆拓土达三十个州—尤其是那一招高明至极的“反间计”,唆使梁武帝、侯景自相攻伐,自己从中渔翁得利,不费一兵一卒,就毁掉了梁国,彻底解除了南部之患。这一功绩,使得高澄的声望达到顶峰,他统治下的东魏甚至比高欢时期还要强盛。因此回朝之后,高澄在大丞相、渤海王的基础上,又被加封为齐王,享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至此,废黜东魏皇帝的时机业已成熟,高澄开始令亲信官员们筹备禅让皇位的事宜,准备像曹丕、司马炎、刘裕一样,建立一个新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