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侯景因此逃得性命,带着所剩无几的败兵惶惶逃离了涡阳,他们乘船渡过淮水,来到了位于淮水南岸的寿阳城外。从寿阳城开始,再往南去的土地全部属于梁国管辖。

慕容绍宗释放侯景与当初彭乐释放宇文泰的情况不同,宇文泰是西魏的统治者,一旦回到国中,就能重新组织起强大的军力;而侯景根据地没了,军队也几乎逃光了,他唯有的活路是逃往梁国避难,从此寄人篱下,已无法对东魏造成任何威胁。

所以只要把这个祸害赶出国境,也就行了。至于他是死是活,交由梁武帝发落吧。

慕容绍宗没想到,就是他的这个决定,日后把梁武帝害惨了。侯景这头伤痕累累的饿狼,来到了文化昌盛,却多年不治兵甲的梁国,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羊圈。他和部下缺衣少食,站在寿阳城下叫门,当时镇守寿阳的将领,是韦睿的小儿子,名叫韦黯。韦黯见来了一队陌生的士兵,不知道是敌是友,一开始还下令城门守卫不准让侯景进来。侯景骂道:“我是你家皇帝册封的河南王,再不给开门,我就上表朝廷,让他治你死罪。”

梁武帝当初为了和平夺取河南七州,的确是给侯景封了个“河南王”的虚职,还专门派人给他颁发了印信。韦黯见印信是真的,只好下令将城门打开,放侯景和他的士兵进入。侯景一抵达城内,直接宣布:“从即日起,寿阳城归本王管辖,原先驻守的将领、士兵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可以立即离开。”藉此一举夺取了寿阳的军政大权。韦黯是个老实人,手中的军队虽然是侯景的数十倍,却不敢正面顶撞这位一口一个“本王”的鲁莽家伙。他悄悄将此事反映给梁武帝,问梁武帝该如何行事。

梁武帝听说侯景来到自己境内了,心中那个恨啊!当初此人许诺将河南七州献上,结果梁国连一个县都没捞到;此人又主张攻打彭城,结果梁国惨遭大败,连主帅萧渊明都被东魏俘虏去了;此人又打着河南王的名号,巧取豪夺了寿阳城,他本来只有不到八百士兵,这一下平添了几万军队。梁武帝愤愤地问宠臣朱异道:“朕决定派兵诛杀侯景,爱卿以为如何?”

朱异知道梁武帝一直对寒山之战的失利耿耿于怀,心想:这一战最主要的罪人虽然是萧渊明和侯景,但我也因解梦的缘故,劝过他老人家北伐,万一侯景死了,皇帝仍然怒气难遏,又迁怒到我身上,那该如何是好。所以,如果能够赦免侯景,最好让此人帮助梁国打一场胜仗扳回颜面,那才能让皇帝忘了寒山之战。朱异于是安抚梁武帝道:“不如保全侯景一命,且赐他金钱、粮草,让他名正言顺的担任寿阳守将。像他这样通晓军事的名将,咱们梁国根本找不出一个,人才难得啊。”

梁武帝一想,也对,侯景能够和慕容绍宗打得难解难分,若非缺乏后援,差一点就获胜了,这样的才能绝非萧渊明之流可以相比。正好,韦睿、陈庆之之后,朕一直想不到谁能够做他俩的接班人,现在侯景主动送上门来,岂非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梁武帝怒气既消,又美滋滋地想道:侯景和东魏有深仇大恨,敌人的敌人,就是朕的朋友,朕笼络侯景,让他死心塌地地替梁国效力,日后率军北上攻打东魏,一雪寒山之耻,此事再妙不过了。

经过一番筹谋,梁武帝同意了朱异的建议,派人送给侯景许多武器、粮食,并任命他为南豫州刺史、寿阳守将。换作别的人,见梁武帝如此大度,定是诚惶诚恐,再三上疏表示感谢。侯景却丝毫没有欣喜,他像一头刚止住伤口的孤狼一样,谨慎地审视着梁武帝的一系列行为。

他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这不合理啊。

侯景当然也分析过梁武帝想利用他对付东魏一事,可是有慕容绍宗在,侯景是不敢再与师傅为敌的。“知徒莫若师”,慕容绍宗能打败他一次,就能打败他第二次,那时候慕容绍宗未必还会手下留情。拿了人家的好处,就要替人家做事,这个道理侯景明白,所以当他自知无法替梁国打败东魏,梁武帝对他越好,他越是心中忐忑。寄人篱下,事事都得小心,我之前被王思政摆过一道,可千万不能让萧衍这老家伙再给骗了。

侯景小心地蛰伏在寿阳,一边凭借梁武帝馈赠的武器、物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一边仔细打探梁国朝廷种种行为,想从中寻找出可能威胁到自己安全的蛛丝马迹。

很快,侯景就发现他的判断是对的,梁武帝对他好,不是因为他信佛,凡事慈悲为怀,而是自己有利用价值。当自己的利用价值一旦到了能够兑现的时候,梁武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卖他。

事情是这样的,慕容绍宗停止追击侯景,突然撤军之后,一些军中的将领就向高澄汇报,说慕容绍宗明明能够一举铲除侯景,却放他安然离去。高澄自然生气,本想召慕容绍宗入宫,责问此事,但他转念一想,不禁笑了:嘿,慕容绍宗这事做得妙极了,本相正愁想不到办法教训一下妄自尊大的梁国皇帝呢,这一下有机会了。他便派人把去年俘虏的梁军主帅萧渊明请入宫来,用美酒佳肴招待他,萧渊明可不像侯景一样有那么多花花肠子,见当了人家俘虏竟然还能做回上宾,美酒随便喝,感动得泪涕交加。高澄待他酒足饭饱,意味深长地问萧渊明道:“将军,你思念故土吗?”

萧渊明沉痛地点头道:“当然思念了。”

“既然如此,要不本相派人护送你回国?”

萧渊明慌忙跪地谢道:“若能回国,在下一定派人给丞相大人进献许多珍奇异宝。”

高澄摆摆手道:“我虽名为丞相,实则等同于国君,岂会缺少宝物。我只要一样东西,你若能做到,我就把你放了。”

“什么东西?”

“你亲自写一封信给梁帝陛下,劝他停止进攻我大魏,重新结为盟友。梁帝陛下若能与本相重归于好,我立即让你安全回国。”

萧渊明大喜,只是要一封信而已,这有什么难的。他当即拿起笔来,写了一封书信,将高澄如何厚待他的事儿说了,并且信中说道:只要叔父您同意与高丞相言归于好,小侄就能回到您的身边。书信送到建康后,本以为萧渊明已被杀害的梁武帝大感欣慰:经过寒山之战,朕已知道十多年来未爆发战事的梁国完全不是北方两强的对手,就算没有这封信,朕眼下也有与高澄化干戈为玉帛,重新结盟之意—何况还能顺便换回萧渊明呢。至于之前想过的利用侯景北伐之事,来日方长,朕年事已高,这辈子只怕是看不到了。他忙令左右起草公文,郑重地向高澄道歉,对其重新达成盟约的提议完全同意。

负责南北奔走,转达东魏、南梁两国公文的使者名叫夏侯僧辩,此人是萧渊明的随从。夏侯僧辩送出了萧渊明的亲笔书信,拿到了梁武帝令人起草的公文,接下来就该回去向高澄复命。可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东魏—梁国之间有许多条路线可走,他却独独选择从寿阳经过。于是顺其自然的事儿发生了,这封语气谦卑,请求与高澄言归于好的公文被侯景的士兵截获。侯景看过公文,勃然大怒,上书梁武帝道:“臣与高澄是仇人,陛下不可能不知道。您与他结盟交好,那置臣于何地?”

梁武帝知道侯景担心什么,安抚他道:“朕既然收容你,又任命你为一州刺史,自然会保证你的安全。朕与高澄结盟,目的只不过是想换回萧渊明,爱卿不必担忧。”

侯景哪里肯相信,凭他对高澄的了解,这位东魏第二代领导人虽然狡猾程度不及他的父亲,但也非省油的灯。人家刚打赢了寒山之战,又得了萧渊明这位绝佳的人质,会只因一封公文就主动把萧渊明给放了?其中必然包含着巨大的阴谋!他越想越是惧怕,一连数日无法入眠。最后,侯景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测,他请来书法、篆刻名家,让他们照着高澄之前劝降自己的书信伪造了一封东魏的公文。这份公文中写道:“侯景于去年将河南七州送给宇文泰,本相甚是恨之。我大魏既与梁国结成秦晋之好,又同意释放萧渊明,梁帝陛下作为礼尚往来,可否令人将侯景缚住押至邺城?”

梁武帝没看出这封公文是侯景伪造的,召官员入朝共同商议此事。一些官员说道:“侯景战败来归,陛下既然收留他,就不该出尔反尔再舍弃他。何况此人身经百战,哪会轻易让我军擒住?”朱异为取悦梁武帝,却笑着献计道:“不用这么麻烦,陛下直接答应他便了,只是要在回书中提出:高澄释放萧渊明在前,我等释放侯景在后。—等萧渊明安全回国,那时陛下再突然拒绝高澄所要求的押解侯景去邺城的提议。高澄碍于盟约已达成,又担心派兵南征,会遭到我大梁和宇文泰的南北夹击,虽是吃了哑巴亏,也对陛下无可奈何。”

但凡正直的官员听了这话,无不大惊,皆劝梁武帝道:“天子一言九鼎,岂可失信于人。朱异竟敢教陛下用诈术欺人,该杀!”

梁武帝内心也很矛盾,他站起身来,踱步了好一会儿,叹口气道:“朕还指望侯景日后替我大梁率军北伐呢,总之朕保证留着他的性命就是了,相信他也会理解朕的苦处。萧渊明是因朕的失误才沦陷他国,若不救他回来,朕他日有何颜面于地下见他的父亲萧懿。”他既打定主意,遂令左右再次起草公文,公文中写道:“如果萧渊明于明日早上回到建康,明日晚上我大梁的军队便会押解着侯景北上。”

这下真的出大事了!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7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