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高欢双目喷火,率军恨恨退去,此后一连半个多月,未再前来攻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了—截断水源,堆建土山,挖掘地道,用铁甲利器撞击城墙、放火烧布幔,历代兵家所用过的所有攻城办法他都使用过一遍,但是韦孝宽总能想到办法应对。不是高欢无能,实在是韦孝宽太能守了,这一战打成这样,纵是孙吴在世,只怕在韦孝宽面前也只能低头认输。

在这里,又得为王思政记一大功,玉壁城是他修筑的没错,但主动退居二线,举荐韦孝宽继任玉壁守将一职,才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高欢二十万大军在玉壁城下举步维艰,是公元546年发生的事,但王思政作为此役的总设计师,在数年之前就预料到将会发生的一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数年之后,这何止是厉害,简直是神人哪!

在神人王思政和守城专家韦孝宽的合作下,高欢自第二次来到玉壁之后,短短不到一个月,头发就全白了。他面容憔悴,目光却依然坚毅,他没有放弃,仍在尝试作最后的努力。这场天下瞩目,很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战役”的玉壁之战,高欢不想就这样结束,也不能就这样结束。

“我举倾国之兵前来,敌人仅以万余偏师应对。若攻不下玉壁,我有何颜面再见国人?”

因此,高欢下达了第五条命令。这一次,他没有再耀武扬威,再夸口逞能,一切都是悄悄的进行。要说明的是,他这次使用过的计策,之前从未有其他的军事家使用过,高欢有理由相信,他的这条命令一旦成功,会瞬间扭转战局,震惊天下的所有人。

事实上,他确实差一点就成功了—如果玉壁守将不是韦孝宽的话。

公元546年十月,距离玉壁之战爆发一个月之后,就在两魏军队长期陷入对峙状态,平静了多时的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幕诡异的景象。伴随着“轰隆隆”一阵雷鸣般的巨响,一时间天摇地动,烟尘冲天,待巨响结束,尘埃落地,玉壁守军惊骇地发现:玉壁城只剩下三面城墙,整个北面的城墙,突然无故的消失了。

与之同时,在城头上值哨的上千名士兵,也和城墙一起无故失踪。

没等玉壁守军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营中已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和急促的呼喝声,因为韦孝宽在塔楼上看见,在玉壁以北的土山上,高欢正指挥数万骑兵整齐地布阵。没有了北面城墙的保护,这些骑兵一旦布阵完毕,很快就能如履平地地冲入城中,大杀四方。

那么,整个北面城墙和那些失踪的士兵去哪了呢?

答案是:在地下。

十多日前,高欢下达的第五条命令,是令人在地下再次开挖地道,由于他此次的命令下达得十分隐蔽,而且地道战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所以韦孝宽与其他守城士兵也没有对此设防。前面说过,高欢此次攻打玉壁,不但带来了二十万大军,而且还雇佣了东魏国内最杰出的一批工匠,这些人经过周密的测算,准确的得出要让城墙完全陷入地下,需要挖掘的深度,以及要把地道挖掘到玉壁城北面城墙的正下方,需要挖掘的地道长度。然后,高欢派出数万士兵,分成二十个小队,由北向南齐头并进,挖成了二十条宽度和深度皆达数丈,极其宽敞的地下通道。当地道挖到城墙正下方的时候,这些士兵改变挖掘的方向,变为从东向西挖掘,从而把城墙下方的所有地道自东向西完全连通起来,形成了一条与城墙修筑的脉络几乎一致的隧道。根据物理学原理,下面已被掏空的地表经不住城墙的巨大重量,立即呈下陷的趋势,不过这种趋势随即就被止住。—这是因为,挖掘地道的士兵身后,另有一批士兵,每人手中抱着一根长度与地道深度几乎等同的大木桩,这些士兵不等地表开始下陷,已及时把许多的大木桩竖在城墙的正下方,强行把地表又给硬撑起来。也正为此,站在城墙上值哨的玉壁守军只是感觉到城墙微微一颤,根本没想到城墙下的土地已经被人完全掏空,城墙能够屹立不倒,完全是靠那些大木桩强行撑起。

这是一项浩大的地下工程,反应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智慧。试想一下吧,在那个时代,不借助任何机械的力量,完全靠人工,就已能在达千万吨重量的城墙正下方开挖出一条长达十余里的地下隧道,且不被地面上的人察觉,这条隧道的开阔程度,足够数量马车在城墙下方齐头并进。

当地道彻底竣工,所有的木桩排成了一根漫长的直线以后,高欢下令道:“点火!”

士兵们得令,许多人手持火把进入地道,来到城墙的正下方,由于地道空间开阔,氧气充足,这些人并不会因此窒息;木桩十分粗大,它们被东魏士兵同时点燃以后,焚烧成灰烬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又能保证那些负责点火的士兵安全地撤离。这一计,名叫“地道焚柱”,是高欢独家发明的攻城方法,其威力之大,足以瞬间摧毁一条漫长的城墙,让其深陷入地下;可怜城墙上的士兵,也因为这一计,毫无招架之力的随城墙一起下沉,他们被扬起的尘土覆盖,集体被活埋,成了城墙的殉葬品。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7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7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