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壁,非彼玉璧,不是块玉石,而是处地名。从地图上看,玉壁位于蒲坂东北,两地相距一百多里,西魏军队只要控制住玉璧,就能防止让高欢夺回蒲坂这一进攻关中重要的跳板。从地形上看,玉壁三面环水,西边是黄河,北边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东边是涑水河,只有南部与外界相通。从海拔上看,玉壁坐落于一块广阔的丘陵之上,该丘陵方圆约一百五十里,平均海拔达数百米,且丘陵边缘常年受雨水的侵蚀和河流的冲刷,呈陡峭的断崖状。从气候上看,玉璧一带常年气候温暖,降水充足,土地肥沃,适合耕种,是为绝佳的屯田之处。
所以,王思政才提议在玉壁筑城,把城池修筑到东魏的境内,修筑到高欢的眼皮子底下。高欢统治下的东魏,实际行政中心在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玉壁也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位于该省的西南部,玉壁城一旦修筑完成,距离晋阳只有七百里。高欢发觉此事之后,一定会亲自带兵前来攻打—这是宇文泰唯一担忧的事儿。但王思政告诉宇文泰:就怕高欢不来,他若前来攻城,这就好办了。从两魏之前一战的结果来看,西魏军队若与东魏军队在开阔的地带正面交锋,比如说在洛阳周围开战,西魏军队并不能确保胜利,反而由于人数、装备的劣势,落于下风;因此,不如以玉壁城作为诱饵,把东魏的主力部队吸引来这里,让他们硬啃这块硬骨头。玉壁的地形如此险要,粮食又能自给自足,即使西魏不增发援兵,不增援粮食,高欢是肯定打不下来的,只会让成千上万的东魏精兵白白丧命于此。退一万步说,即使高欢动用倾国之力,强行攻占了玉壁,东魏至少得损失好几万人,元气大伤;而咱们西魏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镇守此地的只有万余名士兵,到了紧要关头,他们还能经玉壁南部唯一的出口安然撤退—修筑玉壁城一事,何乐而不为呢?
宇文泰考察过玉壁的地势,确实如王思政描述的如出一辙。他遂上奏西魏皇帝,请其下诏:任命王思政为都督汾、晋、并三州诸军事,立即着手在玉壁修筑城池。王思政不但在战场上是位拼命三郎,搞起工程来也是一把好手,经他监造,很快一座坚固的城池就在玉壁拔地而起。
玉壁城建成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公元542年冬季,在之前河桥、邙山之战,以及外交战中都大获全胜的高欢率军十万从晋阳出发,准备再次途径蒲坂攻打西魏。东魏大军踌躇满志,队伍长达四十里,孰料他们才刚来到玉壁,就赫然发现前方的山丘上竟多了一座城池,已提前被西魏的军队占据。高欢仗着人多势众,对此不以为然,他派兵将玉壁包围,连续攻打了九日,结果东魏官兵困顿在断崖之下,白白死伤了数千人,连玉壁城的墙脚都没摸到。到了第十日,玉壁一带天降暴雪,东魏军队措不及防,冻死、冻伤者数以万计,高欢无奈,只得垂头丧气地带着士兵撤退。
一切都和王思政预想的一样,玉壁城首次面对强敌,就展现出了它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牵制作用。倒是宇文泰听闻高欢率军来犯,一时颇为紧张,亲率数万军队赶往蒲坂支援,以防止高欢绕过玉壁直接攻打关中。等他抵达蒲坂之时,高欢已经兵败回国,宇文泰甚喜王思政提议筑城的功劳,加拜其为骠骑大将军,想让他长期担任玉壁守将。王思政却道:“此城既已修筑完毕,末将的使命也已经完成了,末将的妻儿家小都在弘农,待到来年,希望丞相能允准我回弘农去。”宇文泰急道:“如将军所言,玉壁确为河东天险,关中屏障,我军既已在此修成城池,岂能让高欢夺回去?本相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人,比你更适合坐镇此地。”王思政听后笑道:“丞相麾下人才济济,胜过王思政者不可胜数,正因为玉壁的重要性,所以末将才主动退位让贤。丞相明鉴,末将最擅长的是战场拼杀,持矛冲入敌阵,论守城的本事,其实是外行。”宇文泰见他去意已决,也不勉强,说道:“好罢,但临走之前,请你务必举荐一人,接任玉壁守将一职。”王思政心中其实早已有了接替他的人选,既见宇文泰发话,当即回道:“韦孝宽可以胜任。”
韦孝宽,和王思政一样,也位列西魏十二位大将军之一。在这之前,韦孝宽已立有许多战功,只不过两魏之前的三大战役:潼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邙山之战,韦孝宽都未以大将身份直接参与,所以笔者对他的事迹很少提及。宇文泰对王思政举荐的这位接班人显然非常满意,不久便下令韦孝宽前往玉壁接任守将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