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宇文泰没有高欢那样绝对的威望。高欢的人格魅力,有目共睹,前有娄昭君自带嫁妆许身,后有高乾兄弟主动献城,元修在洛阳闹事,高欢一到,元修苦心组建的数万洛阳守军不战而降,一路过来,顺风顺水,当真只能用真命天子来形容,而且高欢还有一点优势,从他起兵之日起,他就是最高统帅,没有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宇文泰虽然长得也不差,史书上说他“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和关羽一样威风凛凛,还有同样漂亮的大胡子(古人以大胡子为美),但一路过来,除了高欢,很少有人一见宇文泰就认定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并且他长期在关中担任副职—行台左丞,战功虽高,毕竟屈居于他人之下,甚至连他在关中的领导权也是由别人选举出来的。贺拔岳去世后,关中众将分作三派,议论该何去何从,也间接证明了当时的宇文泰的威望尚不足以威慑住所有人。
以上三点,宇文泰不如高欢也就罢了,偏偏他的运气也不太好,就在西魏建立的初期,关中天灾人祸不断,庄稼常年歉收,该地的军民本来就穷苦,这么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无疑又增加了宇文泰统治这片土地的难度。
然而最终,宇文泰却运用他的智慧,和高欢一样也在关中地区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打造出西魏政权。甚至连高欢都不敢轻易加害的北魏末代皇帝元修都被他杀了,西魏内部也毫无波动(这一点可以对比一下尔朱兆杀死元子攸的后果),关中的军民在元修被杀后,对宇文泰的忠诚非但没有衰减,反倒与日俱增,高欢多次派人入关劝降西魏官员,西魏官员皆无动于衷。
那么,宇文泰是用什么办法做到这一点的呢?
答案是:建立新的制度。
东魏、西魏是由北魏分裂得来,二国的政治、军事等许多制度本来大致相同。鉴于两国悬殊的实力差距,宇文泰认识到,如果不作任何改变,用原有的制度和东魏进行对抗,结局定是西魏率先亡国,被东魏吞并。所以他在确立了自己在关中的领导权以后,就与众将们提出了两个新颖的制度概念(西魏初期,这两个制度仅具备雏形,之后随着西魏历史的发展才逐渐完善,所以这里称之为“制度概念”),即八柱国制,和府兵制。
所谓“八柱国制”,也称“八柱国大将军制”,简单形容这个制度的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司股份制,宇文泰毒杀元修,如愿当上了西魏的上柱国,但他没有像高欢一样大权独揽,而是把象征着西魏最高权力的官衔“上柱国”拆分成八份,由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八个人同时担任,这八位柱国大将军,就相当于是西魏的八位大股东,西魏若是强盛,这八位大股东人人都能享受丰厚的回报,比如薪俸、权力、荣誉等等;西魏若是衰落甚至灭亡,那么这八位大股东也将跟着倒霉,可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制度概念在当时可说是十分超前,也十分的诱人,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贺拔岳旧将,尤其是手握重兵的那些实权派的一致欢迎(在公司上班的朋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谁不想做大股东)。宇文泰考虑问题也十分周到,他提出八柱国制的概念,是为了让贺拔岳的旧将团结在他的周围,精诚合作,一致对外;同时,为了使西魏国内人口最多的两大民族—汉族、鲜卑族保持团结,他又为八柱国制附加了一个条款:担任柱国大将军的八位大臣,必须四位是出身于汉族,四位是出身于鲜卑族,从而确保两大民族的平等关系,以利于他们和平相处。
凭借八柱国制度概念的提出,西魏的高层官员不但看到了巨大的利益,而且各大派系,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基本上取得了平衡,自然而然地从此团结在宇文泰周围,向六个虚位以待的“八柱国之一”的官衔、荣誉发起挑战(宇文泰是八柱国之首,不需要参与竞争,首先得扣掉一个名额;而另一个扣掉的名额,属于魏国宗室元欣,元欣是最早加入宇文泰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又在元氏一族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所以宇文泰特例赐予元欣八柱国之一的官职和荣誉,其他人都得靠战功和表现才能取得)。有朋友这时可能会问了:除了宇文泰和元欣,能够竞选八柱国之位的人仅剩下六位,西魏有那么多手握兵权的大将,怎么分配得过来,如果某位将领明知自己当不上八柱国之一,他还会对宇文泰忠心耿耿吗?—别急,八柱国只是西魏国威望最高,权力最大的八位大股东,在他们之下,其他人即使未能入选八柱国之列,表现好的话,哪怕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也照样能入股。
宇文泰之所以提出建立府兵制,正是为了照顾这些人的利益。
根据上文的介绍,八柱国制,实际是六柱国制,宇文泰是西魏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已不能用股东一词称之;而元欣是挂牌的股东,每年只管分红,基本不用做事。其他的六位大股东,那就责任重大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西魏这家公司的命运息息相关,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公司的最高层,相当于一家大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每一家公司,人员构成都包括:高层、中层和基层,宇文泰以管理公司的方式管理西魏,其整体人员结构也差不多。在六位柱国大将军之下,宇文泰设了十二位大将军,每位柱国统领两位大将军,这十二位大将军,是仅次于六柱国的股东;每位大将军之下,设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开府,这是又比大将军次一级的股东;开府之下,宇文泰再设四十八位仪同,这些担任仪同之职的将领,相当于西魏公司的中层干部。
中层干部再往下去,就是基层了,也就是士兵。按照西魏军制,每位柱国大将军理论上能够统领八千士兵(这个人数不是固定的,根据实际国情会增加或减少),再往下去,大将军、开府…层层递减,分配到每位仪同手中的士兵约为一千人,四十八位仪同,加起来就是近五万士兵。五万士兵这么多人,也能分得股份吗?宇文泰表示:在别的公司可能没有,但在西魏这家公司,有!大股东你们是做不了,给你们个小股东当当吧—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