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元颢昔日因白袍军杀人如麻,手段残忍,曾诅咒他们必遭天谴,不想一语成谶,就在白袍军绝境逢生的紧要关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尽数毁灭了他们。失去了所有军队的陈庆之在少林寺主持的帮助下化妆为僧人,成功躲过魏军的搜捕,于数月之后回到了梁国。梁武帝了解过陈庆之此去魏国的一系列奇遇,对他大加封赏,任命其为梁国大都督,授意他重新训练一支百战百胜的白袍军出来。

陈庆之接受了大都督的官职,此后数年,一直坚守在梁国的北方;但对于重新组建白袍军的提议,他拒绝了,这位性如烈火的常胜将军,经过护送元颢北伐之战,从此性格大变。过去,他打仗是为了立功,方法是杀人,因此对士兵们非常的严酷;而现在,他打仗是为了百姓,方法是施行仁政,因此对士兵们非常的仁慈。由于陈庆之的威名实在太响亮了,即使他失去了白袍军,在他镇守梁国北方的期间,魏国始终不敢南下进犯,魏、梁两国的交战减少,使得许多士兵都成了摆设。为此,陈庆之免除了多地百姓的兵役,让许多被强征入伍的士兵放下刀剑,重新拿起农具,仅数年之间,便开荒近万顷,整个梁国北方因此粮食充足。

陈庆之不但对待自己的同胞仁慈,对梁国的仇敌,魏国人,也一改之前的态度。在他担任大都督期间,不时有魏人南下归降梁国,其中不乏鲜卑人以及其他民族的胡人,陈庆之对他们百般礼遇,十分尊敬。有些人不明白陈庆之为何会这样做,陈庆之解释道:“我当初认为只有长江以南的人才懂得礼仪,长江以北的人都是戎狄,直到我去了一趟洛阳才发现,魏国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他们比我们更重视汉人的文化,汉人的礼仪,甚至有些方面是我们远远不能企及的。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轻视他们呢?”

魏孝文帝领导的汉化改革,对魏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古至今都存在争议。但在陈庆之个人看来,这场改革是进步的,是有积极意义的,华夏大地虽然尚处于分裂状态,但华夏文明没有分裂,往远了说,即使有朝一日,让北方的政权统一了天下,只要中华文明不中断,永远传承下去,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鉴于陈庆之的境界得到了升华,从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成了普度众生的“佛系将军”,他之后的事迹极少与战争有关,多是一些开仓济民、休养百姓,梁国人感恩于他的仁德,为他树碑颂德…等等,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总之知道他一直在忙着做好事就行。我们接下来还是看一下另一位超级名将,尔朱荣正在忙些什么。

尔朱荣正在忙着干坏事—谋朝篡位。

打败不可一世的陈庆之之后,尔朱荣终于如愿当上了上柱国,全称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麾下集齐了四位对之后历史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分别是:高欢(北齐的奠基人)、宇文泰(北周的奠基人)、杨忠(隋朝的奠基人,儿子是杨坚)、李虎(唐朝的奠基人,孙子是李渊)。其中,高欢是主动投奔于尔朱荣,宇文泰、李虎都是贺拔岳举荐的,杨忠则比较特殊,他本来是魏国人,结果早年外出游览泰山的时候不小心被梁军俘虏,带回了南方,之后他在梁国生活了五年,直到陈庆之护送元颢北上,他主动请缨相随前往,才重新回到了祖国。元颢被杀之后,尔朱荣因见杨忠武艺高强,见识过人,且不属于白袍军,是魏国人,将之收入麾下。

身居魏国最显赫的官职,拥有魏国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女儿又是皇后,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尔朱荣想谋朝篡位很好理解,他要是不这么想才是不正常呢。孝庄帝元子攸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尔朱荣活脱脱又是一个曹操啊,即使他不篡位,等到他儿子当了上柱国,自己的皇位也非得让出去不可。对比当年的汉献帝,元子攸既认清了现状,内心反倒坦然了:让出皇位就让出皇位吧,这事并不丢人,且不说尔朱荣对魏国社稷确实有再造之恩,没有此人,自己早死在葛荣或者陈庆之手里了,何况魏国皇室大权旁落也不是他的错,是当年胡太后直接造成的,只求尔朱荣改朝换代以后,能像曹操、曹丕父子一样善待魏国的一众皇室成员也就可以了。

尔朱荣之心,路人皆知,一场顺其自然的政权交替即将水到渠成的发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一个得到皇位,一个则得到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尔朱荣和元子攸完全可以像曹操父子和汉献帝那样友好合作,实现“双赢”。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个和尔朱荣、元子攸关系都十分亲密的人,却硬生生把这事给搅黄了,不但让尔朱荣、元子攸无法友好合作下去,还让双赢变成了双输。

这个人,就是尔朱荣的女儿,元子攸的皇后,尔朱英娥。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