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荣计议已定,颁令下去:“即日起,留五万士兵镇守营地,无论陈庆之如何挑战,如何辱骂,这些士兵切忌外出,只需谨守营地即可。其余人等,沿着黄河北岸排列开来,连夜赶制木筏和渡船,作攻打洛阳的准备。”
魏军的战斗力虽然不行(相对梁军而言),但胜在人数极多,一旦在黄河北岸由东向西平行排开,摆出渡河的架势,二十多万人排成的阵线竟长达数百里。这一招效果立竿见影,不止身在河南的元颢惊慌失措,就连此前数日之内连战十一场,打得魏军无力架势的陈庆之也一时没了主意。这么多人,这么长的阵线,同时渡河南下,他只有数千士兵,光是从魏军阵地的最东面跑到最西面都要好几日的工夫,如何实行拦截?
陈庆之最担心的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之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激怒尔朱荣,将三十多万魏军的火力全部吸引到自己一人身上,正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此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自己不能战败,二,能否保证元颢的安全。没错,元颢本身没有什么能力,但他却拥有陈庆之最需要的两样东西:皇帝的名分,以及魏人的支持。想不到尔朱荣如今也洞悉了这一点,因此改变作战策略,全力南下,直指洛阳,不再与白袍军作任何纠缠。陈庆之自知无法阻止尔朱荣南下,只得孤注一掷,继续猛攻魏军大营,试图迫使尔朱荣回救。尔朱荣得知此事,却镇定下令道:“所有将士听令,即便大营失守,留守的五万士兵全部战死,你等只得向南前进,不准向北退后一步!”该年六月十八日,二十余万魏军主力已备齐木筏、渡船等物,分头渡河南下,元颢见敌势甚大,本想下令士兵们放弃所有城外的阵地,退守洛阳城内,等待陈庆之前来营救,之前投降他的魏国宗室元彧和元延明等人却道:“陛下有十万新军,不趁敌军半渡而击之,更待何时,难道您片刻也离不得梁人陈庆之吗?”元颢听从二人之言,派遣自己的儿子元冠受和元延明分别带领数万军队,前往黄河南岸迎战尔朱荣大军。结果元冠受所部一触即溃,主将元冠受本人也被尔朱荣俘虏;元延明得知该消息后,直接向尔朱荣投降,他带来的数万士兵一哄而散。元颢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十万新军如此不堪一击,后悔不迭,匆忙间,仅率数百骑兵逃离洛阳,一路向东南逃窜。尔朱荣收复洛阳之后,亲率五千精骑,对元颢紧追不舍。
洛阳以南三百里处,有一县城,名为临颍县(在今河南漯河市北),临颍县县令听闻尔朱荣追赶元颢一事,为了得到封赏,主动派出县中士兵,埋伏在县城以北的狭道两侧等候。也是元颢不走运,他穷途末路逃至此地,正与伏兵狭路相逢,县令带人将其斩杀,献首级于尔朱荣。尔朱荣见元颢已死,又是欢喜,又是感慨,对相随他南下的将士们说道:“陈庆之败局已定,你等分头奔赴河南各州郡,将元颢的死讯告知于他们吧。”
河南各州郡守将得知元颢被杀,原先被陈庆之攻取的所有城邑于一夜之间,全部归降于尔朱荣。并且,这些守将们一来是要表达他们对之前行为的悔意,二来梁军在征服各州郡时,的确抢掠无数,作恶太多,他们在最后一次宣布改旗易帜的同时,更不约而同地派出辖下军队,多则上万人,少则数百人,四处打探陈庆之的行踪,帮助尔朱荣对陈庆之所部进行穷追猛打。陈庆之此时刚攻克了尔朱荣设在河北的大营,乍然听闻洛阳沦陷,元颢殒命,情知形势危急,他召集全部将士,得白袍军四千人,带着他们向梁国方向撤退。与彭城之战那次的撤退不同,这次陈庆之非但不要求士兵们保持作战队形,显示出威严的气势,反而要求他们全部丢盔弃甲,连醒目的标志“白袍”也一并脱了,惶惶南走,能走多快就走多快。士兵们不解,问陈庆之道:“将军常说,只有真正不怕死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活到最后,只要与敌人以命相搏,即使战至一兵一卒也决不投降,纵有百万敌军,也终究会被我军打败。为何这一次的命令与以往大相径庭,竟要我等扮作丧家之犬?”陈庆之默然良久,方才仰天叹道:“这一次,我军已是注定彻底完败,我实在想不到办法来保全你们,唯一的希望,是上天垂怜,不要让我们四千人全部葬身在异域他乡。听我的没错,照着该命令行事吧。”
于是四千梁军丢盔弃甲,抛弃旗号,不复往日雄风,以败军的姿态向南一路溃逃。尔朱荣在各州郡守将的相助下,早已陈兵数十万,于河南布下了天罗地网,梁军每至一地,必遭数万魏军围追堵截,尔朱荣只怕陈庆之不死,放虎归山,又派人在各处城邑张贴告示:献上陈庆之首级者,赏万金。要说白袍军的战斗力也的确是世间罕见,他们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数千人凿井而饮,逢山开路,硬是靠一双双铁脚,甩脱了数十万魏军的层层追捕,一路辗转逃亡了数百里,从河北成功撤退至河南的嵩山。嵩山境内,建有一座著名的佛寺,名叫少林寺(公元495年,魏孝文帝为了安顿前来传授佛经的天竺高僧佛陀跋陀罗,令人在嵩山少室山北麓营建少林寺),继佛陀跋陀罗之后,公元527年,天竺国(古印度)的另一高僧菩提达摩(也就是金庸小说中常提到的达摩祖师)也来到了中土,在少林寺召集信徒,弘扬佛法,少林寺从此享誉南北,成为佛家圣地。陈庆之在少室山下,仰望着庄严肃穆的少林宝刹,聆听着佛音入耳,再环顾他身边那些精疲力尽,遍身伤痕的梁军士兵,寻思片刻,突然暗松了一口气。他下令士兵们在少室山下休整,独自一人上山,拜见少林寺主持(应该就是达摩祖师了),哀求他老人家慈悲为怀,救下自己和那些士兵们的性命。少林寺主持听过事情经过,对陈庆之道:“佛家慈悲为怀,本不该见死不救,但我等俱都是僧人,根本不会打仗,要替你们拦住百万追兵可万万做不到。”陈庆之道:“此事不难,只需长老借我数千僧袍即可,我与将士们全部剃光头发、胡须,穿上僧袍,打扮成僧人模样,一定能够全身而退。”少林寺主持想了想,说道:“好罢。”
正谈话间,少室山一带,突然天摇地动,洪水滔天,却是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堤坝突然崩塌。这一下可当真不得了,陈庆之上山之前,因担心贸然带大量军队闯入少林寺,会惊动那些无辜的僧人,特下令驻守在山下的两三千士兵对此哪里来得及躲避。待洪水退去,陈庆之着急下山查看状况时,少室山下已是一片狼藉,场景惨不忍睹,所有随他逃难至此的梁军士兵无一幸免,全部葬身于方才的洪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