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荣的噩梦尚未结束,其后数日,梁军的攻势一波强似一波,一波快似一波,便如将沸水置于烈火之上,士气永远处于顶峰,全无半点衰落的迹象。魏军与之大战十一次,战死者以数万计,而梁军前后仅折损了两千人,幸得尔朱荣威望极高,才能稳住军心,饶是如此,魏军虽未落败,已呈全面被动防御之势。尔朱荣不知道梁军这种浑似不要命的铁人打法还能坚持多久,有心将军队拆做三部,分头迎战,从而让部分士兵获得喘息的机会,却又无一人敢自告奋勇去打头阵。尔朱荣遂与部下们商议道:“陈庆之和他的白袍军太过勇悍,我军一时无法打败他,不如先将都城迁到北方,暂避其锋芒;他是梁国人,早晚会奉命回国,待他离开之后,我军再徐图收复洛阳之计。”
魏国一众将领心中都暗暗赞同尔朱荣的提议,却无一人出声附和。—百万魏军打不过数千梁军,这事传了开去,不止尔朱荣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对所有魏军将士来说,也是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黄门侍郎杨侃、中书舍人高道穆,这两位孝庄帝的近臣尤其着急,元子攸若是不能回洛阳了,他还算哪门子天子?二人鼓起勇气,进谏尔朱荣道:“大将军您当初在并州的时候,麾下只有数千兵马,却能凭借您的雄才大略于乱世脱颖而出,扫清一众强敌,成为匡扶帝室的大英雄。胜负乃兵家之常事,以您的才能,即使战败了也能重新扭转局面,何况目前形势下,我军只是战况不利,尚未落败。那伪帝元颢目前还只是一条小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毒蛇,五百年可化为蛟,蛟五百年可化为龙),窃取洛阳才一个多月,根基尚未稳固,您不及时设计将他打败,难道还想等他化作蛟龙,一飞冲天之后再去图谋他吗?”
尔朱荣听后眼珠转了几圈,突然纵声大笑,说道:“二位先生虽然不懂兵法,但这番分析颇有见地,尔朱荣受教了。放心,大将军我近日就会亲自护送陛下返回洛阳,夺回本该属于他的宝座,迁都之议,今后任何人不许再提及。”
此言一出,不止杨侃、高道穆二人又惊又喜,其他将领也难以抑制脸上的喜色,齐声问尔朱荣道:“大将军,您真的想到办法打败陈庆之了?”
“没有。”
“那您为何语气坚定,说近日就能夺回洛阳?”
尔朱荣收起笑容,环视在场的将领们,不答反问道:“谁说夺回洛阳,就一定得打败陈庆之?你等跟随我征战多年,此中的道理应当一点就通,难道还用我细细解释么?”
衡量一位名将,有许多标准,而诸多标准之中,是否擅长战略,尤其关键。这里举个例子:楚汉相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在前期勇猛无匹,万夫莫敌,汉军阵中无一人胜得过他,包括韩信。韩信最终能够相助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并非他有能力以相同的兵力在正面与项羽抗衡,而是他纵观天下大势,用计先平定魏、代、赵、齐四地,实现了汉国对西楚国的战略包围,从而使得垓下决战之际,汉国的兵力超出了西楚国数倍,又得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名将联手,这才使得项羽彻底被打败。为此,项羽直到乌江自刎的那一刻都输得不服气,很多旁观者也替他鸣不平—韩信你有本事就带个十万兵马和项羽的十万兵马正面打一场,拿五十万人打人家十万人算什么好汉?韩信没有这样做,所以他才能成为青史留名的“兵仙神帅”,就像他当初甘愿忍受胯下之辱,让一名屠夫欺凌一样,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明知道打不过还正面硬拼,那是无脑莽夫,明知道打不过就想其他办法,比如从战略上取胜,那才是绝世名将。
尔朱荣之所以是名将,正因为他和韩信一样,在关键时刻也是能屈能伸。其实,他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迷茫—陈庆之训练出来的白袍军不止武艺高强,体力充沛,而且还视死如归,这样的军队,他之前从未见过,经过多次战斗后发现,白袍军和当初的魏武卒一样,实在无懈可击。直到他听见杨侃、高道穆提到“元颢”“洛阳”二词,猛然间眼前一亮!对,打败陈庆之的策略就在那首童谣里—“千军万马避白袍”,我只需避开他,率军直捣洛阳,擒杀元颢,那时候整个河南将群龙无首,所有被陈庆之攻占的州郡守将全是魏人,只会听命于我和元子攸,陈庆之和他的数千士兵身陷千千万万的魏人包围之中,他再是能战,粮草、武器、医治创伤的药物无一得到补给,如何不败?
真到了那一步,别说打败陈庆之了,他和他的士兵,一个都休想走得掉!
你陈庆之不是牛哄哄的自称天下第一名将吗,你的白袍军不是号称以一敌十吗,别得意,我尔朱荣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一份大礼,是为四个字。
—全军覆没!
陈庆之传,是我写的诸多名将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陈庆之打仗完全是蛮不讲理,纯硬刚流打法,颇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特点。我笔下的每个名将都努力彰显其各自的智慧,虽然各有特色,却基本做到篇幅相同,唯独陈庆之打来打去就这一招,我又不能用猛攻梁国,再猛攻荥阳,拼命的猛攻河北草草写完,没有个四五万字,不能成传,整篇下来,颇费脑力,许多对话,心理活动都为我个人文笔描述而成。但每一战的战绩,伤亡人数,作战战法都有史料为证,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对比资治通鉴等史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