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士,时年四十五岁。说到此人,首先得感慨一下命运,有时候是多么的不公—尤其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讲究门第等级的南北朝时期。那时候,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往往从出生开始,未来就注定了一半。这一点前文也提到过,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书香门第,那他求仕之路就会异常顺利;如果一个人出生在武将世家,那他拜将封侯之路就会领先他人一步;如果一个人出生在豪门望族,那就更了不得了,哪怕他文不行,武也不行,却注定了将来能够在南方或北方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总而言之一句话,那时候,投胎是个技术活,就看各人的水平如何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庆之无疑是个很不幸的人,他既非出身于文官世家,也非出身于武将世家,更非出身于豪门世家,就是一户位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平民家的孩子。平民家的孩子也就罢了,老老实实务农吧,可老天爷又给陈庆之开了个要命的玩笑。陈庆之自幼体格瘦弱,异于常人,别说抡起锄头种地了,连走路快一点都困难—之前的韦睿老爷子体格已经是出了名的差,而陈庆之年纪轻轻,体格却连韦老爷子都不如,实事求是的说,等同于半残疾人士。
面对如此的命运安排,陈庆之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认命,要么饿死,要么乞讨度日;二是相信一句话:天道酬勤。陈庆之没有甘于平庸,他选择了后者。其实,老天爷还是相对公平的,因为他虽然几乎关闭了陈庆之所有通往成功的大门,却仍然为他留下了一条出路。陈庆之是有心人,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准确地抓住了命运的脉搏,寻找到了这条唯一的生存之道。
这条生存之道,就是下棋。
说过命运不好的陈庆之,再看下另一位好命人,梁武帝萧衍。正应了有句话,叫做: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陈庆之是命苦到极点,所有不好的全让他占了;而梁武帝却恰恰相反,所有好的全让他给占了。梁武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奇人,此人不但有钱有权(九五之尊,财富和权力的最高象征),而且还长寿(在历代所有皇帝中寿命排第二,第一是乾隆)。除了钱、权、寿命三大要素之外,梁武帝天赋异禀,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精。据史料记载,梁武帝精通军事、儒学、佛经、音律、书法、绘画、棋艺…只要你能想到的,他不但全会,而且是全都精通,随便择出其中任何一项,他都是当时天下的翘楚。而这些他精通的项目之中,有一项,是必须得两个人合作才能进行的,那就是围棋。梁武帝不仅棋瘾大,而且精力异常充沛,经常拉着人下棋,一下就是一日一夜。长此以往,会下棋的官员一听说梁武帝在找人下棋,本来有事启奏,也会被吓得拔腿就溜,于是,陈庆之的机遇到了。他不知从哪里学了几招围棋的技巧,就托人传话,自称不但会下围棋,而且连下几日几夜都不会疲倦。梁武帝一听这话,高兴啊,赶紧派人把陈庆之请入宫来,陪朕下棋,给你发薪俸。陈庆之就此入宫,专陪梁武帝下棋,他的棋艺虽然稀疏平常,即使再怎么努力琢磨,和梁武帝下十盘棋得输九盘,但他有一点好处,就是愿意舍命陪君子,只要梁武帝召他下棋,永远随叫随到,只要梁武帝不说结束,他的腰板永远挺得笔直,眼睛永远看着棋盘,且目不斜视。梁武帝对陈庆之的表现很满意,日子久了,心想这孩子天天陪自己熬夜也不容易,干脆给他封了个官职:主书(主书原指皇帝的秘书,这里相当于皇帝的书童)。
陈庆之就这样成为了梁武帝身边的红人,虽然他官衔不大,薪俸又低,但能够整日和皇帝二人独处一室,也够羡煞旁人了。人红是非多,这不,陈庆之就摊上事了,其他大臣们眼看陈庆之整日在皇帝身边鞍前马后的,心想:这小子没文采,没武艺,祖上又是寒门,属于“三无”人员,连当个城门守卫都不够格,凭啥就让他一下子平步青云了,不行,得想办法把他从皇帝身边赶走。于是,大臣们纷纷弹劾陈庆之,指责他“利用下棋的契机,蛊惑皇帝,实为我大梁的佞臣也!”陈庆之急坏了,这可是他唯一的生存之道啊。他为了保住饭碗,只得低声下气向大臣们求情,可是那些自命非凡的大臣们理都不理他:“我等只听说为官者,可凭世袭为官,可凭察举为官,可凭才学为官,可凭武艺为官,就是没听说过可以靠下棋为官的,你不是佞臣,是什么?”
确切的说,大臣们倒也不算冤枉了陈庆之,几百年后有一人采用类似的手段当官,被人唾骂至今—高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