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葛荣,鲜卑族人,原先是怀朔镇的一名将领,是地地道道的魏国人、六镇人。六镇起义爆发后,葛荣和其他的六镇人一样也积极参加了此次战斗,为的是打醒朝廷的那些统治者们,让他们知道:六镇军民是魏国的功臣,绝不是贱民!不还给我们平等的权利,那我们就凭借手中的刀枪,自己来争取!

可是,斗争的结果,不但没有换来平等,反而换来了柔然铁骑的突然而至,起义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甚至连首领都牺牲了。大部分六镇人经过此事都心灰意冷:算了,我们不是朝廷的对手,贱民就贱民吧,好死不如赖活,不起义了,平等权利我们也不要了。只有极少数人,包括葛荣在内,在六镇境内大声疾呼:“我们为了魏国,和柔然人斗争了上百年,魏国北疆百年的和平是我们一手创造的,可现在,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竟然借助柔然人的屠刀来杀戮我们,这不是恩将仇报,是什么!他们可以借助任何人的力量来镇压我们,但绝对不该和柔然人结盟,就冲这一点,我们必须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些忘恩负义之徒,把斗争继续下去,兄弟们,跟他们拼了!”

这一篇义正辞严的檄文重新点燃了六镇军民的热血,众人因葛荣曾是军中将领,熟谙战法;此外,葛荣在鲜于修礼死后,又设计铲除了杀害鲜于修礼的叛徒,遂公推他为新的首领。公元526年九月,葛荣率大军数十万攻入河北各州郡,连战连捷,朝廷此次前来镇压的各路官兵但凡遇着葛荣,无不一触即溃。葛荣于是自称天子,在河北称帝,定国号为“齐”。

胡太后没想到利用柔然军队借刀杀人的计策竟然会使得六镇军民同仇敌忾,从而引发了他们更激烈的反抗,悔得肠子都青了,只得鼓励魏国的精英—那些元姓宗室们,率军进驻河北各州,全面围剿葛荣建立的齐政权。北魏章武王元融、忠武王元深、齐郡敬王元祐、冀州刺史元孚,以及北讨大都督源子雍、北道大都督裴衍等人先后与葛荣在河北展开大战,全部败下阵来,到公元528年,葛荣大军已席卷了河北大部,手握燕、幽、冀、定、瀛、殷、沧总计七州的土地(和南朝一样,北朝为了方便控制地方,也将大州划分成许多个小州来管理,新设了定、瀛、殷、沧等州),朝廷派出镇压义军的兵力则伤亡殆尽。胡太后没法子,只得再使出一计,她允许魏国辖下除六镇之外的各处地方武装首领招兵买马,扩充军队,相助朝廷围剿起义军。这些地方武装的首领可以是汉人、鲜卑人,也可以是羌人、氐人,总之不管他们是什么出身,什么民族,只要能够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朝廷就会大力地嘉奖他们,不但让他们享有封地,保留他们亲自组建的军队,并且还会让他们和元姓的鲜卑贵族们一样享受高官厚禄。

换而言之,朝廷允许出现和东汉末年时一样拥兵自重,独霸一方的诸侯,哪怕你和刘备一样原先是卖草鞋的,没关系,只要打败葛荣,你就是诸侯!

打败葛荣很难,但胡太后给出的待遇实在太优厚了,要不是六镇起义,平日里除了鲜卑族的那些王爷,其他各民族的地主们雇佣个上百位家丁,甚至都会有谋反之嫌。在胡太后政策的激励下,一位契胡族的酋长率先站了出来:“只要朝廷的许诺作数,葛荣这小子就交给我了。”

胡太后正唯恐没人敢接下这个千钧重任,听说有人不怕死,竟然想正面挑战葛荣,爽快地回应道:“如果真有人打败了葛荣,朕将为他特设一个最尊贵的官职,封他为上柱国,位列丞相之上。”

那位契胡酋长得了这话,说干就干,随即将自己经营的一处牧场给卖了,用卖得的钱财招募军队,打造武器。此人名叫尔朱荣,本是羯族人的后裔,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政权灭亡后,由于后赵在统治北方期间声名狼藉,后世的羯族人为了避免被其他民族仇视,不再自称“羯人”,而是以“契胡”为名,并与其他民族通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契胡人的外貌特征已经与汉族、鲜卑族非常相似(另有一种观点,称契胡是赫连勃勃的后裔,其实这个观点也符合逻辑,因为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同样声名狼藉。总之,契胡族的祖先,肯定是羯族后裔或匈奴族后裔中的一支)。尔朱荣家族是契胡族中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担任过“领民酋长”一职,世代居住在尔朱川(在今山西北部),以经营牧场为生,因此以“尔朱”为姓。酋长虽然不算什么大官,但是个世代沿袭的官职,六镇起义爆发时,新任的酋长正是尔朱荣。

只要打败葛荣,就可以当上柱国,谁还稀罕当个小小的酋长啊!尔朱荣以牧场为资,招募了上万名士兵之后,满怀信心地加入了讨伐六镇起义军的行列。还别说,尔朱荣一出,葛荣果然遇到了对手,在此之前,葛荣仗着他的“号称百万”大军(具体人数大概在四十万左右),在河北一带翻云覆雨,许多装备精良,人数达十万人以上级别的朝廷正规军遇着他都败下阵来。但尔朱荣仅凭临时募集的一万多名士兵,与葛荣交战数次,竟然全部取胜,无一败绩。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