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元英终究没有得到一雪前耻的机会,追击马仙琕失败撤军归国的第二年,元英在洛阳病故。其后十年,魏梁二国偶有军事上的摩擦,但规模都不大,可以说,钟离之战,一战打出了南北朝十年的和平。

缔造这一局面最主要的人物,自然是韦睿。

韦睿于公元52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元英病故后,韦睿也已年老为由,弃武从文,从此在国中改任文职,未再涉足过战场。

有后人评价他道:“能战而不愿战,是为善。”

公元525年,韦睿去世后五年,北魏国中,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史称:北魏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的过程接下来再细说,先浅论一下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六镇起义之所以会在此时爆发,两个原因不容忽视。

一,钟离之战,二,汉化改革。

尽管韦睿并不认为一场战役会摧毁一个强盛了百年的大国。但事实上,钟离之战的惨败,的确对魏国造成了沉重打击,从事后来看,元英在收复三关期间的优异表现,更像是北魏国运的回光返照。三十万军队全军覆没,需要重新拉壮丁—征兵;三十万军队所用的武器、物资全部丢弃,需要重新充盈武库、国库—加税;而千千万万失去了父亲、兄长、儿子的家人内心所受到的创伤,更是永远无法抹平。魏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国家,审视他们统治者所做的一切,国民的凝聚力急剧下降。

这个原因可以理解,那么为什么说孝文帝领导的那场汉化改革也是引发六镇起义的一大因素呢。

因为孝文帝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他的一系列举措,确实加快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速度。但与之同时,他不对好坏加以甄别,全面施行汉化的做法,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比如说,在孝文帝改革以前,鲜卑人以英勇善战为光荣,不仅是鲜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如此,但孝文帝改革之后,门第高贵取代了英勇善战,成了最光荣的一件事—谁让晋、宋这些汉族人建立的政权都重视门第,讲究品级呢;孝文帝改革以前,鲜卑贵族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太看重钱财,习惯节俭,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贵族中的大多数人生活越来越奢侈,甚至开始斗富—谁让晋朝出了一起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事件呢,这个鲜卑人也照学过来了;孝文帝改革以前,魏国京城之中、边陲之外,但凡是魏国子民者,贵贱无差,基本上一视同仁,甚至位于边陲地区的魏人由于需要担任边防工作,还会经常得到魏国皇帝的嘉奖,但孝文帝改革以后,一切都变了,魏人都向往南方,做梦都想居住在繁华的京城洛阳,没人再愿意呆在贫瘠的北方,吃力不讨好需要抵御外敌不说,连他们的身份都变得卑贱起来。

这一点就不用说晋朝、刘宋了,这个现象直到今天都存在。某些人不是最喜欢强调他们是某些城市的人么,其实大家都是中国人,真的有区别吗?—没有。

六镇,说白了就是魏国北方的六个大郡,魏国建国以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以旧都平城为界线,平城往南去,设郡县,实行郡县制;平城往北去,设北镇(俗称军镇),实行六镇制。六个北镇,自西向东分别为: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为魏道武帝拓跋珪首设,大致管辖今内蒙古河套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地区(六镇之中,除了怀荒镇,其他五镇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

在魏国百余年历史上,居住在六镇的居民,相当于边防官兵,他们长期战斗在第一线,肩负着抵御柔然、高车等其他民族南下侵扰的重要工作,地位非同小可。结果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六镇军民惊讶地发现:他们非但地位不再重要,而且连被本国人承认他们是魏国人都成了一件很勉强的事。—因为他们生活在偏远地区,没人强迫他们移风易俗,所以他们的语言还是说的胡语,服饰还是穿的胡服,礼仪、习俗还都是原先的那一套。偶尔去平城以南走一遭,不清楚究竟的人甚至会被吓一大跳:怎么,南朝的军队已经把整个平城以南地区全部占领了吗?

也怪不得他们会这么想,自从孝文帝全面改制以来,魏国名义上仍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还有保持着传统民族特征的鲜卑人吗,全没了,除了他们六镇人自己。

加上魏道武帝在设立六镇制度时并无先见之明,曾规定:六镇军民是军户,不能随便迁徙,必须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为大魏守卫边疆;魏孝文帝在改革时急于求成,又规定:要在朝中做官,就必须接受汉化,否则永远无法得到重用。六镇军民一下子变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面不是人—柔然视他们为魏人,敌视他们,不把他们当作同胞,其他魏人视他们为“北人”(也就是没有被汉化的鲜卑人),歧视他们,也不把他们当作同胞。六镇人享受不到作为魏国公民的平等待遇,但要承担的义务相比南方的魏人却一点都不少:钟离之战败了,魏国统治者要重新拉壮丁,就跑到六镇来拉,因为此地民风彪悍;武库里缺武器了,就跑到六镇来要,因为该地是边防重地,武器精良;物资方面缺牛马、马匹了,就跑到六镇来夺,因为该地多是草原,畜牧业发达;甚至像杨大眼这样的罪人没地方发配了,都可以向六镇发配,因为六镇这地方除了不缺战士、武器、牛马马匹,什么都缺,实在是发配犯人的好去处。六镇军民忍了许多年,频繁向南方的统治者表示抗议,结果眼看抗议了一二十年了仍是没个结果,终于忍无可忍,反了!

六镇起义爆发之后,洛阳朝廷这下才着了慌,这些人可是大魏的长城啊,岂能生变,遂急忙出兵平叛。当时,魏宣武帝已在公元515年过世,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元诩,史称北魏孝明帝。魏孝明帝还是个比较明事理的人,他对六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维持六镇制度不利于国家的内部团结,于是下诏将六镇撤销,在这些地区重新设置州郡,和其他州郡一视同仁,至于那些不想继续留在北方的军民,想南迁的也可以南迁,想接受汉化的也可以接受汉化。经过这些措施,六镇人的对朝廷的愤恨大为缓解,很快,六镇起义被压制了下去,二十万降卒被南迁至冀州等地。

结果,就在二十万六镇降卒南迁至冀州等地不久,冀州附近各地区不是遭遇水灾,就是遭遇旱灾,使得这些初来乍到的人无以为食,朝廷赈灾不利,六镇军民再次爆发起义。孝明帝还是想继续采用恩抚做法,却被他的母亲胡太后制止。这位胡太后,是孝明帝的生母,也是北魏历史上第一位打破了“太子登基,必杀太子生母”规定的人。这也是没办法,这条残忍的规定延续了上百年,大家都已想到了对策,当初宣武帝的诸多妃子都畏惧这一条规定,每个人都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生育个男孩出来。宣武帝为了不让魏国大业后继无人,宣布这条规定作废,胡太后因此在孝明帝登基后得以安然无恙。宣武帝驾崩时,孝明帝才六岁,胡太后母凭子贵,借着辅佐少主的幌子,得以权倾朝野,她仗着自己是皇帝的生母,大力剪除异己,逼迫与她争夺“皇太后”之位的高太后(宣武帝的皇后,按照宫廷制度,宣武帝驾崩后高皇后称皇太后,胡夫人因是妃子,只能称皇太妃)出家为尼;又随心所欲处理国事,常以“朕”—也就是皇帝自居,大臣们若是与她政见不同,便会遭到她的加害。及至六镇起义爆发,孝明帝已经快到亲政的年纪,胡太后当女皇帝正当得过瘾,丝毫没有放权的意思。她听说孝明帝依然要采用恩抚的办法对付六镇军民,大怒:“对付这些刁民,恩抚是没有用的,最佳的办法,莫过于是将他们全部杀光!”

鉴于魏国在钟离之战后,国力大损,内忧外患,加上天灾人祸,早已不复昔日的强盛,以硬碰硬的方式与六镇起义军交战,胜算并不大,这一点胡太后也明白。所以她想到了一个“高招”:借助柔然人的力量,对付六镇人。在她的邀请下,柔然可汗阿那瑰亲提十万大军,突袭六镇,洛阳朝廷也同时派出军队,北上六镇,一边配合柔然人杀戮同胞,一边用重金收买六镇起义军中的将领,让这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充当叛徒。在内外两大势力的联合夹击下,六镇起义军再一次战败,首领鲜于修礼也被自己军中的叛徒所杀。

不过好景不长,到公元526年,六镇起义又一次爆发,且规模远超之前的两次,人数之多,号称百万,基本上所有的六镇军民都参加了这场起义。而且,在之前的首领鲜于修礼死后,起义军内部又重新推举了一位领袖,来率领他们继续反抗朝廷的暴政。

这位新的起义军首领,名叫葛荣。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