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韦睿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看淡个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贵品质无疑更令人钦佩。钟离之战结束后,参与此战的所有将领都得到了梁武帝的嘉奖,甚至包括引发“洛口军营之变”的萧宏(钟离之战结束后,萧宏升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韦睿作为功劳最大的三人之一(另外两个是曹景宗、昌义之),自不例外,梁武帝诏令增加韦睿的食邑、薪俸,并准备以他为主帅,趁机反攻魏国。韦睿推辞道:“钟离之战我军大胜,其实有偶然成分。元英虽被魏帝暂时罢绰,但此人有真才实学,非是浪得虚名之辈,若我军攻打魏国甚急,魏帝必会重新启用元英为主帅,届时胜负不可预料。”
在韦睿看来,钟离之战虽然创造了南北朝以来绝无仅有的显赫战果,但这并不代表梁国从此能在国力上一举压制住魏国,毕竟北魏强盛了百余年,好比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梁国才建立了几年?除了打仗,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说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建立学府等等。梁武帝正在兴头上,恨不得一举把魏人赶回塞外去,对这种保守的言论自然不会听从。恰巧到了第二年,公元508年十月,魏国辖下的淮北地区多地发生兵变,悬瓠(在今河南汝南)、三关(即武阳关、平靖关、黄岘关,是魏国在今河南罗山以及信阳南部设置的三座关卡)、宿预等地的魏军将领先后献城向梁国投降。梁武帝知道韦睿不愿出征,遂任命另一位大将马仙琕为主帅,以武会超、马广等人为后援,前往接收以上城邑;又委派梁将张道凝、曹苦生等人,趁机攻打义阳。梁军到河南之后,迅速占据悬瓠、三关等地,同时将义阳包围,进展十分顺利。魏宣武帝迫于严峻形势,忙下诏恢复元英的官职,令他以都督的身份,与邢峦分率一军,迎战马仙琕等人。元英重新出山后,一来是感激皇帝饶他不死的大恩,二来是志在洗刷昔日大败的耻辱,一到义阳前线,锋芒毕露,首战便大获全胜,解了义阳之围。张道凝、曹苦生见元英来者不善,带兵向南一路逃窜,元英亲率数千骑兵南下追击,将张道凝、曹苦生斩杀,尽数俘虏该部梁军而归。
公元509年正月,元英又奉命前往收复三关。当时,梁国事先已用马仙琕、武会超、马广等将领,分率数万军队,各自据守三座关卡;听说元英重新就任都督之职,引兵十万前来攻打,梁武帝急忙又派遣彭瓮生、徐超秀等人再率万余军队北上增援。魏军见梁军从南方源源不断而来,收复三关的信心大为动摇。元英却自信说道:“半个月内,我军必定全部收复三座关卡,如若不能,我立即回朝向陛下请罪,再次献出都督印信。”于是元英率军先攻打武阳关,只用了六日,元英即攻克了武阳关;元英之后又陆续攻打黄岘关、平靖关,也是兵临关下即轻松攻克,前后加起来刚好半个月。马仙琕震慑于元英的强大气势,下令各部梁军全盘放弃之前夺占的所有魏国领地,随他向南撤退。走到半路,数万铁甲骑兵从梁军身后如风一般追来,马仙琕、武会超等人回头一看,见是“元”字旗号,不寒而栗。正紧急时,南方也有一支军队抵达,旗号上大绣着一个“韦”字,却是韦睿不久前迁任安西长史、安陆(在今湖北安陆)太守,正驻军于义阳以南,听闻元英半月之内连下三关,俘虏梁军无数,急忙带人北上营救马仙琕。也亏他来得及时,正巧在半途中与元英、马仙琕两支军队相遇。
马仙琕一见是韦睿,哪里还会将区区元英看在眼里,连忙对韦睿道:“老将军来的正好,有您在此坐镇,打败元英易如反掌。”于是便想联合韦睿,回身反击元英。韦睿道:“不可,元英乃魏国名将,岂可等闲视之。来此地之前,我已令人在安陆加固好城墙,城外深掘了壕沟,你当速速随我前去。”二人遂合兵一处,列成战阵,缓缓向南前往安陆,元英见是韦睿到了,在数万骑兵的簇拥下,也随同梁军缓缓前往安陆,既不下令撤军,也不主动出击。韦睿接应马仙琕抵达安陆后,如释重负,忙又吩咐手下士兵道:“快,把城门关紧了,所有士兵弓箭上弦,防止魏军攻城!”马仙琕登上城头看了半响,笑着对韦睿道:“老将军,不是我夸口,有您在此,我料定他元英不敢攻城。”士兵们也都哈哈大笑,说道:“马将军说的极是,天下谁人不知,元英是咱们韦将军的手下败将,他见着韦将军,躲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发兵攻城?—倒是我们的韦老将军,您这般胆小,看起来哪还像当初钟离之战中那位运筹帷幄的绝世名将。”
韦睿正色道:“各位说的是哪里话,魏国大都督元英戎马半生,打胜的仗少说也有数十场,只因钟离一战大败,便被您等士兵耻笑;那么若是有朝一日我也一不小心败了呢,是不是我也成了无能之辈?”
见马仙琕等人若有所思,韦睿又接着道:“我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正因为我深知一名将军,关系着千万人的性命,只可以胜,不可以败。该胆小的时候就应该胆小,绝不能因为过去的功劳,而有半分轻敌之心啊。”
因韦睿在安陆小心布防,只求稳守,元英待后军集结,兵力虽较韦睿处于上风,但因无机可乘,不日下令:魏军既已收复此前失去的城邑、关卡,留下部分军队看守,其余的随他撤军回国向宣武帝复命;同时,梁武帝这边,也认识到韦睿不主张短期内再度与魏军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正确性,也派人前来,下令马仙琕撤军回国。魏、梁两国继钟离之战后的又一次剑拔弩张,就此消弭于无形。
我还记得2013年,当初写这套书的时候(刚开始写孙武,写了大约几千字吧,现在已连续更新达160万字)有好几个朋友问我:你会写到陈庆之吗?我说会,他们说那你赶紧写,写到陈庆之告诉我。
现在,陈庆之终于即将出场,想想还是蛮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