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萧宏很快就用实际表现证明了吕僧珍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九月二十七日,魏军抵达梁城之后,尚未发动总攻,在数十里外的洛口军营,突然爆发了一场大动乱。原来,这一日夜间,洛口一带有暴风雨来袭,导致洛水暴涨,弥漫至军营之内。本来这也没什么,暴风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得快,去得也快,问题是就在梁军为了躲避大水,纷纷将帐篷迁往高处时,有人在队伍中大声嚷嚷道:“大都督跑了,大都督跑了!”

萧宏跑了?—还真的是跑了,嚷嚷此事的几人亲眼目睹他带着几名随从,骑着马,在暴风雨中悄悄逃离了营地。这下问题大了,大都督萧宏为何要逃跑,引发士兵们的猜测。经过一番分析,士兵们总结出萧宏逃跑的原因:“一定是大都督得到消息,就在今夜,魏军要对我军营地进行偷袭!”

就是这个看似很符合逻辑的理由,引发了梁军内部的大动乱,加上阴森森的夜晚,暴风雨肆虐,大风的呼啸声和雨水撞击帐篷发出的响声交织在一起,不仔细分辨的话,仿佛真的是千军万马来袭一样。士兵们于是帐篷也不重新搭建了,纷纷朝着萧宏逃跑的方向撒足狂奔,将军不顾士兵,壮士不顾老者,水中和地上丢满了士兵的武器和盔甲,从而引发了一起性质极其严重的踩踏事件。—事后经过统计,就在这一夜,仅仅被梁军自己人踩死的士兵就达五万人之多,另外还有不少士兵离奇的失踪,据说是在匆忙逃窜时搞错了方向,被暴风雨卷入了洛水。

梁军的主力部队就这样未经一战,集体溃散了,第二日雨过天晴,前来勘察的魏军哨探将此事汇报给元英,称“梁军的洛口大营死尸遍地,粮草、武器堆积如山,二十万大军无故消失”,元英几乎不敢相信。在确认此事千真万确后,元英下令全军:“你等虽是远道而来,但前方已无敌人,不必作无谓的休整了,立即对梁城发起进攻。”昌义之苦苦坚守了数日,这才知道洛口大营已发生了极大的变故,根本不会有一兵一卒前来救他—萧宏不来救他也就罢了,逃走之前,竟然连招呼都没有跟他打一声!昌义之强忍哀恸,不得不下令舍弃梁城,带着残兵败卒逃往马头。结果昌义之刚退至马头,三十万魏军已尾随追到,再战,昌义之又败,麾下二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昌义之欲哭无泪,只得继续向东撤退,逃往位于梁城、马头二城以东的钟离城。

由于此次梁军北伐,将主力部队悉数交给了萧宏,部署在洛口一带。萧宏不战而败,淮水防线瞬间支离破碎,门户洞开。钟离城中,原先只有两千多名士兵,加上昌义之带来的数百人,加起来不超过三千将士。昌义之深知这一点点军队无法守住钟离,可是他立志舍身报国,不甘心像丧家之犬一样继续逃窜,只得一边派人加固钟离城防,一边向梁武帝告急,乞求援军。书信尚未发出,忽然有军士来报:“恭喜将军,魏军连续攻克梁城、马头之后,魏军主帅看似已心满意足。元英下令士兵将缴得的粮草、武器尽数北运,三十万大军此时也已在向北撤退的途中。”

“不可能!”昌义之听闻这事,第一时间作出了判断:“魏军对淮南垂涎已久,而今,淮水以南的五座重镇,义阳、寿阳、马头三城皆已被其夺占,控制在我军手中的,仅剩下钟离、盱眙二城,且防御力量都极其薄弱。这是魏军全夺五座城池的最好机会,他们怎会舍得就此撤军!”

“可是…”

“不必说了,传我的命令,所有人,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钟离城的加固,并从附近征调粮食前来。切记,数十万魏国大军是不可能就此撤退的,他们随时会对此城发动进攻!”

“遵命。”

昌义之在钟离忙着布防,梁武帝在建康也没闲着。他懊悔啊: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洛口军营之变,虽说是由萧宏临战畏敌,私自逃走引起的,但主要责任,却在任命萧宏为大都督的梁武帝身上。梁武帝深知钟离城的重要性,对于前线流传的“魏军北运粮草,已准备撤退”的相关议论,他和昌义之作出了同样的判断:魏军的目标是夺取整个淮水流域,在悉数攻克淮南五座军事重镇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撤退的。

“传朕旨意,即日起,任命昌义之兼任钟离太守,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守住该地,拦住魏军的攻势!”

昌义之在钟离的防御工作卓有成效,这一点让梁武帝稍释重负,但他也明白,想要守住钟离,就必须打败三十万魏国大军,这仅靠昌义之和他手下三千人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重新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一名杰出的统帅率领他们,北上援助昌义之。军队的事还算好办,洛口军营之变,虽然导致了五万人无辜丧生,但由于魏军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并未及时了解这一变故,选择趁势进击,其他十多万人都安全地逃了回来,只要重新为他们发放武器,就能再次上战场。统帅的事儿就比较麻烦了,经过萧宏的闹剧,梁武帝这时候看谁都觉得不放心—连亲弟弟都不能信任,他还能相信谁?想来想去,梁武帝最终想到了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能承担起他百分百的信任。

他的福将:韦睿。

韦睿攻克合肥之后,仍官拜豫州刺史,坐镇合肥。梁武帝写信给他,提出想任命他为大都督,率军北上钟离,援救昌义之。韦睿回信梁武帝道:“陛下帐下名将无数,如曹景宗、张惠绍、马仙琕等人,俱是一时俊杰,又曾相助陛下建立大梁,立功无数。下官只是一位老叟,在攻打合肥之前,寸功未建,如果担任主帅,不但资历上说不过去,众将也不会心服于我。钟离城,应该救,而且必须尽快去救,下官愿意统帅豫州之师北上,助昌义之一臂之力,但大都督之位,还请陛下另选他人担任。”

韦睿一向待人谦和,不爱与人争功,这封回信,符合他的一贯行事风格。不过他既然表态愿意亲自出马,选择将领这事就算成功了一半,梁武帝遂遵从韦睿的心意,任命曹景宗为梁国新任大都督,一月之内重新组建二十万大军,北上钟离;韦睿率豫州军队二万人,接受曹景宗的指挥,担任此战的副帅。

梁国上下为了守住钟离城,竭尽全力;魏军也没让他们“失望”,大都督元英于九月末从马头带着战利品向北撤退,半个月后,如同梁武帝、昌义之预判的那样,元英果然杀了一个回马枪,带着副帅杨大眼和三十万大军,来到了钟离城外。在这期间,魏军内部还发生了一件插曲,使得另一位魏国名将邢峦被魏帝召了回去,而未随同元英、杨大眼一齐南下攻打钟离城。

魏军连续攻克梁城、马头的捷报传到洛阳,魏宣武帝大喜之余,诏令元英、杨大眼、邢峦三人不得松懈,当携连胜之威,趁机夺取钟离,进而荡平东南。元英、杨大眼都服从这一命令,唯有邢峦表示强烈反对。邢峦上书宣武帝道:“梁军在野战方面固非我军对手,但在守城方面却是绰绰有余。陛下您有所不知,那钟离城位于淮南,非但四周水泽众多,而且城池十分的坚固,我军发动如此众多的兵力南征,梁军又刚刚遭受了兵变,因此他们一定会放弃野战的想法,以全力固守城池的方式迎战我军。如此,我军若强攻钟离,是以我军之短,去击梁军之长,即使能够拿下城池,也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可谓得不偿失;而万一有所不测,那更是贻笑天下,对大魏来说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微臣建议:这一战打到此时,我军应该立即停止南征,见好就收,安抚已攻取的城邑中的军民,休整已经显出疲态的将士们,梁军久有北伐之心,不必担心今后找不到与他们旷野交战的机会。”

邢峦反对攻打钟离的理由,在给魏帝的书信中说得很明白:在他看来,魏国重创梁国的最佳时机,当在萧宏驻军洛口,梁军主动北伐的那一时期,当时,梁军连奏凯歌,看似气势逼人,实则同时暴露出了他们最大的软肋—不擅长野战,因此邢峦等人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宿预等失地,实现了对梁军的反攻,从战略上讲,在三十万魏军抵达梁城之后,他们是有全歼萧宏所部绝佳机会的;结果不想萧宏不按常理出牌,竟然来了个临战而逃,使得两军决战尚未打响,梁军便逞溃败之势,从此,梁军气势一坠到底,别说北伐了,能否自保都成了问题,只好老老实实地当起了缩头乌龟。在邢峦看来,在这种局面下,魏军形势一片大好只是个假象,真正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反倒是看似不堪一击的梁军—因为主动进攻的梁军不可怕,当缩头乌龟的梁军才真正可怕。用三十万人去攻打一座只有三千人驻守的小城,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攻克,甚至到底能不能攻克尚是未知数—值得吗?邢峦认为不值得,因此他主张撤军,把梁军放出来,等到他们恢复了士气,又闹腾着要北伐,不再做缩头乌龟的时候,再去重新进攻他们。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5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5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