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分率这五万援军的梁国将领,包括张惠绍、曹景宗、王僧炳等人,其中,张惠绍经东路北上,率领军队万人,前往援救钟离;曹景宗、王僧炳二人,经西路北上,率军四万,前往援救义阳。

这三位将领,应该说都非泛泛之辈,因为梁武帝设置了肺石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选择将领的时候一向主张唯才是举,张惠绍、曹景宗、王僧炳三人,都是他精挑细选才派上战场的。可是很不幸,梁武帝并不明白,他此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他任命的将领虽然堪称出色,但与一流名将还是存在显著差距的,而他的对手魏国不但拥有一流名将,还同时拥有两位!

这两位一流的名将,一位便是负责攻打义阳的魏国西路军统帅元英,另一位是元英的部下,名叫杨大眼。

元英,原名拓跋英(孝文帝汉化改制之后,拓跋氏统一改姓元氏),乃是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孙,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叔父。所以到魏宣武帝元恪在位,按照辈分,他还得称呼元英一声“爷爷”。由于孝文帝壮年去世,元英虽然是“爷爷级”的魏国贵族,但他年纪并不大,此时约莫四十岁左右。据史料记载,元英文武双全,不但博闻强记,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而且他武艺高强,拥有百步穿杨的骑射技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元英作为一名鲜卑人,竟和当初的“美周郎”周瑜一样,精通音律,是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儒帅。梁国建立之前,元英已征战沙场多年,多次战胜齐军,在魏国军中具有极高的威望。

杨大眼,氐族人,祖上是北方众多割据势力之一,仇池氐人首领杨难当,世居武都一带。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期间,杨难当率仇池氐人向魏国称臣,并多次协助魏国发兵攻宋。孝文帝在位时期,张榜招贤,杨大眼得知消息,兴冲冲的去报名,结果主持招贤工作的尚书大人压根瞧不上他,觉得这人穿得破破烂烂,面黄肌瘦,而且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算得上什么贤才?—在这里解释一下:杨大眼虽是仇池杨氏的后人,但仇池杨氏臣服魏国后,地位并不高,加上杨大眼的母亲是偏房,不受他父亲的宠爱,因此杨大眼被族人轻视,经常遭受饥寒交迫之苦。杨大眼急了,质问尚书大人道:“像我这样的人才,大人都不重用,那算得上是什么招贤天下?”尚书大人经他这么一说,觉得有点意思,于是道:“那么说说看,你有什么才能吧?”杨大眼自信道:“我的才能不能口述,请容许在下表演一番!”

说完这话,杨大眼取来一根三丈长的绳子绑在头上,拔足飞奔,只见那根绳子瞬间被扯得直如箭矢,几乎与地面平行。尚书大人是识货的,一见杨大眼的表现,连声惊叹道:“自古以来,本官从未听说过有人具备这样的才能!”他待杨大眼跑了一圈回来,又令人牵来一匹良马,问杨大眼道:“敢与此马比试速度吗?”杨大眼脸不红,心不跳,淡定回道:“这有何难?”于是杨大眼不作休整,又与战马比赛奔跑速度,结果无论乘坐在马上的驭者如何奋力挥鞭,杨大眼宛如脚下生风,奔跑的时候总能甩开战马一大截。这一场比赛之后,尚书大人随即带着杨大眼面见孝文帝,请求任命杨大眼为军中的偏将,拨出一千人给他指挥。杨大眼得了任命,与他同一级别的将领都带着美酒来与他祝贺。杨大眼一樽酒喝罢,掷樽于地,环顾同僚道:“感谢诸位的美意,不过我的才能绝非仅是统帅千人而已,用不了许多时日,我的大名便会传遍天下,诸位只能担任我的下属了。”果真没过多久,杨大眼便升任统军,授予他指挥的士兵达三千人。到魏宣武帝登基,又擢升杨大眼为辅国将军,赐封他为子爵,享有食邑三百户。不同于元英的儒帅形象,杨大眼一旦上了战场,以迅疾、勇猛见长,往往对面的军队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杨大眼的军队冲垮。

一位周瑜一样的儒帅,再搭配一位张飞一样的悍将,这样的名将组合,谁能够与之一战?梁武帝虽然不清楚二人厉害到什么程度,但元英、杨大眼的大名他是肯定听说过的,因此他派出的两路援军,有主有次:用主力四万人前往义阳与元英、杨大眼对战,仅用一万人援救遭到元澄、萧宝寅、陈伯之围困的钟离。饶是梁军作了周密的安排,曹景宗、王僧炳的用兵能力显然与元英、杨大眼不在一个级别,根据梁武帝的指示,增援义阳的四万军队被分作两部,王僧炳率军两万行在前面担任先锋,曹景宗率军两万押运着粮草作为后继。结果王僧炳刚接近义阳,杨大眼得知此讯,带着他的部下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扑将过来,没等及梁军布好阵势,已被阵斩四千人。王僧炳溃败的消息传至曹景宗军中,曹景宗吓怕了,此后不敢再前进一步。于是他与败退的王僧炳合兵一处,屯扎在义阳以南,整日四处游猎。镇守义阳的梁军将领蔡道恭部下仅有五千人,面对十倍于己方的强大敌军,日夜苦盼援军来到。他见二支友军都驻扎在附近,频繁派人向曹景宗告急,曹景宗、王僧炳却只作不知义阳身处险境,始终不肯发兵援救。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