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鹘箭是杀不死人的,但能够诛心。此事发生一个月之后,公元477年七月,深忧自己处境的萧道成收买刘昱近侍杨玉夫、杨万年等人,决定发动政变。很快,刘昱被杨玉夫所杀,这位无德皇帝死的时候仅十五岁,萧道成凭借他的实权和名望,拥立刘彧的第三子刘准为帝,刘准登基之后,刘宋王朝的军政大权已全部被萧道成掌控。

公元479年四月,萧道成接受刘准的禅让,建立南齐政权,刘宋政权享国六十年,至此灭亡。萧道成即是南朝的第二个国家—南齐的开国之君,史称齐高帝。

齐高帝沿袭了刘裕当初的做法,南齐建国不久,刘宋宗室全部被幽禁而死。

刘宋王朝的灭亡,可说是咎由自取,该国自从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之后,继位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而且骨肉相残,一个比一个狠毒。也是拜他们所赐,在南齐建立之前,南朝的土地一再沦陷,在淮水以北,含彭城在内,青州、兖州、徐州等地皆已被魏国占领。因此,当南齐取代宋国成为南朝的代表时,魏齐两国的国界已南移了许多,在淮水一线展开对峙。

齐高帝继承的,是刘子业、刘昱留下的的烂摊子,他即便有心重振南朝的威名,面对破败的山河,也是无能为力。齐高帝在位四年,南齐政治清明,崇尚节俭,基本国策是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为主,在与北魏的对峙中也是尽量采取守势。公元482年,齐高帝病逝,他的长子齐武帝萧赜坐上皇位,齐武帝延续了父亲的做法,他执政的前十年,南齐与北魏两国极少发生军事冲突。经过南齐前两代皇帝的努力整治,拨乱反正,到公元493年,也就是北魏孝文帝亲政以来的第八个年头,南齐的实力相比刘宋末期得到了极大的恢复,继“元嘉之治”之后,再度显露出了大国气象。

于是这一年,齐武帝下令京师一代的工匠,大肆营造战车、武器、盔甲等物,用作收复已属北魏治下的彭城。彭城对于南北两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过几日,驻守在淮水以北的魏军守将紧急将这一消息拟成公文,送至平城的孝文帝手中。

南北两国的又一次大战,眼看一触即发,魏孝文帝见得公文后十分慎重,召集所有公卿大臣商讨此事。面对南齐这个陌生的对手,北魏的公卿大臣心里也是没底,不知道彭城这个战略要地,是该守,还是该弃。突然,只听孝文帝大声道:“朕意已决,将亲统大魏所有的军队,南征齐国,统一天下,诸位以为如何?”

公卿大臣们听得这话,顿时一个个面如土色。南北朝建立以来,双方最大规模的交锋,非“瓜步之战”莫属。而那一战虽已过去了数十年,但其战况之惨烈,双方伤亡人数之多(魏宋双方军民,死亡人数共计达数十万),依然还历历在目。也正为这个缘故,瓜步之战结束后,南北双方都默认了谁也无法吞并谁的事实,爆发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小规模战争,即使之前刘宋王朝内部乱成那样,北魏也没敢大举入侵,只是趁机夺取了一些淮水以北的土地。这时候,北魏皇帝突然提出:要打一场规模更甚于瓜步之战—魏国所有军队将全部出动的大规模南征计划,让他们如何不心生畏惧呢?

魏孝文帝显然是动真格的了,他南征齐国的提议方才说完,便召来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制的官员,让他为此次南征的前景占卜。那官员卜了一卦,卦象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革”卦,孝文帝大喜,情绪激昂地对大臣们道:“当初,商汤伐桀,武王伐纣,都属于革命行为,他二人最终都成功了。显然,我军此次南征,也是合乎天命,顺应人心的,定然也会成功!”

北魏官员没读过《易经》,不懂得“汤武革命”的典故,但有一点他们是懂的,那就是他们不想被皇帝全部派上战场,去打一场前途渺茫的战争。孝文帝的堂叔,任城王拓跋澄仗着自己的身份,听后鼓起勇气,率先上前表示反对。孝文帝发怒道:“国家是朕的国家,任城王是想阻挠朕用兵吗?”拓跋澄不甘示弱,亦发怒道:“国家虽然是您的,但我身为臣子,明知此战一来不可能取胜,一来会危及到国家,岂能眼睁睁看着您犯错!”孝文帝没想到有人竟敢公然顶撞自己,一时语塞,过了许久才消了气,淡淡地说道:“好罢,身为大臣理当如此,朕恕你无罪便了。”

散朝之后,拓跋澄刚回到府中,孝文帝就派下人来请他再次入宫。叔侄二人这番相见,孝文帝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屏退左右,轻声地对拓跋澄道:“方才在朝堂上,朕之所以发怒,并未是因为叔父反对南征的缘故—不瞒叔父,朕提议举国南征之事是假的,真的用意其实是想借此机会,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拓跋澄想了一会儿,终于明白过来,他一扫来时的忐忑,表态道:“陛下想把都城迁到中原,这一点臣是绝对支持的。周朝和汉朝之所以长盛不衰,正因为这个缘故啊。”

孝文帝见状,也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叔父能够支持迁都的想法,真是太好了。但是,朕担心那些鲜卑贵族们习惯了旧有的生活方式,不能像您一样开明,万一他们因此骚乱,那该怎么办?”

拓跋澄大手一挥,信心十足地说道:“平城此地,本来就不是作为都城的上佳之选。我大魏已拥有了大半个天下,不趁此时定都中原,威加海内,更待何时!既然陛下已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那又何必理会那些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呢?”

孝武帝大喜,赞道:“叔父是朕的张子房哪,有您这席话,朕就彻底放心了。”

得到了拓跋澄的强力支持,北魏迁都洛阳之事就此顺利地被提上议程。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亲率三十万大军,打着南征齐国的名号,浩浩荡荡向南方征进,走到洛阳一带时,突逢大雨连绵,一连下了十几日。又因是盛夏时机,魏军士兵们难耐中原地区的酷热、潮湿,患病的人越来越多。孝文帝不为所动,勒令军队继续南下;随行的官员见将士们士气低落,战心全无,知道灭齐一事根本不可能成功,只好排着队跪在孝文帝的战马前方,拼死力谏。双方僵持了多时,孝文帝叹口气,故作为难道:“此战,我大魏空国而出,消耗钱粮不计其数,如果没有任何战果,如何向国人交代;当然,朕也知道灭齐一事难度极大,加上天时不利,就眼下情形来看,无法轻易成功。要不这样吧,我等把意见折中一下,既不向南前进,也不向北撤退,就留在此地不走了—朕决定将国都从平城迁至此地,诸位觉得如何?”

魏国的大臣们骑虎难下,只得赞同孝文帝的迁都提议,齐呼万岁。

随着北魏正式定都洛阳,魏孝文帝后期改革开启了。

孝文帝后期改革的第一件大事,自然就是迁都了。迁都,说白了,就是皇帝搬家,之前的各朝各代,迁都是常有的事,曹魏三易国都:许昌、邺城,洛阳;两晋三易国都:洛阳、长安、建康。那为什么他们迁都不算改革的大事,而北魏迁都就变成了一件需要大书特书的,被誉作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的重大改革事件呢。

原因无他—北魏不同于曹魏、两晋,这个国家是鲜卑人,也就是胡人建立的政权。

不经意间,汉人、胡人,已对抗了两个世纪了,匈奴、羯族、鲜卑(慕容氏)、氐族、羌族陆续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登场,又陆续的黯然退场,但汉胡相争的局面犹在继续。之前所有的胡人皇帝,在与汉人相处的时候,几乎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先是武力征服,然后高压统治。这种方法,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好像是把大米和红豆放在一个锅里煮,最后虽然熬成了一锅香喷喷的红豆粥,但米还是米,红豆还是红豆,泾渭分明。当然了,胡人的君主之中也有特例,比如说像苻坚这样的仁义之君,在对待其他民族的子民时就没有采取高压统治,但讽刺的是,他的败亡,恰恰是因为这一点,直接导致其他民族的子民轻而易举地推翻了氐人的统治地位。鲜卑拓跋氏入主中原之后,在解决汉胡相争的问题上,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魏道武帝、魏太武帝都是雄才伟略的君主,但他们得到的只是中原的土地,却无法得到中原士人的人心—南方政权的每一次北伐,不管领军的是桓温,是刘裕,还是王玄谟,都会得到北方士人的普遍拥戴。直到魏孝文帝亲政之后,这位蒙冯太后严格教导,未及而立之年,已是精通儒学、经史的青年皇帝总结过汉胡相争的漫长历史,才终于突破了常规思路,有了一个大胆且又十分新颖的想法:

如果把红豆变成大米,然后和大米放在一起煮,那会怎么样呢?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