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北魏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时,曾定下过一个不合情、但合理的规定:北魏后世之君,在册立太子的时候,必须同时将太子的生母赐死。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吕后之祸重现—母以子贵,外戚专权。拓跋弘并非冯太后所生,他的生母姓李,史称李氏。因此,在拓跋弘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生母李氏已被赐死,冯太后以养母的身份将拓跋弘养大,并支持他登上帝位。拓跋弘和冯太后的感情应该说还不错,且不说他是冯太后抚养长大的,他的生母李氏被赐死那也是先祖定的规矩,和冯太后并无关系。但是,正如拓跋珪在定下那个残酷的规矩时所想的一样:皇帝和太后无血缘关系,便能实现权力互相制衡。随着拓跋弘成为献文帝,并年岁渐长,学识渐增,他和冯太后在治国观念上逐渐发生分歧。在汉族人冯太后看来,这个由鲜卑人建立的国家,已在中原立足大半个世纪,其统治下的百姓以汉人居多,而统治阶级依然用统治游牧民族的方式来统治他们,这就不利于国家的进步,所以必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强行纠正。而在鲜卑族人献文帝看来,既然这个国家是鲜卑人建立的,那么他统治下的百姓,汉人也好,其他民族也罢,都应该遵守鲜卑族的律法和传统习惯。随着二人的观念分歧不断加大,皇帝和太后的关系由亲密转为疏远,并急剧恶化,终于在献文帝十八岁的这一年,冯太后告诉他:即日起,把皇位传给你的儿子,你不是刚好也厌倦国政,喜欢钻研佛学么,就当个太上皇吧。

献文帝确实喜欢钻研佛学,经常和一群僧人在一起高谈阔论,当然了,或许献文帝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安于现状,不想改革的想法。就这样,献文帝在冯太后的压力下,甘心也好,不甘也罢,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拓跋宏。拓跋宏这一年还不到五岁,尚自嗷嗷待哺,就成了魏孝文帝。

献文帝退位后,冯太后一边抚养孝文帝(按照拓跋焘定下的规矩,孝文帝的生母也已被赐死),一边逐步全面接掌朝政,从此,这位汉族女人,成为北魏朝中绝对的权力中枢。在她的领导下,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行动在北魏拉开序幕。

由于这次改革发生在魏孝文帝在位时期,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笔者归纳,魏孝文帝改革,又分为前期和后期,也就是冯太后在位时期领导的改革,和冯太后病逝之后魏孝文帝所领导的改革。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此次改革的具体内容。

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主要举措有:

一,颁行俸禄制。

说到这个制度,不得不提及一件北魏的趣事。北魏从道武帝建国,发展到孝文帝继位,已整整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北魏的各级官员从来没有合法领过薪俸,也就是工资。那官员们又不种田,他们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

—抢!

所以北魏的军队战斗力强大,不是没有缘故的,和其他定居在塞外的游牧民族一样,北魏官员的收入,几乎全部通过战争掠夺来实现,一听说有仗可打,各级官员都很高兴,每次打了胜仗,皇帝都会将缴获的战利品选出一部分,分发到各级官员手中。那没仗打的时候怎么办呢,对不起,没仗打,哪里有战利品分发给你们,全体官员们,把你们的裤带勒勒紧过会儿苦日子吧。

这一奇葩的制度贯彻了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朝,官员们那时候都没什么意见,但到了冯太后掌握了政权,她发现这个制度执行不下去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北方被魏国统一了,除非向刘宋开战,哪里还有仗可打。而刘宋王朝偏偏又是极度善守的王朝,每次交战,魏军即使获胜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缴获的战利品还不够开支高昂的远征军费。

没仗可打,可官员们都有一家老小,还得生活下去,于是一个问题随之激化:贪污腐败现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了,官员们有权力,没薪俸,吃什么喝什么,因此用权力去换钱,换食物,可说是天经地义。

所以,冯太后根据国情的变化,决定颁行俸禄制,简单来说,在国家没有战事的时候,国家仍然定期给官员们发工资。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官员们有固定的合法收入,从而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二,整顿吏治。

颁行俸禄制的实行,让官员们得到了合法收入,开始大伙儿都很高兴,也纷纷向朝廷表态,从此不会贪污腐败了。可是没过多久,冯太后发现,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很简单,魏国的官员们已经贪污了几十年了,朝廷突然严令禁止这一行为,官员们还得有个适应过程不是?再说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嫌自己的钱多,朝廷除了颁行俸禄制之外,也没有法令来约束他们,他们一边从朝廷领着薪俸,一边顺便再贪污点外快,双管齐下,双倍收入,何乐而不为。

所以,冯太后根据官员们的心理,决定再整顿吏治。她告诉官员们,从今往后,你们是京官也好,出任外地也罢,朝廷会派出特使,定期对你们的政绩进行考核。只有清廉有为的官员,才能留任甚至晋升官位,至于考核不通过的官员,对不起,请把你的人头留下。

这一道政令实在是太狠了,因为一众官员之中,贪污起来胆子最大,敛财最恨的,正是鲜卑族的宗室,也就是那些王子王孙。不久,考核官员的特使们回报冯太后,称魏国的汝阴王、南安王欺压百姓,敛财无数,按照惩贪法令,应当斩首。冯太后听得此事,亲自审理此案,在审判汝阴王、南安王的过程中,非但二位王爷被吓得哭哭啼啼,其他的大臣也认为,因为二人是皇室子弟,祖上又有大功于魏国,理应法外容情,进行特赦。冯太后不同意这一观点,郑重说道:“法令者,乃国之根本,无法则国威不立。因此,岂能为了保全权贵而损害法令?恰恰相反,大魏正要借这次机会,大义灭亲给天下人看看,从而显示出大魏法令的公正之处!”于是批道:将二王收捕,来日斩首示众!

事后,经百官求情,汝阴王、南安王免去死罪,但皆被削除爵位,贬为庶民,禁锢终身。

三,创立三长制。

冯太后通过颁行俸禄制、整顿吏治,在保障官员们基本收入的同时,又极大程度上缓解了魏国官员的贪腐现象。然而在她看来,北魏的制度仍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说宗主督护制。这宗主督护制,也是北魏沿用了大半个世纪的一大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北魏崛起之初,开国皇帝拓跋珪从关外来到关内,对他征服的土地、人口缺乏有效管理的方法,于是,他把中原的百姓像草原上的那些牧民一样,分成一个个小群体,让当地的豪强管理他们,这些豪强,就是宗主督护。各位宗主督护管理的人数有多有少,但他们向朝廷缴纳的赋税多少,并不严格按照他们管理的人口数量计算。比如说,一位宗主督护治下的百姓有一千人,另一位宗主督护治下的百姓有五百人,但他们同是宗主督护,地位平等,缴纳的赋税可能一样。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知道冯太后创立三长制的用意了。所谓三长制,就是像之前汉、魏、晋等汉人建立的王朝一样,对百姓重新进行人口普查,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从此,邻长、里长、党长取代了宗主督护的职能,他们严格按照户数、人数,向朝廷缴纳赋税。在三长制创立之前,一个宗主督护可能管理着一百家百姓,按照三长制的标准计算,等于是二十邻。但由于朝廷对他管理的实际人数无法统计,这个宗主督护完全可以隐瞒实际人口数量,只按照一邻的标准向朝廷缴税。

通过创立三长制,北魏管理百姓的方法已经与汉人王朝管理百姓的方法相差无几了,这一制度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北魏朝廷的财政收入从此节节攀升,而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则被极大的削弱。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