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该是“君明臣贤”的一段历史佳话,没想到,却被一件意外的插曲给打破了。公元436年正月,距离檀道济略施小计,逼退魏军之时,已过去有五年。宋文帝不知道是因为天气寒冷受了风寒,还是饮食上出了什么问题,突然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一连几十日不能够上朝。皇帝久病不愈,国家大事还得有人来掌管,于是,经宋文帝本人同意,他的皇弟刘义康便以宰相的身份暂掌朝政。
当时宋文帝才年仅三十,他的几位皇子都年纪还小,不能理事,因此用刘义康代替皇帝治国之举,符合宋国的国情。而刘义康临时当上了这个“代理皇帝”之后,表现得也十分出色,对外,他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对内,他每次忙完公事之后,都亲自入宫尽心服侍兄长,端汤送药,任劳任怨。宋文帝对自己弟弟的表现很满意,于是就有了一个念头:自己病了这么久,丝毫不见好转,只怕时日不多了,既然刘义康能力、品德俱佳,不如及早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一旦自己驾鹤西去,就让他全心全意地辅政太子刘劭(刘义隆长子,时年十三岁)。
按照惯例,要设立辅政大臣,一个人是不够的,至少得几个人同时担任,而且最好是文武搭配,文的主管政事,武的主管军事。文的辅政大臣有了,刘义康,那么武的辅政大臣该选择由谁来担任呢?宋文帝在患病期间想了又想,发现没有人比檀道济更适合了。
“宋国之栋梁”“兵法集大成者”“魏军畏之如虎”,这些都是檀道济通过战无不胜的表现赢得的声誉。加上他已有过辅政大臣的资历(刘裕临终前任命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在辅佐少主方面经验丰富,不用他为辅政大臣,怎么着也说不过去啊。
二月,宋文帝下诏,让檀道济立刻入朝觐见。
檀道济一得诏书,就辞别家人,从江州赶往京城建康。他的妻子为他送行,面有忧色地说道:“唉,老身担心的事儿终于还是来了,将军此去京师,定是有去无回;不日,将檀氏一族满门抄斩的诏书也将会送到。”檀道济不信,安抚妻子道:“我担任江州刺史多年,克勤克俭,从无过失,陛下一直对我推心置腹。此次召我入京,是陛下身体抱恙,他担心或有不测,想提前拜我为辅政大臣罢了。”檀道济妻子不复多言,二人别过。檀道济到建康之后,如他所料,皇帝虽然卧病在榻,不能起身理事,但在召见檀道济时,仍然挣扎着起身与之答话,言语十分敬重,并且还表达了想任命檀道济与刘义康一起担任辅政大臣的心意。檀道济谢过宋文帝,自此留在京师等候消息。
不知不觉等了一个月,期间宋文帝的身子骨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就跟六月的天气一样,一会儿放晴,一会儿下雨。到了三月份的时候,宋文帝的病情突然好转,又可以亲自治理国事了。他的病情既然好转,那么暂时也就犯不着再任命什么辅政大臣了,宋文帝遂再次召见檀道济,当面对他这些年担任江州刺史,以及其他职务的功绩予以高度肯定,同时,宋文帝令左右为檀道济准备车驾,让他带着朝廷的赏赐之物返回驻地。
见皇帝转危为安,檀道济也很高兴,加上了他此来颇受朝廷礼遇,又得了一车赏赐之物,便风风光光的踏上了归途。走出建康城门时,檀道济想到自己离开江州之前夫人说的那一番话,忍不住笑道:“夫人啊,你的预言终究是错的,看我回去之后,你怎么好意思见我?”
建康通往江州之间,有水路可行,檀道济带着随从、车马等物刚等登上渡船,还没出发,建康方面突然又有朝廷特使前来,对船上的檀道济道:“大人且慢行,卑职们奉陛下之命,特带来美酒一坛,为您饯行!”檀道济大喜,吩咐从人道:“快上岸,随我一道答谢陛下大恩!”众人刚来到岸上,特使一声唿哨,一旁突然闪出百余名宫廷侍卫,手持刀剑将檀道济等人团团围住,檀道济急了,忙问特使道:“诸位是什么意思?”特使不跟他答话,直接令人将檀道济押下,用囚车带回京城。
现罪名确凿,可斩立决!另外,其子女,以及亲信薛彤、高进之等一十二人,也皆受朝廷厚恩,却与檀道济私下勾结,狼狈为奸,依照诏令一并处斩!”
檀道济妻子的预言实现了,但檀道济并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只明白一点:没有了我檀道济,以后谁来帮助大宋守护万里江山,谁来帮助大宋抵挡魏国铁骑的侵略!见过宋文帝的诏书之后,檀道济怒不可遏,两道目光犹如燃烧的火炬,他摘下了头上的头巾,狠狠地砸在地上,冲天咆哮道:“混蛋,哪有人像你们这样愚蠢,竟然亲手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成语“自毁长城”的出处。)
三月初八,檀道济与儿子、亲信等十余人皆被斩首,举国上下闻知此事,无不惊悸;而魏人听说竟然有这等奇事,则纷纷弹冠相庆,魏太武帝在朝会之时,也兴奋与大臣们说道:“檀道济死了,南方剩下的那些竖子还有什么值得朕忧虑的呢?”
从事后来看,檀道济被杀一案确实很奇怪,就在几日前,宋文帝还隆重地欢送他返回驻地,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怎么才几日工夫,就把他判定为“反贼”,将他满门抄斩了呢?对此,笔者为免得读者朋友们产生疑惑,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稍作一下解释:就在檀道济离开建康城不久,宋文帝的病情突然又再次加重了,而且从发病的迹象来看,这一次神仙也救不回来了。宋文帝于是急忙派人召见刘义康、檀道济二人,要将身后事嘱托给他们,当时,檀道济已离开了京城,而刘义康却常年在宫中行使“代理皇帝”的职权,自然是刘义康先到。刘义康听过宋文帝召他前来的用意,想了一会儿,问宋文帝道:“皇兄,你觉得臣弟的才能比之檀道济如何?”
宋文帝虽病重,脑袋没糊涂,不假思索地回道:“朕任命你为辅政大臣,是因为你是我的亲弟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单论才能,当然是檀道济的才能更高。”
“当年曹睿临终之前,让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少主的时候,只怕也是这么想的吧?”
就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足以判定檀道济的死刑。—宋文帝任凭流言蜚语的诋毁,一直对檀道济信任有加,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用人的手段很自信,觉得可以驾驭住檀道济;但他万一真的去世了,仅凭刘义康和他几个未成年的儿子,有人可以撼动檀道济在朝中的地位吗?而且,更加细思极恐的是:当年司马懿篡权曹魏,其子孙司马昭、司马炎等人好歹还保留了曹魏宗室一族的荣华富贵;可是他的父亲已作出了一个极坏的示范,一旦让檀道济成为又一个司马懿,那么刘宋王朝的那些王子王孙们,可能会被篡权者灭族的!
在被别人灭族,和灭别人的族之间,宋文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所以他肯定了刘义康的担忧,颁布了那条诏书,杀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
檀道济冤不冤?自然是冤的,而且冤得不能再冤了!但宋文帝杀他符不符合逻辑,同样也符合逻辑。这一点,檀道济的妻子早在几年前就看出来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啊,除非是刘秀、曹操这种“军神级别”的君主,否则一个不懂军事的君王,很难做到对“军神级别”的部下保持百分之百的信任。很可惜,檀道济没有看出来。他的心中只有国家和大义,没有勾心斗角的宫廷政治。
也是命运弄人,苍天无眼吧,檀道济被杀后不久,宋文帝的病就好了,这次是真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