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相比到彦之受命北伐,举全国之精锐,战船、兵器、粮饷无一缺乏,结果大败而归;此次檀道济受命北伐,则是既无精兵,也无粮草,因此还没开战,已注定了前景堪虞。在檀道济麾下,有两位忠心耿耿的部将,一位名叫薛彤,一位名叫高进之。这二人武艺高强,又有胆略,与檀道济情同兄弟,时人常将薛彤、高进之比作檀道济的关羽、张飞。待得檀道济从宋文帝处归来,展示过宋文帝命令他出兵北伐的诏令,薛彤、高进之出于担忧,劝檀道济道:“陛下虽然精通治国,但对军事实则一窍不通,这一战,将军明知出战必败,为何还要执意领命出征。依我二人之见,不如立即上奏天子,将军中的情况如实相告,希望陛下在了解实情之后,能够及时收回成命。”
檀道济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说道:“天子一言九鼎,既然当众下达了命令,那就是圣旨,圣旨岂有轻易收回去的道理?而且,自从先帝驾崩以来,我大宋与魏国交战,十战九输,到彦之此次出征河南,稍遇挫折便不战而逃,更是把我大宋的颜面丢得干干净净,在这样的局面下,我等若是因为敌我实力相差悬殊,就吓得止步不前,那只会让北方的胡虏们今后愈发轻视我们汉人了。”
“可是,将军您也知道,我军的武器、粮食都十分缺乏。拿什么与强大的魏军抗衡呢?”
“战争,最重要的不是武器、粮食,而是这个…”檀道济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舒开脸上的皱纹,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说道:“别忘了,我还有三十六计!”
是啊,作为昔日战神刘裕麾下的那支“全明星名将阵容”之中仅存的硕果,一直遭到君王怀疑、冷藏,好不容易才重新获得君王信任、重用的檀道济有得选择吗,他别无选择,于是他作出了决定,必须好好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为国家、民族的荣誉而战。出战之前,他觐见宋文帝,请求再得一人为副将—同样拥有丰富战争经验的王仲德将军。宋文帝已把所有的希望押在檀道济身上,对此自然准奏,而且严格地说,宋文帝虽然多疑,却不算是位昏庸的君王,经过几日的查证,他基本了解清楚上次一战,王仲德着实无罪;并且他还了解到,檀道济此次出征,艰难程度远远超乎他之前的想象,且不说武器、粮草一时难以凑齐的事儿,只说拓跋焘已经回国了,随时可能派遣军队,甚至亲自带领军队增援魏军大将安颉,饶是檀道济久负盛名,宋文帝对他此次出征,心中也是暗暗捏了一把汗。
公元431年正月,正值北魏太武帝回到国中,与群臣庆贺西征夏国,反击宋国两战皆取得大胜之际,三万宋军在檀道济的率领下,火速抵达青州,开启了宋国短期内的第二次北伐行动。
相比淮河以北的其他地区,青州之地,也就是山东半岛,虽与其他魏宋两国的军事缓冲地带一样,随着南北朝形成,魏宋两国长期战争打响,也多次经受了战火,但由于青州偏处东方,毗邻大海,境内多险山,且距离宋国军事重镇彭城较近等因素,这里却一直被宋军牢牢控制着,魏军几次试图占领青州,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这里的军民才能够长期安心生产,武器储备、粮食储备较其他宋国的北部地区要好得多。而檀道济之所以北渡淮河之后,率先来到这里,除了缓解缺乏武器、粮食的巨大压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青州本身具备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从青州出兵,向西进发,数百里之外就是正被安颉带兵包围的滑台;向北进发,一过黄河,就是冀州东部,这里是强大的北魏国中,少有的兵力薄弱地区。对此,崔浩之前也对魏帝分析过,他最担心的事儿,就是宋军集中力量猛攻冀州东部和邺城,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平城,位于太行山西,越往冀州东部去,该国的防守力量就越是薄弱。于是,随着檀道济抵达青州,魏军很快便遭遇了一个难题:接下来他们是应该集中兵力继续攻打滑台呢,抑或是分出大量兵力镇守冀州东部一线,以防檀道济“声西击北”,趁虚攻打冀州东部。
毕竟此人是世间罕见的名将,不比庸碌无能的到彦之,绝对大意不得!别的不说,就凭人家能总结出《三十六计》一事,当世有几人能够做到?
这个难题难住了许多人,但到了魏帝拓跋焘这儿,却不算是什么难题—檀道济是世之名将,那又怎么样,别忘了,他拓跋焘也是世之名将!魏太武帝得前线来报,说:“檀道济来到青州之后,不久即率军进驻寿张(在今山东阳谷县南部),距离滑台只有二百里;另在寿张附近,西有邯郸,北有巨鹿,此时皆无重兵镇守。我等该如何抵挡檀道济的进攻,还请陛下给予指示。”魏太武帝一拍几案,大声道:“抵挡他作甚,给我主动出击,之前一战,宋军溃败成那样,以宋国现有的实力,哪还有许多精兵强将,朕敢料定他檀道济此次所率的军队人数至多不会超过三万人,而且大多是之前不战而逃的宋军败兵,以百胜之师对战屡战屡败之师,还要讲究什么防守策略?”
河南各地魏军将领一心想着该怎么“守”,听得旨意,叫他们“攻”,如醍醐灌顶,纷纷发一声喊,杀奔寿张而去。冲在最前方的,乃是魏国宗室拓跋乙旃眷。檀道济得哨兵急报此事,笑道:“本将军正为军中武器、粮草不足之事为难,他来得正好!”他一声令下,将三万宋军分作三部,檀道济自领中军,宁朔将军王仲德率领左军,骁骑将军段宏率领右军,兵分三路出战。
北魏以武建国,魏太武帝身为九五之尊,尚且每战亲临前线,持剑上阵厮杀,其他宗室子弟何人敢疏于练习弓马技艺,躲在深宫之中养尊处优?拓跋乙旃眷率数千精骑当先与宋军的中军遭遇,仔细一看,宋军阵中,除檀道济、薛彤、高进之等少数将领有战马骑乘之外,其他多是步卒,且面有菜色;自己这边,重骑兵、轻骑兵一应俱全,马膘肥,人健壮,哪里还会将对方看在眼里。两军交手之后,檀道济所部抵挡不住魏军骑兵的迅猛冲击,果然显露出战败的趋势,只得一边收缩阵型,一边向东南方向且战且退;拓跋乙旃眷见状大喜,呼唤将士们一拥而上,竟将宋军主帅檀道济和一万多宋军士兵紧紧围作一处。魏军才刚刚将宋军围定,突然见宋军阵中万箭齐发,以扇形之势对四面八方展开猛烈的射击,而发射箭矢之物,当然是宋国的镇国之宝:强力弩机。之前,刘裕在位时期,多次使用万钧强弩这一武器,以弱胜强,以步兵战胜骑兵,但刘裕当时所使用的弩机有一很大的缺点,就是体型笨重,不利于携带。刘裕去世之后,檀道济身为辅政大臣之中唯一的武将,他明白自己身负着国家兴亡之重托,自是在研究战争之事上不遗余力。这些年,他做成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总结前人所用的兵法,写成了《三十六计》;第二件事,他继刘裕之后,对宋军使用的强力弩机再次进行了改良,从而使得该武器仅稍稍降低了一些杀伤力,却能便于随身携带,并能用于在移动的过程中作战。
随着一通乱箭扫射,急于将宋军包围,导致阵型过于密集的数千魏军许多成了宋军弩机的箭靶,有的骑兵甚至一人身中七八支箭矢,每一支箭矢的强劲力道,都能轻易刺穿魏军的盔甲。拓跋乙旃眷大惊失色,急忙下令魏军散开阵型,解除对檀道济的包围。这道军令刚下,魏军外围喧哗声大起,却是王仲德、段宏率领左、右两军,事先埋伏于战场之外,这时他二人见主帅被围,急忙麾军齐出,援救主帅。在宋军的内外合力夹击之下,更兼檀道济身侧,还有被誉为“关羽、张飞”的两员悍将:薛彤、高进之,拓跋乙旃眷当场战死,其所带来的数千军队也是大败特败,横尸遍地。
檀道济北伐首战,旗开得胜,方令军士打扫完战场,顺便清点缴获之物,又有一员魏军大将带着数千人杀到,这一次来的将领,名叫悉烦库结,官拜魏国济州刺史(南北朝时期,北魏首设济州,主要辖区在今天的山东西北部)。对于这位刺史大人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因为他此行只有三个目的:一,给宋军送武器,二,给宋军送粮食,三,给宋军送人头。因为他刚与宋军打过照面,就稀里糊涂地被人射中了数箭,然后坠马落地,首级被宋军士兵斩下,呈到了檀道济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