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这才释然,同意按照崔浩的计策行事。不久,魏国河南守将又派人北上向皇帝告急:宋军已正式出兵了,主帅到彦之如今总领战船千艘,已从淮河驶入泗水。太武帝因为心中已有了放弃河南,择机西征的意思,只是平淡地回复说知道了,除此之外再无诏令示下。到该年七月,宋军水陆之师共计十万,抵达滑台,一到城下,迅速发起进攻,魏军在这里仅部署了数千士兵,守将见朝廷无救兵前来增援,只得放弃此城,逃往河北;宋军主帅到彦之大喜,令军士不作停顿,又前往攻打虎牢,待宋军到关下时,却见关上空无一人。原来,魏帝之前还心存侥幸:如果宋军此次出动的兵力不多,那河南之地能守还是尽量守住;如果宋军此次出兵规模浩大,那时再下令放弃河南也不迟。在得滑台守将回报,说宋军此役出兵的人数整整达十万人之多后,魏帝这才确信想要守住河南,是必须和宋军打硬仗的—那样西征的事儿就被耽搁了。他心中甚服崔浩有先见之明,忙下令河南各地守军全线向北收缩,退往邺城。
由此,宋军轻易又攻克虎牢,并在之后的一个月内,陆续占领洛阳、金墉等地,一路向西推进至潼关,与夏国在关中的领土接壤(赫连定已重新夺回了长安,控制了关中)。于是,宋、夏两国皆是大喜,到彦之派人回国向宋文帝祝贺道:“托陛下洪福,司州、兖州,已全部被我军光复。”赫连定也遣使到建康,与宋文帝喜滋滋地商议道:“宋军攻势喜人,灭掉魏国一事指日可待。这样吧,待灭掉魏国之后,宋、夏两国可以恒山为界,恒山以东,划归你们宋国;恒山以西,就归我们夏国咯。”宋文帝一口同意,并派出特使赶往前线劳军。
在一片欢欣鼓舞之中,唯有两位宋军将领依然保持着冷静:檀道济、王仲德。这两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一眼就看出:魏国表面上连连败退,其实不过是有意而为之。二人不约而同地上奏奏宋文帝道:“诸位将军不了解北方的真实情况,一定会中了魏人的奸计。他们如今放弃城池逃亡,不过是在暗中积蓄实力,老臣深为此事担忧。”书信送到宋文帝手中时,檀道济正赋闲在家,王仲德稍好一点,在到彦之的手下当了一员偏将。为什么会如此呢,当然是因为宋文帝信不过他们了—之前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搞政变,废黜刘义符的时候,檀道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与那三人的身份一样,同是刘裕临终前委任的辅政大臣,说他对其他三人搞政变的事儿一点不知情,谁相信啊?加上宋文帝此人很有城府,非常多疑,因此檀道济自然受到冷落;王仲德的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他的威望没有檀道济高,也没人称赞他是“国之栋梁”“中游砥柱”,处境稍好一些。
两位老将的书信,很快被宋文帝撂在了一边,他此时信心极度膨胀,已在与赫连定商议灭魏之事,哪还能听得进这些劝告。八月,宋、夏两国以恒山为界,相约夹击魏国的盟约既然达成,夏国国主赫连定也动手了,他亲率数万军队,攻打魏国西部,如此,魏国继河南之地尽数沦陷之后,西线也开始吃紧。魏太武帝对此早有准备,一得赫连定出兵的消息,便在平城召集军队,准备对夏国进行反击。魏国官员之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魏帝与崔浩事先已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这时见魏帝放着在河南地区耀武扬威的十万宋军不管,却要率军远征平凉,纷纷大急。他们劝魏帝道:“陛下此举太冒险了,万一宋军趁着我军西征,大举渡河北上,我大魏江山尽失矣!”
太武帝也被说得犹豫起来,问崔浩道:“爱卿放弃河南,全力西进的策略,真的能够成功实现吗—不会有变数吧?”
崔浩淡定地道:“放心吧,刘义隆与赫连定两人的心思,微臣早已算得一清二楚。这两人,表面上看起来相互勾结,遥相呼应,实则,两人都心怀鬼胎,只不过是在表面上看起来亲近罢了。刘义隆等着赫连定大举进攻,赫连定却在盼望宋军先攻打河北,谁都不敢率先使出全力。最终,这两人就像捆在一起的两只飞鸟一样,不能同时起飞,自然也无法对我大魏造成威胁。”
“可是,万一…万一宋军偏偏趁着我军西征,来攻打河北了,那该怎么办?”魏太武帝想了想去,还是不太放心,毕竟,这么重大的决策,弄得跟赌博一样—就算崔浩之前算无遗策,他也不敢拿万里江山轻易作赌注啊。
“为了让陛下宽心,臣可以与您再具体分析一下宋军的作战思路。陛下是深谙军事之人,理当知道,宋军如果要攻打河北,那么其最佳的策略,是在夺取河南之后,只据守河南中央的少数几座城邑,保证粮道通畅足矣。然后,宋军兵分两路,东路军直指冀州东部,西路军则直取邺城,打得我军首尾不能兼顾,那样的话,陛下就必须亲自率军迎战他们,不可怠慢。而如今据前线来报,宋军贪图之前夺占的那些城邑,任何一座都不舍得放弃,因此,十万宋军已被分散在长达两千里的河南之地上,每一座城邑驻守的宋军,至多只有数千人,他们的兵力如此分散,以至于根本组建不了一支在人数上足够渡河北伐的军队,您还担心什么。而且,赫连定的夏国,之前已遭到我军多次沉重打击,就如同枯树一样,轻轻一推,就能将之击倒。待我军西征取胜归来,届时东出潼关,反击宋军,必能席卷向前,如同秋风扫落叶,别说收复河南了,整个长江、淮河以北,都将归属于陛下,请您好好把握住这次绝佳的机会,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八月下旬,魏太武帝抵达统万,在此集合从各地赶来的西征大军。至九月,十万魏军已齐聚至魏帝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