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魏国西征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是安颉带回平城的。达奚斤攻打平凉之前,令他看守营地,因此他与少数士兵才幸免于难。正是祸不单行,魏太武帝得知该消息时,长安也已经失守。一时间朝野震动。

四月,夏国新任皇帝赫连定一边派遣使者来到平城,请求与魏国和解;一边却秘密从长安引军北上,准备再接再励,收复统万。对于赫连定的花花心思,少年时期就处处彰显其英明睿智,如今年二十一岁,已是过了戴冠之年,愈发显得成熟稳重的太武帝自是洞若观火,他语气坚定地答复赫连定道:“尊驾若是真心与我大魏和解,可亲自入朝,与你兄长相见;否则不必花言巧语,外显恭顺之意,却内藏豺狼之心!朕是不会相信你的。”

随便说一句,赫连定的皇兄赫连昌自打被押送到平成之后,太武帝对他颇为礼遇,二人经常单独打猎,二马并逐奔驰于高山危谷之中。太武帝身边的大臣暗劝太武帝道:“赫连一族的人个个好武,而且个性奸诈,陛下不可与赫连昌过于亲近,以防不测。”太武帝道:“天命自有定数,诸位何必多虑呢。朕通过此举,正要显示出我大魏的恢弘气度,从而使得天下归心。否则若是将赫连昌杀了,赫连定只怕睡梦之中都会笑醒呢。”

赫连定收到魏帝回信,知道两国结下了大梁子之后,和解之路是行不通的了。当时,夏国虽然通过守住平凉,并且重创魏国西征大军的战果暂时稳住了国内局势,但在整体国力上,魏国对比夏国依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不久,随着魏国在统万一带加强兼备,以防夏军突袭,赫连昌被迫收兵而回,收复旧都的计划破灭。赫连定为人野心勃勃,昔日曾深怨父亲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今日虽得偿所愿,但他继承的只是一个没有了都城的国家。回到平凉之后,赫连定带着文武大臣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史称:阴槃山。在阴槃山的最高处,赫连定眺望东方,面朝统万城方向,他声泪俱下地哭道:“先帝若是当年把皇位传给朕,怎会落得今日的局面?苍天啊,请佑护我大夏,朕在此立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和诸位大臣将破碎的家国复兴。”

下得山来,赫连定随即派人送出两封书信,寻求盟友,共同谋划伐魏之事。一封书信,送往北方,收信人是柔然可汗;另一封书信,送往南方,收信人是宋文帝刘义隆。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之前刘裕驾崩后,宋国的皇位明明是由其长子刘义符继承,这才过了短短几年,怎的宋国的皇帝变成了刘义隆?在此笔者稍稍解释一下:因为刘义符继位之后只知享乐,毫无作为,尤其在面对强大魏国的入侵问题上全无对策,宋国的官员们在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位辅政大臣的领导下,自发组织了一次政变,把刘义符赶下了台,另立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为皇帝,史称:宋文帝。

宋文帝登基,是在魏国两征统万,占有河套平原之前。到这时,他已称帝达四年之久。而历代皇帝,但凡谥号之中带有“文”“武”二字的,作为一般都差不了。比如说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等等,都是很有能力的君王(曹丕只是命短,否则他也是文武全才)。同样,这位被宋国大臣们推举出来的宋文帝刘义隆也不简单,他当上皇帝之后,很快就表现出了远胜他两个草包哥哥的一面,比如说,他干了以下几件大事。

第一,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位辅政大臣,理由很简单:你们胆子够大啊,竟敢废黜我的皇帝哥哥!不除掉你们,假若有一日你们三位也看我不爽怎么办?

第二,重新审查户籍,增加朝廷收入;同时,又减免穷苦百姓从政府借取多年,利息越滚越多,早已无力偿还的贷款,维持社会稳定。

第三,兴建各级学府,鼓励开拓荒田,求贤各方名士。让宋国在文化、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正由于以上这些政策,使得宋国在刘裕去世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史称“元嘉之治”(宋文帝在位期间,宋国定年号为元嘉)。

柔然可汗、宋文帝二人在收到赫连定请求结盟的书信后,都欣然表示同意,其中,宋文帝更是豪情万丈的与赫连定达成约定:两国效仿三国时期,吴、蜀二国共同伐魏的举措,一旦灭魏之事事成,宋、夏两国平分天下。宋国国内,有些不明事理的大臣提醒宋文帝道:“夏国与柔然结盟,那是他们两国的事,我大宋为什么要参与进去;别忘了,夏国与我宋国可是世仇,十年前,赫连勃勃用奸计窃取长安,残杀我宋国忠良的事儿,陛下您忘了吗?”

“朕当然不敢忘,但是,你们也别忘了一个成语—唇亡齿寒。眼下,魏国已几乎占领了整个北方,其皇帝拓跋焘上任仅数年,便先后大胜柔然、夏国,向北侵吞大漠,向西夺取河套,其国势甚至比三国时期的魏国还要强盛。这样的对手,不联合三国之力,怎能轻易打败他们。”

宋、夏、柔然三国,就此达成“伐魏联盟”。消息传至北魏,魏帝召集公卿大臣共商此事。一众公卿大臣齐声奏道:“三国之中,我大魏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南方的宋国,因为该国雄踞江南,实力最强,且那帮汉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喊着口号,要北伐,要收复河山;其次,我大魏的威胁来自于西方,那赫连定自打收回长安之后,日日夜夜都想着夺回他的故都统万;最后,我大魏的威胁才是来自北方,因为柔然人的实力虽然也算强大,但一来我国拥有长城之利,可阻挡该国骑兵的攻势;二来,陛下已先后两次成功打击柔然,该国见我大魏军队一到,躲还来不及,暂时不会有勇气大举入侵中原的。因此臣等建议陛下,要破解三国联盟,可先伐宋,其次伐夏,最后才是讨伐柔然。”

太武帝又问崔浩的意见。崔浩上前道:“与之前一样,微臣虽知自己的观点与诸位不同,若照实说了,恐怕会惹得各位大臣不喜,但为了国家,不得不据理直言。请诸位恕在下鲁莽,在下认为各位公卿大臣的分析虽然有些道理,但他们提出的攻打顺序却恰恰是说反了—在臣看来,我魏军先后讨伐那三国的顺序,应当以柔然为先,夏国其次,最后才是与宋国交战。”

和崔浩担心的一样,由于他次次和别人的意见唱反调,弄得就像他一个人高明,而其他人都是蠢材一样。公卿大臣之中,许多人便急着站出来,对崔浩的发言进行反驳。魏太武帝见状,剑眉一扬,露出了会意的微笑,他止住那些大臣,鼓励崔浩道:“你如此分析,自有道理。不用顾忌其他公卿的看法,请你再对此详作解释。”

崔浩于是接着道:“诸位大臣在考虑攻打顺序时,考虑的是谁对我大魏威胁最大,就先进攻谁;而微臣在考虑攻打顺序时,则是考虑攻打谁更便利,就先进攻谁。陛下与各位大臣可试想,与宋、夏、柔然三国交战,我军该如何与他们交战,双方各需携带哪些武器。显而易见,与宋军交战,我军除了要与他们围绕着城池展开拉锯战,还要在水泽遍布的南方行军,因此魏、宋之战,交战的地点不仅限于陆地上,还需要随时提防他们强大的水军;与夏军交战,我军则要突破他们坚固的城墙,因此攻打该国,必须要带上大量笨重的攻城武器;只有与柔然人交战,最简单了,那塞外尽是草原、大漠,我军与之交战,只需要动用骑兵,就可实现一马平川,长驱千里。”

听到这里,太武帝终于允许其他大臣发言,太史令张渊等人对崔浩道:“崔大人振振有词,自谓有理。可是你却忘了,当年说无法彻底征服柔然的也是你,说该先攻打夏国的也是你,正如你当年所说,柔然人就像飞鸟和野兽一样,根本无法捕捉到他们,现在你却又主动提议要先打击柔然,然后再伐夏,伐宋。我等不才,倒要再听听你如何自圆其说。”

崔浩不急不忙地解释道:“当时,在下之所以提议先攻打夏国,那是因为柔然人才刚刚被我军重创,牧民们远远迁至塞北,和受伤的野兽一样,日夜警惕,我军那时出征塞外,自是下策;今日不同,柔然人仗着和宋、夏两国刚结成同盟,只道我军定会先拿那两国开刀,其牧民许多已重新返回漠南故地,支起的帐篷随处可见,趁现在去攻打他们,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大胜归来,等及宋、夏两国发现我军出征塞外,想进兵河北时,我军主力已经回国了。而之后选择攻打夏国,并非宋国,一则是前往长安、平凉等地的路途较短,我军又无须特意组建水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赫连定想收复统万之心,是出自于真心—该族是匈奴族,最善于好勇斗狠,他们说会来进攻我们,那就一定会来。而宋国作为南方霸主,该族的子民多是汉族人,汉族人当中,什么样的人最受重视、尊敬?—善于夸夸其谈、吟诗作对的儒生,那些儒生写起谴责我魏国檄文来,一日之内可以完成十篇,但让他们上了战场,只怕十年之内都难攻取一座城邑,因此宋人的北伐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大多时候都无法把口号付诸于真实行动。”

崔浩说到这里,突然听见太武帝坐在上首处哈哈大笑,不禁愕然。太武帝大笑过了,从身上取出一封公文来,让近臣宣读。那近臣大声读道:“拓跋焘,你识趣的话,就速速归还之前从我大宋夺取的河南之地,若不然,朕一定会派兵北上讨伐!”—公文作者:宋国皇帝刘义隆。

太武帝这才解释他为何发笑:“崔浩刚才判断:宋人一日之内可以完成十篇檄文,十年之内都无法攻取城池一座,这封公文就是最佳的例证了。那宋国皇帝若是真心北伐,他大可秘密出兵,来个出其不意,现在却用言辞咄咄逼人的对朕进行恐吓,显然是他考虑到和夏国、柔然既成同盟,不得不对魏宣战,可是由于他内心胆怯,却又不敢真的派兵北上。朕意已决,就依照崔爱卿的提议,先伐柔然,其次伐夏,最后南下征宋。”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