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于是在赫连昌的督促下,赫连定攻打长安愈急,不久,赫连助兴、赫连乙斗等人亦奉赫连昌之命,率军前往助战。到该年四月,达奚斤派人禀报魏帝道:“陛下,长安一带的夏军越聚越多,老臣实在支持不住了。”魏太武帝送走使者,即刻升帐,号令众将道:“赫连一族只道朕只会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打仗,这次偏要打他一个出其不意—是时候了,诸位听我将令!”众将闻言,皆凛然上前等待指示。太武帝道:“长孙翰,你率三万骑兵,此役担任先锋;拓跋素,你率三万步兵,此役作为后继;尉眷,朕交于你三千人,此役负责督运攻城器械与辎重;陆俟,你从今日起,接管平城以北防务,以防柔然人趁机南下侵扰…”这一番部署,太武帝实则早在数月前就已筹谋于胸,因此分工虽然繁复,须臾之间,业已分派完毕。五月上旬,魏军主力从平城出发,秘密抵达君子津,在此地镇守的魏将桓贷带人迎接过了,目送魏帝一行人过了渡桥。太武帝到黄河西岸之后,传令三军就地扎营,并对众将宣示了他已构思好的作战计划:“我军此次攻打统万,战术与去年一样,仍是只派出三万轻骑前往偷袭,所有步兵、攻城之物,一律留在营中,不用随朕行动。”

他这么一说不打紧,随他出征的魏军将领们又是一片哗然。—去年说光凭骑兵,难以攻克坚如磐石的统万城,所以必须等待攻城武器造好才能前来攻打的,不是他拓跋焘本人亲口说的吗?如果沿袭去年的战术,那么何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严令国中的工匠们披星戴月地忙碌了这么久,才赶制出这许多攻城武器?而且,同样的战术使用两次,赫连昌再是愚笨,这次也定会严加提防了。偷袭这种战法,说句不好听的,真的是“风险大于机遇”,第一次使用,敌人没有防备可能会有奇效,第二次使用,敌人若有了防备,那就等于是去送死了。(为方便读者朋友理解,这里举个类似的例子:二战的时候,日本海军非常喜欢动用舰队偷袭美国,第一次偷袭人家珍珠港,打了美军一个出其不意,战果是很显赫;但第二次它还想用偷袭的战法,再去夺取人家的中途岛,就被美军识破了,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不说,中途岛海战还成为了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拓跋焘笑而解释道:“《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说,在用兵的策略之中,用谋略取胜是上上策,而用强攻城池的方法取胜是下下策,朕再不智,也不可能在明知统万城是天下第一坚城的情况下,还从正面去强攻它。朕知道你们在疑虑什么,对,既然我军从始至终都没打算去强攻城池,那为何还要下令工匠们拼命打造攻城武器呢?—答案就是:这些攻城武器,它们的意义并不是用来攻城,而是用来迷惑人心…”

太武帝又接着解释道:“如果我军没有这些攻城器械,那么敌军知道我军没有能力攻克统万,他们必然会选择围绕城池展开坚守;我军如果带着这些攻城器械逼近统万,敌人出于恐慌,他们同样会选择坚守城池。一旦让魏、夏两国的交战变成了城池攻防战,我军士气再是旺盛,武器再是精良,毕竟离开家乡已将有二千里,短时间内如果不能成功攻克敌方都城,我军就会进退无路,落入险境。所以,朕才决定,仅用骑兵直抵城下,显出一副奈何他们不得的样子,而夏军既然知道我军带着大量攻城武器前来,见我军出战的骑兵人少,主力部队并未跟随出战,定会又惊又喜,欣然出城与我军在旷野决战。届时,我军再且战且退,故意显出羸弱不堪之状,诱使他们一路向东追击,等到我军将要退至黄河岸边时,无须激励,军中上下见身后已是绝路,自会奋不顾身回身反击,此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呵呵,三万骑兵,用来攻城自是不能,但用来在旷野之上打赢一场决战,已然绰绰有余!诸位爱卿只管依计行事,放宽心便了。”

魏帝众人计议已定,三万骑兵还没正式出发,几日后,已有夏国将领带着部下赶来投奔。原来,那大夏自建国以来,一向律法严苛,重罚轻赏,军民都是敢怒不敢言。所以,一旦面临魏国这样的强大邻国重兵压境,除了赫连、铁伐等匈奴本族人外,其他的将领对国君的忠诚度都是极低的。有一员夏军大将,名叫狄子玉,他并非是赫连、铁伐族人出身,眼看夏国大厦将倾,便主动带着部下临阵倒戈,来向魏军投诚。狄子玉为求获得晋升机会,见了太武帝之后,他将这些时日夏国的许多机密如实相告。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情报,是正在长安督战的赫连定派人送给赫连昌的书信,书信中说:“皇兄切记切记,不管发生什么变故,您都不得率军出城迎战魏人。统万城乃是父皇终其一生苦心建造,别说凡人的武器,纵是天上的神兵利器都奈何其不得。臣弟至多一两个月,就能攻陷长安,那时我生擒了达奚斤,就率军赶赴统万,你我内外夹击魏国的军队,没有道理不能取胜。”

魏太武帝听说竟有这事,之前一直自信无比的他也不禁显露出忧虑的神色。他叹息一声道:“若赫连昌听从其弟的谏言,朕的计策虽妙,只怕难动夏国分毫矣。”他心中苦闷,此后一连几日都难以入眠,一日清晨,他又早早出帐巡视营地。行至屯粮的粮仓附近时,他心中突然有了一个主意,忙把军需官叫来,问他道:“我军的存粮,还够支配多少日?”

“大约还能支配三个月。”

“那每个士兵,一日大概能分到多少粮食?”

“米两合左右。”(合,古代重量单位,每升为十合,两合米,也就是三两米。)

“从今日起,每个士兵,一日只能分一合米,如果有士兵提出异议,你就说军中的粮食仅够使用半个月。是朕命令你这么做的。”

“可是…”那军需官欲言又止,想了好一会,才吞吞吐吐地说道:“一合米,这也太少了,只怕此令一旦颁布,没几日,士兵们难捱饥饿,会出现逃兵呢!”

“那就不是你的分内事了,就按朕的意思照办。”

果然,太武帝因粮草将尽,克扣士兵们口粮的命令才一下达,数万魏军士兵就炸了锅。胆大的士兵们纷纷手持兵器,逼问军需官道:“连稀饭都喝不上了,我等还有力气打仗吗?”军需官因皇帝之前嘱咐,不敢说实情,只得悄悄地求见太武帝,说士兵们都要哗变了,该怎么办。太武帝强硬地回道:“在朕未收回命令之前,只得按照每人一日一合米的数量发放,你若是敢多发出一粒粮食,朕拿你是问!”

结果,就和军需官事先担心的一样,克扣粮食的命令颁布下去没过多久,就有一小批士兵怒气冲冲地逃出军营—投降了统万守军。赫连昌对此喜出望外:狄子玉前段时间投降了魏人,朕正担心军情泄露呢;想不到魏人那边同样有人叛变,恰好方便我军了解其虚实。稍一询问,他更加高兴了,因为据这些士兵描述:魏国此次出兵,只是为了稍稍缓解长安被围的困境,根本就没打算彻底征服夏国。这不,两军还没决战呢,魏军军中已接近断粮了,军中士卒每日连三顿稀饭都喝不上。

而那些士兵们干瘪的肚子,和面黄肌瘦的脸,无疑是最好的证据。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6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6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